钱钱钱
最近文艺界的前辈都回想起了二十世纪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近在看某视频时,在评论区出现了一段文字,“左一些是好事情,但答应我别掀桌子好吗?”,这几乎是普通群众之普遍心态,几乎是恳求的与矛盾的。对当前有意见但又舍不得坛坛罐罐,因为这是他们仅有的,再有可能就是那赤条条的身体。为什么会是如此的情况,快速发展了这么多时间,而群众大多是没有积累。那积累去哪里了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几乎是没有任何的积累。一是房子,城市买小区盖独家院,在陪之车,但是这些大多是九十年代旧款式,需要在子女结婚的时候买新的,但是新的太贵几乎是抽干积蓄。农村宅基地上几乎都已经历经了茅屋,土胚,瓦房,砖房,砖混,现浇,打工赚的钱几乎全献于此,还有钱的在加上买车换车。二是婚姻,这结婚各地的彩礼嫁妆逐年增加,已是不可负担,一线百万起步,早已不是张大明那种院子里盖房子可以凑合的。农村相对便宜(消歧义)一些,但是几十万也是要的,最基础砖混的三层楼还是要有的,有的地方必须要车,这一般都需要借钱。三是看病,现在医保与新农合不错,这点没有可以多说的,但是盲目的跑到大城市大医院,生个孩子也要跑到地级市的甲等公立医院,简直不可理喻,也因为如此因病返贫者居多。四是教育,这教育是和房地产挂钩的,所谓义务教育,乃是费用高昂的房产准入制度,有房即有教育,而孩子的午托班,课外辅导班,兴趣班皆是耗钱大户,而孩子的高中大学研究生硕士博士,当副教授之前全为耗钱大户。农村更加不容易,基本上就告别高等教育,直奔建筑工地与电子厂,化纤厂。五是养老,这现在无解,诸君有时间去养老院当一天义工,看看这些阿姨和老人们的状态,特别是福利院中的老人。无论是养老院还是居家养老这费用都是子女甚至孙辈的烦恼,虽然不多,但是长期的支出也是不小的数字,详见张大民的母亲。六是过度消费,家里的电视机,电脑,手机,各种电器,衣服,鞋,化妆品,电动车,摩托车,汽车..............,七是盲目投资,股票,期货,保险,债券,外汇,信托.............。而如果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攒贵金属,那么到如今会是对少?诸君可能是认为那时的价格高低等等?但是所谓避险,保值是不看价格的购入贵金属,来抵挡危机和贬值。有两部电视剧,《乔家大院》《白银帝国》,有一篇文章《故乡》,诸君细细琢磨一下,这贵金属清朝的人都有清醒的认识,闰土都有银项圈,而如今我们还有这贵金属的积累吗?许会被骂成恰饭,但是贵金属香,也是现今无产阶级自保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