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中关于“异化”的部分
异化劳动作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被认为它仍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因为这一思想主要是从人的类本质角度对异化劳动进行批判的,而类本质无疑是从费尔巴哈那里继承过来的一个概念。对于历史唯物主义而言,这一概念的形而上学性质太浓厚了。而且,既然是异化劳动,那么就不得不强调它的异己性。但在马克思的成熟中,劳动的这种道德属性是不考虑在内的,它只是“现实的活动,是人们处在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形式的生产劳动”。
但是,“异化劳动”毕竟是马克思走向唯物史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和私有制关系的阐释,通过异化劳动诸方面相互关系的论述,向我们展示了生产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所谓异化是指“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
1、劳动产品(劳动结果)劳动者与相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先分析的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
劳动产品就是作为一种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产物,本来应该属于工人,但是由于私有制的缘故,体现了工人主体本质力量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所占有,他所生产的产品最后又被资本家拿走后转化为资本,反过来继续统治他,使他感受不到自己本质力量的存在。
2、生产活动(劳动的过程)与劳动者相异化
从经验的角度来感受,生产活动应该是一种幸福得到满足的过程,因为,从生产结果看,劳动产品属于自己,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承认;从生产过程来看,由于没有外在压迫,生产必然是自由的,因而也是自在的和幸福的。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 ,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3、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意识,在于人的类生活。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生活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异化劳动既然剥夺了劳动者的创造性,那就不仅仅剥夺了人对自身身体的控制,而且还剥夺了他们的主动性,剥夺了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能动性。所以异化劳动让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实质上导致的是一种全面的异化的出现。
4、人和人相异化
因为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如果说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了,那么工人也必然与占有产品的人相异化。
埃尔斯特认为异化概念是一个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术语。但是这个概念的诸多要素却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综合来看,异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它的第一个概念表示马克思所谓的“自我实现”的缺乏,有些学者将之称为精神异化;而第二个概念则是指“人的产品对人这个创造者所拥有的权力”。对于精神异化,埃尔斯特认为可以理解为意义感的匮乏,或者说是意义的匮乏。
这次的笔记也只是关于原书部分内容的,简单地说,哲学部分看不懂,经济部分太浅显,所以全部略过。只是“异化”这个词过去见人说得太多,我才觉得有必要梳理一下。
基于最先、最后,以及一些省略的段落,我的理解是,“异化”这个概念在不同人口中有不同的意思,甚至可能在马克思本人那里也有所演变(如果它没有直接被抛弃的话)。因此,我怀疑从这本书来了解“异化”可能不是个好做法。
考虑到1844年甚至还没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书中对工人生存状况的描写让人感到“异样”是正常的。反过来说,当现实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也不认为书中的论述还能直接套到现状上。当然了,那些偏离现状的描述我已经尽量略过了。
1、“劳动产品就是作为一种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产物”“使他感受不到自己本质力量的存在”,考虑到第一段已经谈了“本质”这个词的问题,我其实考虑过直接删掉这些话,但是删掉之后又不知道第一段在说啥,所以还是保留。
“本来应该属于工人”,我不晓得这个本是从哪来。
2、原书给出的“生产活动应该是一种幸福得到满足的过程”的四个理由是:①人过去生产的是自己需要的东西②产品的相当部分是直接留给自己③人的劳动得到承认④生产活动是自由的。问题在于,产品为自己生活所需,以及产品归自己所有,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吗?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意义,因为社会分工是不可避免的。至于生产活动的自由,我不晓得自由是什么意思,也怀疑这种自由是否存在过。这样一来,问题就只在于“人的劳动得到承认”,这种“承认”可能来自接触劳动产物的所有人,但最终必然要归于产品的消费者。而在过去,消费者就是生产者(农民)自己,这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劳动要得到承认,是天然地较困难的。
4、关于人和人的异化,这个说法是否符合定义,要看异化关系中的一方不是从另一方中产生的。如果说生产的一方给了另一方作为消费方的可能(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那你说消费方(客体)是生产方(主体)“产生”的,我还是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