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他是微不足道的九品芝麻官,却唱出了盛唐的最强音

2023-08-26 10:48 作者:无水无田  | 我要投稿

开天小名家 / 王之涣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01



都说生命的质量不能以数字的多寡来衡量,想必诗歌创作也如是。乾隆皇帝一生作诗数万首,可没有一首能让人记诵。唐代诗人王之涣留存下来的诗歌仅6首,却没有一首不响亮。


说起来,王之涣和王翰还是实打实的同乡,不过一个是祖籍晋阳,一个是现居晋阳而已。


王翰家里有矿,王之涣则是上面有人。


王之涣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因而举家迁至绛州。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他的祖父王表则是瀛洲文安县令,父亲王昱为汴州浚仪县令,可谓一门子七品父母官。



02



虽然是七品小官,却也能为子孙挣一份恩荫的捷径。靳能在为王之涣所作的墓志铭《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中,夸赞王之涣“幼而聡明,秀发颖晤。不盈弱冠,则究文章之精;未及壮年,已穷经籍之奥”。但王之涣还是走了恩荫的路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在衡水,他不光立了业,还成了家,娶了县令李涤的第三女为妻。这一年他已经35岁,说起来都已经是要做祖父的年纪了。看来墓志铭里说他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倒也不是虚言。


即便老丈人就是顶头上司,王之涣的小小主簿也做得不是很顺心,甚至被人诬告,一怒之下便辞官归家了。


之后十五年,他一直赋闲在家,“优游青山,灭裂黄绶”,好不潇洒。这十五年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时期,不仅名声大振,更是收获了高适、王昌龄等一大波名诗人朋友。他的传世名作《登鹳雀楼》《凉州词》都创作于这一时期。



03



不知道什么原因,王之涣留下来的诗作少的可怜,仅《全唐诗》收录了6首,以他当时的诗名作品定不止于此。尽管只有几首边塞诗作,王之涣依然被誉为“四大边塞诗人”之一,与岑参、高适、王昌龄比肩。


和传统的边塞主题诗作不同,王之涣的边塞诗用词朴实,但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写西北风光的诗篇尤具特色,乃大气磅礴,意境开阔,韵调优美的朗朗上口之作。


凉州词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那里。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向来不过玉门关的啊!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起句写得神思飞跃,气象开阔,不得不说真是神来之笔。在连绵不绝的万仞荒山之中,一座孤城危悬,单调的色彩丝毫不损画面的气势,我们仿佛可以想象这一番苍茫边关是何等的雄壮。它与王维的“长河落日圆”是完全不同的调子,是险峻,亦是与生俱来的苍凉。但在一派刀削斧凿的凌厉笔墨当中,又蕴含着一腔孤勇的悲壮和广阔。


三、四两句回到传统,他在一片枯墨中嫁接了一丝嫩绿,破中立意,便让边塞孤城的残酷处境愈发深刻。这首诗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这就是盛唐时代昂扬奋进的最强音。



04



另一首同样脍炙人口的《登鹳雀楼》同样以黄河入诗,却以它的巧妙哲思流芳百世。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的磅礴气势,落日傍着山峦斜照,黄河向东滔滔,极尽朴素的十个字,还原的是自然的宽广辽阔。这两句写景,写得毫无心机,后两句写意,却写的出人意料。还想看得更远,便再往上一层,本来是最最寻常的一个登楼动作,却被诗人以景物、情势及哲理融合得天衣无缝,而成为千古名句。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俞陛云就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05



王之涣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有一颗自由辽阔的心灵,少年时候不为富贵折腰,中年时候不为权利屈颈。他活得潇洒自在,胸中有明月,有霞光,有雄关漫漫,有壁立千仞,唯独没有名利富贵。是以他才能写出万里河山的辽阔深邃,才能唱出开元盛世的最强音。


十五年的赋闲时光,他可能落魄,但从未困顿;他也可能失落,但从未沮丧,反而与王昌龄、高适等好友一起演绎了一出又一出的浪漫诗话。


被坊间演绎甚多的“旗亭画壁”典故,说的就是这三位落魄诗人某日在酒楼小饮之时,恰逢歌女演唱改编的歌诗,兴之所至设下赌局的趣事。其中故事的水分我无意纠偏,但开元末期王之涣诗名远播当是不争的事实。


天宝元年(742年),已经55岁高龄的王之涣在好友懿交的劝说下再入宦场,出任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上他以官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可惜王之涣还没来得及在文安县尉任上施展一番作为,就因病去死,享年五十五岁,永宁县尉靳能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一代名诗人就这样匆忙而又意外的走完了他的一生。或许是位卑不显,又或许是后人收集不力,仅留存6首作品。对于这个有趣的灵魂,我们无法知晓更多。他就像是盛唐的一道光,照亮了戈壁上的那座孤城,以及孤城上那些更加寂寞的灵魂。


虽如昙花一现,却足以彪炳千古。




他是微不足道的九品芝麻官,却唱出了盛唐的最强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