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学习报名 | 我与乡村建设线上训练营第2期

十五年前,初入大学的我在迷茫与困惑中寻找到了校内参与大学生支农实践的伙伴,从此便开启了自己参与当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历程。大四全职参与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时我便在满腔热血中认定乡村建设就是自己的生命底色。
八年前,与爱人和孩子来到中条山下/黄河岸边的下寺村,与伙伴们开启了脚踩大地的乡村建设探索之旅。回到村庄后的我逐步才意识到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才领悟到自己儿时在乡村的生活经历是多么宝贵的财富;才感知到参与乡村建设的自己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才明白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与自我的不断探索融合起来才具生命力;才体会到乡村建设是社会建设,没有成败与终点......
这两年在网络上看到众多青年人对国家有强烈的认同感,有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意愿,想追求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但伴随互联网和城市化进程的成长经历,使得无论生于城市还是乡村,伙伴们整体上都缺乏真实而深度的乡村生产生活体验。对自我的需求和觉察比较缺失,对参与乡村建设充满热情,但也迷茫困惑,不清楚自己如何才能投身其中,也不确定参与乡村建设能否成为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有逃避的心态。

由此,我便萌生了以自己为参照,与青年伙伴们共同探索我与乡村建设关系的念头。训练营便是一个新的尝试与开启,不是单向输出,不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是案例的堆积。而是参与伙伴间倾情付出的共同创造,学习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但也拥有丰富的创造空间。
2022年12月,在疫情放开后我们举办了我与乡村建设线上训练营第1期,收到了30多份报名表,在确认需求中有20位伙伴正式参与。那段时间正是疫情放开后的感染高峰期,伙伴们带着身体的不适进行着热烈的讨论。课程结束后,有人感受到了同伴的力量,有人开始思考自己的需求,有人更加笃定,有人对乡村建设有了更丰富的理解,有人对接了大乡建团队的资源......
对我而言,与伙伴们的同行打开了自己对陪伴青年人和自我成长的更多想象。在一对一的对话中,我感受到了伙伴们想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与困顿,我也觉察到了自己对话水平的提升。我期待,这个双向滋养的训练营能不断迭代和充满活力。
训练营目标
协助参与训练营的伙伴拓展对乡村建设的认知,梳理自己当下的真实需求,探索丰富多样的乡建实践可能性。推荐匹配自我需求的乡建资源,建立社群支持网络。
招募对象
有念头/意向/计划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工作、返乡、创业、生活),内心充满纠结/混乱/担心/不确定,期待理清自己当下需求并愿意与同伴共创讨论,形成相互参照与支持的伙伴。
主办单位
蒲韩新青年公社
山西光明公益发展中心
山西国仁青年创业服务中心
费用与人数
费用:399元/人
参与人数:10--20人
报名通过后缴费确认参与
学习时间
招募:3月15日--25日
学习:3月31日--4月6日(19:30--21:30)
10小时社群集中讨论
每人1小时深度对话
社群持续陪伴与支持
训练营日程
Day1:建立连接,共创学习过程的主体性
(3月31日晚)
● 聆听伙伴的故事
● 看见彼此的差异
● 照见独特的自我
● 理解课程的意图
● 共创学习的过程
Day2:拓展认知,理解乡村建设的丰富性
(4月1日晚)
● 社会建设,城乡融合
● 不分专业,人人参与
● 不论成败,没有终点
● 因地制宜,百花齐放
● 修炼自我,生活永恒
Day3:明晰动力,看见自我需求的真实性
(4月2日晚)
● 社会责任的驱动
● 生活方式的转变
● 城市环境的逃避
● 乡村发展的想象
● 回报家乡的渴望
Day4:直面挑战,接纳困难阻力的确定性
(4月4日晚)
● 亲人的担忧是关爱
● 个人的疑虑是机会
● 团队的张力是礼物
● 周围的声音是闹钟
● 不断的变动是常态
Day5:探寻路径,开启迈向行动的可能性
(4月6日晚)
● 真实的需求为根本
● 自己的兴趣为切入
● 拥有的资源为基础
● 家乡的位置为坐标
● 同行的教训为参照
训练营协作者
梁少雄,社会工作师,蒲韩新青年公社联合创始人、山西光明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山西晋土耕耘社会化生态农业产销合作社理事长、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项目主管,永济市儒学文化促进会乡村振兴委员会主任。
2007年9月-2011年6月就读于山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在校期间参与创办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支农队。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第六期学员,2010年8月至2015年3月就职于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参与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期间走访了全国13个省市110余所高校的支农社团,组织支农大学生培训22次,累积参与人数2000余人。
2015年3月至今工作生活于山西永济韩阳镇下寺村,专注于乡村建设青年人才培养和乡村综合建设,与20余位年轻的伙伴们探索青年人扎根乡村的路径与方法,构建以乡村为载体的可持续生存体系。2015年至今在山西省范围内已陪伴支持一年学习期的青年人才84人,短期大学生培训300余人,与山西省内50余个返乡青年和生态农场建立了合作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