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经济不如计划经济,美国军火工业陷入产能尴尬阶段
最近,乌军手里的西方武器又快要打光了。美军的库存也消耗得很严重,加上和中国开战的可能性,美国政府决定,大规模增加武器弹药的采购量。但是,这么利好的消息,却没见美国各大军火生产商兴奋,反而是很忧虑。原来这些企业并没有什么战备产能可以动员,雷声公司甚至要征召退休职工返岗来生产毒刺导弹。
最近《外交事务》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美国如何摧毁其战争机器》。这篇文章揭露了一个让美国人很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如果要在战争时期保持强大的军工科研生产能力,美国的自由经济根本就做不到。

二战期间美国的军工生产体系,主要是政府经营的企业。1929年美国陷入经济危机,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采取“新政”,通过政府投资来创造工作机会。其中也包括军备采购。罗斯福并没有把合同直接给私营企业,而是建立了工程进度管理局等联邦机构来执行新政。
1941年日本轰炸珍珠港时,因为动员能力强,罗斯福政府迅速组织福特和通用汽车等公司转产,从民用生产转变为军用生产,从制造汽车到制造轰炸机。相关的小型企业同样工作量饱满。1942年二战进入高峰,美国政府建立了战争生产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具有动员和配给资源的职能,具体企业主要位于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工业中心。因为工厂都设置在政府拥有、政府运营的设施里,所以叫GOGO工厂。当时,将近90%的飞机、轮船、枪支和弹药生产能力都控制在政府手里。

也就是说二战时期的美国,军工生产其实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来组织的。国防工业与普通的民用消费品工业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是,它不需要考虑用户多样性的问题。在民用的汽车市场和手机市场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求,有人喜欢三厢轿车,有人喜欢SUV,还有人会喜欢面包车。所以在汽车市场上,我们需要有不同的企业开展竞争,用丰富多彩的产品来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
而在战争时期,就没有这么多矫情了。一种武器装备定型投入生产之后,军队就只能适应和使用,不满意也只能等下一批次改进。这一特点决定了,如果要大批量生产武器装备,无论是简单的炮弹子弹还是复杂的导弹雷达,最好的办法就是计划经济,由国家来统一调配资源。
同样的,国家也需要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有效控制成本,杜绝某个环节上的某个企业获取过份的利润,占用太多的财政资源,影响武器装备的采购数量。

战争是影响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政府哪怕采用这些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也是正当并且应该得到支持的。但是,二战还没结束,美国的资本家们就开始游说国会,把军火订单交给私营企业。朝鲜战争期间,当时担任总统的杜鲁门依靠行政命令和国会立法,把大概90%的订单交给了私人企业。当时这些私营企业还不是很拉胯,生产的武器装备满足了美军前线作战的需要。
随后,美国和苏联进入了冷战。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进一步关闭国有军工厂,把订单转移给私营企业。今天的各大军火巨头,包括波音、洛马、雷声、诺格,开始成形。但在那个时候,私营企业和国防部沆瀣一气,滥用资金的问题,就已经出现了。
60年代后期,民主党参议员威廉·普罗克斯米尔指责说,“作为一名公民和参议员,我感到沮丧的是,武器成本太高,交付太晚,功能远远低于其设计指标”。尽管如此,美国国防工业的私有化浪潮依然无法遏制。

越南是美国国防工业支撑的最后一场重大常规战争。1973年战争结束后,国防预算开始萎缩,美国军火业转向国际市场。但是,外国购买美国武器,往往要求转让技术,并且在本国进行一部分生产,这导致美国的军工厂关闭和失业潮。
美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里根政府大幅度增加了军费开支,但那些高精尖的型号占用了太多资金。比如MX核导弹、“星球大战”战略防御计划,等等。还有很多钱用在了隐身战斗机、隐身轰炸机之类的型号上。常规武器越来越不受重视。因为订单太少,存活下来的那些小型军火商不得不挖空心思,搞歪门邪道。
早在80年代,记者就发现,美国海军采购的马桶盖板要600美元一个。这在当时算得上是天价。即使如此,这些企业没能留得住人,大批优秀的熟练员工跑到钱多的行业去了。

所以,当美国现任政府打算动员工业部门,为乌克兰大量生产武器装备的时候,发现自己不但失去了动员能力,而且垄断军火商们也已经武功退化,动员不起来了。就这样的美国,还叫嚣着要和中国打一场台海战争,我们实在不敢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