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竹子在中国的文化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么?问什么文人都以竹自比?

2023-02-25 20:32 作者:仙人老K  | 我要投稿

竹子凭借其特殊的自然禀赋获得了中国古人的青睐,在人们生活的很多很多方面都有应用,在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竹文化的意义重大,而这竹文化的物质载体是竹子,通过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原竹材料,就能够把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演化对竹文化的影响带入到建筑中去,从而寻找到中国竹建筑独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社会思想态度及价值观。

古代文人常以竹自比,赋予竹子各种人格理想,从而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自然认知方式、思想态度和价值观” ,这是“自然物种人格化”的表现。

与此同时,无论竹子还是竹制品在各个时代都被赋予特殊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诗人、作家、画家在诗画中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从而体现了竹子“概念性文化”层次的精神内容;

竹子在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同时,其社会性和文化性逐渐显化和深化,价值功能更加丰富,其所具有的“实物性文化” 则越加彰显;而在竹子“概念性文化”与“实物性文化”的基础上,实物与概念之间逐渐产生形式与意义的相应联系,即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关系,从而形成“符号文化” 。

中国竹文化延续数千年,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一代代人追求与探索,在共时性与历时性两方面展现出中国竹文化独有的魅力,从而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竹文化遗产,沈曰霖的《粤西锁记》记载道:“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其余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衙署上房,亦竹屋”。

正是由于竹文化影响范围之广,其所代表的价值追求与审美趣味及思想认知也在以竹为材料的建筑中有所体现,从结构、外形到布局、装饰,特定的时代与地域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与人文内涵、地域风俗等,在满足生产生活的同时又能折射出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及对自然的理解。

竹建筑的形成更多的是由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决定的,结合当时的生产技术与工艺水平,以及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就地取材,从无到有,从简陋到逐步完善,最后逐渐形成每个时代、每个地域不同的竹建筑文化。

中国竹建筑文化传承久远,积累了许许多多的先民的智慧与理想,在人格化的竹子搭建而成的竹建筑上寄予对理想的渴望,从而反映出他们最原始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

竹建筑从形成到发展,无时不受到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左右,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及民俗文化的影响。人们在不同场所创造出的建筑具有各自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人与建筑交互影响下,产生了地域性与民族性明显的竹建筑文化。

1.儒家思想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建筑都有其特定的主次尊卑秩序,建筑及庭院的中轴布局,无不反映了礼制文化下与居住者与使用者的尊卑长幼相映衬的伦理纲常。

而建筑规制也制约着人们只能拥有与其社会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建筑形制,如房屋间数、大门性质、建筑构建色彩等,都标示着严格的身份等级的划分。

2.道家思想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而在城市、房屋的选址及室内外格局排布等方面,道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这顺应了人们趋吉避凶、追求天道、合乎自然的思想观念。

由此产生的风水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囊括与建筑当中就是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和谐相处,人与建筑、与环境顺势而为,自成一体。

3.佛教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佛教所宣扬的道德观念、艺术审美、思想哲理等,也被世人所接受,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竹子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了密切的联系,古印度最始五精舍之一,竹林精舍,普陀山观音菩萨得道之地的“紫竹林”,都给竹子披上了一层浓厚的佛教色彩,故而竹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佛教上的禅理、禅趣及禅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竹子在中国的文化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么?问什么文人都以竹自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