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读《呐喊》之《狂人日记》

专栏区又有日更挑战了,数了下一共14篇。以往几次,都没有认真参与,这回想着也是看看自己有多大能耐。数量并不算多,但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就容易写得笔乏。因此先得确定一题材才行。
写小说不是我的强项,做些小散文或者文学类杂谈,我倒有几分把握。看了下鲁迅的《呐喊》,撇开《自序》,刚好14篇,足够我发挥的了。
当然,我将这一系列命名为“碎读”,就是想说,这些解读只是随性而至,并不像论文那么严苛。希望各位读者也随性看看。

《呐喊》正式的第一篇是《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但这并不是鲁迅的第一篇小说。
说来有趣,这第一篇的主人公竟是个疯子,第一篇的第一段竟是段文言。其实《狂人日记》的主旨很明确,概括起来无外乎“吃人”两个字。
狂人说得“杂无伦次”,“吃人”的含义在他的嘴里,也显得莫名其妙。但我感觉,这里最起码包含着两层的意思。
一是真正的吃人,也就是吃人肉。譬如小说中举的“易子而食”“徐锡麟心肝被挖出炒食”等;
另一层面就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压迫。这条线比较隐,但也不难品出。赵贵翁、大哥,还有知县、绅士、衙役、债主……他们压迫,他们也“吃人”。
被压迫者,又在寻找着更劣势的人,将压迫转化到他的身上。这个吃人的循环,在阿Q的身上,也很明显的存在着。
除此外,鲁迅在这篇小说中的其它闪光的碎片,也可以在他另外的作品中捡拾到。
譬如说,小说中两个“我”的存在。一个是记录者——“余”;另一位,最初是狂人,病愈之后,“赴某地候补”。这个手法,鲁迅的《在酒楼上》《孤独者》又用了一遍。
另外,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犯人的血吃,显见是《药》的引子。
还有,那个被质问吃人是否正确,回答是“今天天气很好”的人,后来在鲁迅的杂文中又出来“客串”了一回。
这篇小说写在一九一八年,时年鲁迅已经三十七岁了。在小说中,他往前回溯了两个时间点,一个是三十年前,一个是二十年前,这个倒不知道是否有什么寓意在。

明日更《孔乙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