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浪漫风情的法兰西小姐:雷诺卡车发展史
发展历史
雷诺的创始人路易·雷诺(Louis Renault)1877年生于巴黎中产阶级家庭.1898年雷诺制造了一辆轻型四轮车,装用单缸迪地昂(De Dion)发动机.从1902年开始雷诺便自己制造发动机.1913年雷诺成为法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所生产的轿车有11种型号;1894年在里昂,Marius Berliet设计并制造了一辆单缸发动机并制造了他的第一辆汽油机轿车.1906年他制造了他的第一辆卡车


一战前雷诺就完善了家庭轿车,载货车,客车,牵引车,飞机引擎及船只的生产.当时造的车子一般是用链条或皮带驱动的,而他制造的汽车是用传动轴驱动后轴上的维齿轮.此外他还注册了其它专利,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涡轮增压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诺公司也为军方大量生产军用车辆
二战期间法国被德军占领后,雷诺比昂古工厂在1940年6月被德军接管,德国人要求雷诺生产3–5t的载货车供国防军(Wehrmacht)使用.1944年8月巴黎被联军解放.9月路易·雷诺因与纳粹合作被法国政府逮捕.1944年10月因尿毒症逝世.但有人指出他生前遭受过迫害,被虐致死;到死仍被法国官方扣上"法奸"和"卖国贼"的帽子

1945年2月,夏尔·戴高乐将军颁布法令,没收了路易·雷诺的所有资产雷诺工厂被国有化.路易·雷诺在公司中拥有98%的股份均成为国家财产
1955年雷诺的商用汽车分部和Floirat Latil Somna三个企业合并成立萨维姆 SAVIEM(工业车辆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Societe-Anonyme de Vehicules Industriels et Equipements)
1959年,Berliet车辆就通过摩洛哥被运到了中国.1963年,在访问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Berliet装配厂过程中,周恩来到达制造厂参观了生产线

1975年5月邓小平参观贝利埃的工厂设施成为了中法关系中的一个顶点,从1960年到1976年总共有11250台车辆由贝利埃运送到中国
2002年10月与东风汽车公司签署dCi11发动机技术转让合同


由于法国的产业政策1975年,国有的雷诺还从雪铁龙(当时属于米其林公司)手中收购了卡车和巴士制造商Berliet.1978年Berliet和Saviem合并形成雷诺Véhicules工业公司.再次旧的品牌名称保留了两年多的模型并逐步合并,直到1980年他们才被正式称为雷诺
1978年PSA集团收购了克莱斯勒的欧洲业务.交易包括在英国和西班牙的商用车业务,当时使用的是道奇品牌.然而PSA在1983年将它们卖给了RVI自己却对商用车市场几乎没有兴趣.新收购的业务在英国有他们的起源,在商用车的根集团的分支最初的品牌名称卡里尔和comer.在那里生产的一些车型由贝德福德郡邓斯特布尔的RVI公司继续生产了好几年,他们还保留了道奇品牌的名称尽管与雷诺的徽章相结合.1988年由于8辆道奇(Dodge)消防车发生事故,该公司受到了消防队工会的调查.直到1992年英国分部被称为雷诺卡车工业后它采用了国际雷诺v.i.的名称
1987年雷诺Véhicules工业公司从其母公司雷诺手中接管了美国制造商马克卡车公司42%的股份马克卡车公司成为雷诺的全资子公司1990年的汽车工业
1991年,RVI收购了法国健美公司Heuliez Bus 37.5%的股份1994年RVI购买了捷克巴士34%的股份.1997年雷诺vi与芬兰西苏卡车签订了合作协议.2002年该公司与中国东风汽车公司签署了一项制造发动机的协议
雷诺卡车参加国际汽联欧洲锦标赛运行雷诺高级13升DXi13引擎.雷诺卡车- MKR技术团队赢得了2010年的冠军

商用车
Midliner车型驾驶室最早出现于1975年,并用于雷诺品牌的S系列载货车型同时与包括达夫,沃尔沃等当时的商用车生产企业均有合作至今这一理念同样在沃尔沃,达夫等品牌车型中涉猎目的仍然以提高车辆使用价值为核心.直到1988年雷诺才开始将原有的S系列车型更名为Midliner并在司机室外观方面进行了细微升级

马格农系列
1977年5月,雷诺汽车的首席设计官罗伯特·奥普隆(Robert Opron)对格雷菲尔绘制的两幅草图进行了重点关注一个用于集成样式,一个用于模块化样式.从长远来看这款造型别致的车型,与欧洲当时主流的垂直A柱设计风格有很大差别:倾斜式设计极大降低了风阻系数;另外前保险杠,侧裙板也都采用这一低风阻理念设计

1985年开始雷诺Virages计划(优化车辆能源管理和安全)中推出的VE10以及1988年推出的VE20两款概念车,更是对日后雷诺物流车型的创新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保险杠以及风挡玻璃均采用了圆润造型设计,通过前部造型,司机室侧方轮廓以及车顶的流线造型,从而降低行车阻力
第二代车型和第一代车型相比,最大进步莫过于使用较多轻量化的车身材料,前期AE车型由于蓄电池以及铸造件的大量使用,使得车身重量比对手要多出300kg,使油耗以及二氧化碳排量都高居不下.但是这个问题在第二代车型上得到改善


Premium系列
与几年前推出的马格农旗舰车型方方正正的驾驶室相比,Premium司机室设计极为圆润平滑,而且蹬车踏板采用更为普遍的前置设计,它以较低的售价,出色的油耗和低维护成本一度成为细分市场中最具性价比的卡车之一;前脸的变化是它与第一代车型之间最大的不同,其进气格栅面积更大车头两侧也增设了导风槽,进一步优化了车辆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后视镜采用上副下主的布置方式,同样的设计也出现在依维柯斯特拉利斯和斯堪尼亚的车型上据大多数司机反馈,这种布置方式视野更广阔,观察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司机室内第二代Premium内饰做出了很大的革新:采用了环绕式仪表台设计,各个按键触手可及.方向盘采用四幅式造型除了左侧的定速巡航加减速按钮之外别无其他功能.
仪表台功能区布置了密密麻麻的两排按键区,其中包括定速巡航控制,轴荷转移按键,坡道辅助按键和后桥轮间差速器锁的开关.按键区域下方是雷诺原厂的收音机和北斗汽车行驶记录仪


Kerax系列
雷诺Kerax系列诞生于1997年,分为公路版Premium和工程版Kerax两个系列.Kerax平台驾驶室采用独特的框架式结构可以减轻自重并提高刚度和强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同时Kerax平台的司机室模块化程度非常高,整个司机室平台拥有16种型号,但模具数量却仅用了310套比其他厂家少了近40%.Kerax系列以其强大的越野性能和承载能力闻名于全世界Kerax主要是针对工程车辆市场开发的,车型主要包括自卸车,混凝土搅拌车,混凝土泵车等也有应用于较差路况的牵引车.Kerax匹配DXi11系列发动机,马力范围370hp至450hp;最大总质量范围为18至42t其牵引质量可以达到120t.Kerax可以应付最严酷的环境,在达喀尔拉力赛上的表现也十分抢眼




T系列
另外在前述T,T High车系均提供符合进阶欧盟六期Euro 6d环保法规的DTI 11与DTI 13共轨柴油引擎,原厂表示比起改款前平均油耗可减少3%另外也换装全新的轻量化前后轴与碟式刹车,除提升制动性能也降低油耗更智慧,更节能,更安全.当然是新车主要诉求若选择可使用XTL合成燃油或Bio Diesel生质柴油的引擎油耗还可再减少3%
身为旗舰的T重卡换装全新设计的司机室且全车系标配三向可调整方向机柱适合各种身形的运输头家,另外还有全新材质的铝制把手,金属门槛等.室内收纳空间总容积最大可达至221L.另外也提供更前所未有的客制化服务而且还可加价选配称为Roadpad+的整合车载平台系统,除可作为行车助理还整合包括智慧导航,影音娱乐,360°环景影像辅助系统,驾驶辅助科技等





特种车辆
雷诺卡车国防部门由雷诺卡车公司全资拥有,总部设在法国凡尔赛宫,它以1975年收购Berliet为基础进行交易并声称在全球使用的汽车超过3万辆.2010年政府向意大利竞争对手依维柯(Iveco)下了一份2.14亿美元的订单使其作为法国陆军主要供应商的地位岌岌可危.2016年,沃尔沃宣布打算剥离雷诺卡车防御作为其出售的一部分政府的销售部门该公司生产一系列针对国防和安全市场的特种车辆;包括Sherpa VAB装甲运兵车以及AMC多用途装甲运兵车和Kerax系列
2006年雷诺卡车公司(Renault Trucks)收购了ACMAT但这家国防和安全车辆制造商保留了自己的名称和身份.2018年5月24日雷诺卡车国防公司更名为Arquus
AMC军用装甲车
车顶驾驶位置为单独的“碉堡”式设计,侧面有厚厚的装甲。后开的天窗直接靠在了武器上,“碉堡”前方的潜望镜和雷达组合在了一起
车辆的基本作战重量为18至23吨,有效载重6.5 至10.5 吨,司机室可以搭乘3名人员.车辆平台经过改装后还能实现指挥车,救护车,侦查车,NBC(核,生物,化学)探测车,扫雷车等多车合一功能.AMC 6x6是AMC系列的小号车型,另有8x8的版本车辆安装有加热套件抵抗-40℃的低温


TRM系列
TRM 10000型生产始于1985年.它是从TRM 9000发展而来,TRM 9000是一种指定用于出口的9吨卡车.TRM 10000有一个更长的轴距,一个改进的变速器和一个更强大的引擎.在最初订购178辆车辆之后于1987年又订购了759辆,原计划生产的5000辆卡车结果只生产了大约1000辆


TRM 700重型半挂牵引车在1980年研制(1987年服役)它可以牵引60吨主战坦克,在当时的预期.1993年初步订购了179辆车辆,生产已完成.这些车辆已投入使用.该车的驾驶室可容纳司机和4名坦克作战人员(勒克莱尔只使用3名)该车由雷诺E9 V-8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最大道路速度为80km/h车辆设计能够在超过800公里的距离上保持50km/h的平均速度






文章内容摘自卡车之家 Wikipedia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