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四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笔记

2022-07-27 14:43 作者:不可执一而论  | 我要投稿

一、商鞅变法的具体背景

1、改革的必要性

(1)当时大势所趋: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政治:社会发展要求推翻旧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

军事:争霸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直接动力)

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秦国的落后:落后于中原

2、改革的可能性:

 (1)有利条件:君权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2)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游说

(3)主观因素:秦孝公发愤图强;商鞅来秦

(4)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内容:

经济改革:1.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稳定财政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经济实力)

3.统一度量衡(便利各地经济交流和发展,促进国家统一)

军事改革: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打击贵族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提高军队战斗力,保证兵源)

政治改革:

1.废分封,行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2.建立户籍制度(什伍制)连坐制,轻罪重刑(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强化中央集权,易导致暴政。)


文化改革:

烧毁诗书,定秦律(加强思想文化统治,不利思想文化发展,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移风易俗:“塞私门之请”(杜绝腐败进生,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杜绝私人的请托)


禁止父子兄弟共居(增加小农户数量及其生产积极性,刺激小农的积极性,保证税收。)


特点:核心是农战和法制:具有全面性、彻底性;历时长深远。


三、商鞅变法的评价

性质: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场比较彻底的封建改革

积极性: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基础


(1)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加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

(3)军事上:增强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强盛

(4)深远影响:为秦灭六国奠定基础,促进国家统一

局限性:

(1)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压迫(如:连坐制):轻视教化,法律严苛

(2)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3)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1、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 流域

(2)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3)前人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拓跋跬改革);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努力。


2、孝文帝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1)落后政治制度与先进文明冲突问题;(2)民族矛盾问题、风俗习惯差异问题;(3)北方生产关系,经济发展凋弊问题;


3、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1、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2、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改革内容:

①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②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 通婚姻。


注:冯太后主持的前期改革

俸禄制

原因:官无俸禄,任意搜括;贪污成风


内容: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惩治贪污


影响:使吏治有所好转,为北魏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政治局面。


均田制

原因: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经济衰退

内容: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影响: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抑制了 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经济发展。


三长制

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的问题;配合均田制

内容:邻长一里长一党长

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影响: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租调制

原因:赋税征收混乱:经济衰退

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

影响: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编户齐民增多,增加通过建立新制缓和社会矛盾


三、改革的影响(总评孝文帝改革)

1.经济: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政治: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巩固了统治;

3.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4.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的措施: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封建统治模式。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转化


庆历新政:

背景:国家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吏治不整

改革必要性:政治危机,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

内容:

1.改革文官升迁制度

2.严格恩荫制

3.改革贡举制

4.改变专以词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5.慎选地方官吏

6.减轻徭役,重视农商


失败原因: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主持的范仲淹人离职。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


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是他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是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王安石变法:

背景:社会矛盾尖锐,国家积贫积弱

1.富国之法理财措施:“以理财为方今之急”

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开源)

A.积极:限制高利贷对农民剥削,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最具争议: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引起社会不满


②免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开源)

A: 积极: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发展,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最具争议: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强烈反对.


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积极:耕地面积增加,保证了灌溉,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④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开源)

积极:一定程度抑制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⑤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开源)

积极: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⑥均输法:设置发运使,“就贱用近” (节流)

积极: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减轻百姓负担,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2.(强兵之法措施)

保甲法:内容: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相互监督

作用:减轻财政负担,局限;加强人民控制


保马法:内容:百姓申请养马可减免赋税,马死则要赂偿

作用:节省政府开支马匹质量提高


将兵法:内容:“将”为军队编制单位,设正将专管训练

作用:改变兵将分高提高战斗能力


军器监:内容:监督兵器制造,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作用:改变管理混乱,改善武器质量

目的: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整饬军队,巩固封建统治,


3.取士之法[为变法服务]

目的:为了给变法制造舆论,推动变法的顺利发展,王安石在进行经济、军事改革的同时,还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


措施:

1、改革科举制度

目的:选拔有用人才,解决冗官问题:


内容:废除明经诸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等(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


作用:使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员的实践能力。


2、整顿太学

目的:使学校成为变法的舆论工具;

内容:重编教科书(儒家经典)成绩优异可直接做官:设置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作用:健全了学校的学科体系和管理机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3、唯才是举

目的:调整行政管理机构,为变法服务:

内容:提拔有志改革官员:打破按资升迁(择优录用,克服“恩荫”弊病)

作用:打破了按资升迁的成规,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局限性:

1、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

2、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2、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法不善,反加重人民负担;

③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④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⑤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

⑥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⑦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3、评价王安石变法

(1)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变法的进步意义(即进步性):

①变法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育定。王安石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3)变法的不足(即局限性):

①它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衣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明朝一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1)背景:①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2)内容

①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③改革税制。(税种简化)

④加强边防,并蒙古互市

⑤兴修水利


(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4)结果: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失败;

根本原因,张居正推行的改革触犯了统治阶层的根本利益。

直接原因,明朝的财政已经积贫积弱很久了。


意义:张居正改革是明朝中后期一次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明朝的财政危机,澄清了吏治,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减轻了农民负担。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4)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宜传维新思想。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①政治:行政机构改革,裁汰冗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旗人特权,

②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改革财政,编制预算;铁路、矿务局、邮政局(裁撤驿站) 收回利权(国家干预主义)

③军事:精练海陆军;设厂制造军火

④文化:改科举,废八股;建学校:京师大学堂,中小学堂;报馆;译书局


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发动维新变法的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小,带有软弱性。

2.直接原因:1.守旧派的势力比起维新派要强大的多

2.维新派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论做指导

3.过于理想化,执行能力不够

4.支持者皇帝并没有实权,

5.改革过于激进,缺乏群众基础


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同时也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是行不通的。


清末新政

(1)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政治上的改革主要包括:改革官制,(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工部和商部改为农工商部,练兵处改为陆军部,增加民政部和学部)修订刑律,整饬吏治。

经济上的改革:振兴商务,奖励实业。(一设立商部,二法律法规保证,三,制定激励政策)

军事上:1.编练新军    2.军事人才选拔,建立武备学堂

文化教育改革是:废科举,兴学堂,奖励游学。

社会风俗改革:满族和汉族允许通婚,废除酷刑,禁止吸食鸦片,禁止缠足


失败原因:

1.阶级局限:清政府(地主阶级)的自救改革(他们本质上还是剥削的)

2.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统治是逆时代发展的)

3.革命力量的壮大(革命大势所趋)

4.地方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弱化) 


清末新政意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选拔人才方式进步,国防近代化发展,军事近代化。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等)

②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①标志:毛泽东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

②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例:一五计划重工业发展)

③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大跃进、文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思想基础: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破除两个凡是

内容

1.重新确立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改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

3.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人集体


地位:1.改革开放的起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

3.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过程:

1978 开始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 全国推广

198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内容:

1.土地所有权归集体

2.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家庭


作用:提高了农民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城市: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1984:1.政企分开,国企改革,引入外资,鼓励个体和私企

2.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2)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3)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4)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5)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6)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第四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