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上流传之“眼镜”的发明
在本人作品第四季第五期中,有一道题与眼镜的发明有关。本人对资料反复考察发现眼镜的发明在互联网上有很多争议,国内外各大权威百科中,眼镜于13~14世纪在欧洲被发明。很多人不认同这个观点,强硬认为眼镜是中国发明的,编造了一些谣言还反过来批判西方的历史。目前支持中国发明说的依据主要有下列几条:
宋·刘跂《暇日记》:“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则见。”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
宋·祝穆《方舆胜览》:“满剌加(今 马六甲)国出叆叇(眼镜)。”
北宋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眼镜。
《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发现有戴眼镜的元朝人。
下面对这五条一一进行反驳。
刘跂的《暇日记》已失传,此段出自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中引用的内容,疑似放大镜,无法进行判断。而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却另外提到“古未有眼镜,至有明始有之,本来自西域”,另外,他也提到眼镜在明朝“极为贵重,或颁自内府,或购之贾胡,非有力者不能得”,在明朝嘉靖年间都是罕见之物。
“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其实出自明代刊本《居家必备》,这段关于“眼镜”的描述是晚明重刊补入的内容。

3.“满剌加国”是存在于15~16世纪的东南亚王朝(在今马六甲),南宋在13世纪就没了,南宋的《方舆胜览》怎么可能记载明朝的事?而且《方舆胜览》记载的内容是国内的地理。怀疑是有人将明朝的《方舆胜略》当成宋朝的《方舆胜览》,讹以滋讹。
4.北宋清明上河图中出现出现眼镜?大部分搜索结果都定向至明代的《南都繁会图》,只有很少一部分营销号会说“清明上河图有戴眼镜的人”,并且给不出任何证据。

5.《马可波罗游记》中元朝人戴眼镜是杜撰的谣言,一些研究者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出处。

除此以外,“中国发明说”几乎没有其他有力的证据。
1268年,罗杰·培根(Roger Bacon)对透镜用于光学目的发表了有记录以来最早的评论,但插入镜框的放大镜此时在欧洲和中国都用于阅读,哪一方向哪一方学习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欧洲,眼镜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它们的引入归功于佛罗伦萨的亚历山德罗·迪·斯皮纳。第一幅展示眼镜的肖像是托马索·达·莫德纳于1352年绘制的普罗旺斯的休的肖像。
——译自大英百科全书
罗伯特·格罗塞泰斯特(Robert Grosseteste)的论文《彩虹论》写于1220年至1235年,其中提到使用光学“在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内阅读最小的字母”。几年后的1262年,罗杰·培根也写过关于透镜放大特性的文章。第一种眼镜的开发发生在13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北部。
——译自维基百科
1268年,罗杰·培根最早记录了用于光学目的的透镜。最早的眼镜在意大利出现,由Alessandro di Spina of Florence引入,最早有眼镜的画像《Hugh of Provence》是Tommaso da Modena于1352年绘制的。(眼镜)据说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
——百度百科

墨子的《墨经》和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都对光学镜片有一定的研究,奠定了我国光学理论的基础。虽然真正意义上的眼镜极大可能诞生于欧洲,但眼镜的雏形“放大镜”在汉代就已出现。如图是汉代刘荆墓出土的放大镜。

明朝传入中国的眼镜,在《南都繁会图》中也有出现。(经常有人误认为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中有戴眼镜的人,但实际上是明代的《南都繁会图》)

明朝记载眼镜的文献逐渐增多,如张靖之《方州杂录》:“向在京师,于指挥胡豅寓见其父宗伯公所得宣庙赐物,如钱大者二,形色绝似云母石,而质甚薄,以金相轮廓而纽之,合则为一,歧则为二,如市中等子匣,老人目昏不辨细书,张此物加于双目,字明大加倍。近又于孙景章参政处见一具,试之复然。”
当时的“眼镜”被称为“叆叇”,后来才被逐渐称作“眼镜”。叆叇这个词很大可能是从阿拉伯语中音译的。张燮《东西洋考》:“麻六甲:即满刺加也。物产:叆叇。”田艺蘅《留青日札》:“提学副使潮阳林公有二物,如大钱形,质簿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出于西域满剌国,或闻公得自南海贾胡,必是无疑矣。”
注:有些古人认为眼镜出自西域。
明代神魔小说《西洋记》“元帅奏上进贡礼单,黄门官宣读满刺伽国进贡:珍珠十颗,叆叇十枚……万岁爷道:‘叆叇是个甚么?’元帅奏道:‘眼镜之类,观书可以助明。’”
注:《西洋记》是以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为基础写成的一本神魔小说。

清朝的几位皇帝就很钟爱眼镜。雍正就有200多副眼镜,还会将眼镜赏赐给大臣;乾隆有诗《戏题眼镜》:“古希过十还增八,眼镜人人献百方。借物为明非善策,蝇头弗见究何妨。”也有诗《银镜》:“眼镜不见古,来自洋船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也戴着一副眼镜。
注:中国古代,玻璃常称为“琉璃”,成分含有铅和钡,色彩绚丽,但易碎、有毒、成本高,曾用来制作艺术品和宗教用品, 发展空间较小,不受重视。8世纪的威尼斯开始制造玻璃,后来成为世界玻璃制造业的中心,为了垄断玻璃制造技术,工人们被困在孤岛上,一生不得离开。玻璃制造业的发达是欧洲出现眼镜的重要条件之一,玻璃还引出了望远镜、显微镜等仪器。明清时期,西方的玻璃技术由传教士带入中国。

从昂贵的水晶到人人能用得起的玻璃,眼镜无论源于哪里,造福人类的发明都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我们应该对这些财富的创造者表示感谢,同时也要对历史予以正视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