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太难当?韩非:法术势,掌握核心科技!【百家争鸣13】

关于up视频中韩非子思想与黄老道家的关联
一、黄老与荀韩“性恶论”
up分析韩非此处“趋利避害→不评善恶→自利自为”,恰有一条明显的黄老政治路线。
首先,荀子师从宋荣子。故在人性观点上其延袭了黄老对“性”有自私自欲成分的理念,但黄老并未对此评判出善恶。荀子指出人性本恶显然是在此基础上的再发展,而韩非子则回归了这条主线。
1、性“恶?”
黄老的人性论和老庄只关注人的本性淳朴不同,认为除了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感,还当考虑人“趋利避害”的私心“自为”(人都是在为了自己而为的),承认人生而有“欲”“利”“争”之性。“人性”和制度的关系,始终是黄老治国论的干线之一。老庄着力于将“性”与“情”与“欲”以否定的方式对立起来,而黄老则更关注人性中更幽暗隐晦的层面,大多时候并不刻意区别“性”与“欲”,但他们同样都不及简单的善恶来议论人性,这是两家一以贯之的。
2、自为
在此前提下,道家对自驱型成长颇有重视,从黄老“自然”即“自为”的角度看来,这种天性使然的自驱力是人与生俱来的行动发泄。黄老一面推法治以去私情,一面又“因人之情”,指出“人莫不自为”,即都是为了自己而为。慎子一语中的(当然,这段话是袭自《黄帝四经》):“天有明。不忧人之暗也。地有财。不忧人之贫也。”天是最为光明的,却从不担忧人间存在的黑暗,地具有无穷无尽财富,你毫不关心人间所存在的贫穷与苦难。然而,“天虽不忧人之暗。辟户牖必取己明焉。则天无事也。地虽不忧人之贫。伐木刈草必取己富焉。则地无事也。”只要人愿意去打开门窗,就总能见到光明,只要人愿意去自力更生地割草伐木,就总能与万物共享这份财富。关键是人是否愿意真正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合理地拥有和使用这些资源。
3、君之“无为”
万物自然自为的背后必然存在一个“无为”之主。大道“毋代马走,毋替鸟飞”,是一种无情的无为,但是正因为这种无为,才能发挥其自驱力而自力更生。于是,这便产生了黄老学上一段著名的言论:“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是故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人不得其所以自为也,则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
无为,所以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
二、乘势vs造势
up提及韩非子批判并吸纳了慎子的学说。而问题正在于,两人对“势”的观念有所不同。
1、黄老(慎子)的“乘势”
齐文化(黄老思想)的内核,即是“乘势”,《孟子》记载当时有闻齐地民语“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正是黄老思想的题中之意,庄子所引《齐谐》,亦齐国俳谐之书,其中鹏鸟典故也表达的是“乘势(六月之息)”的主题。慎子游于稷下,也作为黄老之学的重要代表,明确提出“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螘同矣,则失其所乘也。”
继而把这种自然的大势导向人主的权势:“尚法不尚贤,君无事臣有事,不用忠臣,空言忠心。”把老子的“不尚贤”理解为“尚法”,用法治取代人治,人无为而法无不为,这是黄老,也即道法家的基理之所在。又认为“君之功莫大于使民不争”,如若“尊贤”,则“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是因为慎到主“势”,强调君主个人的权势不容质疑。
他说,即便是暴虐如商纣,如果顺应天道而有了权势,天下百姓无不归从,即便是圣贤如尧舜,如果违逆天道而失去权势,天下百姓也都会弃之而走。顺应就能天下大治,违逆便会国家灭亡。
但错就错在,黄老把“势”等同于了“道”。这一点庄子在《逍遥游》也隐晦的批判了宋荣子,简而言之,在庄子看来,黄老学者无一不是“尤有所待者”。
2、经荀子改造后黄老思想影响韩非子的“造势”观(?)
荀子既延续了黄老道家对于“时”的关注,又对这些人“待时而望”的索取态度颇为不满,提出应当“应时而使”。道家明显倾重于自然规律,认为“先动必凶,后动必吉”,所以要待时而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荀子则认为,人应主动出击,在顺应“时”的基础上,对之进行大刀阔斧的人为改造。我想,这影响了韩非子对于黄老“乘势”思想的看法,从而提出了人可以主动“造势”的观点。
三、小结:老庄与黄老之不同略说
老庄说不争,黄老说“夫作争者凶,不争者亦无成功”,老庄说不任法,黄老说“法虽不善,犹善于无法”,老庄说天地间自有其规律,当辅自然而不敢为,黄老说“天地有恒常”,然“夫人事则无常”,故制刑赏,立法度,又须以“道”作为根本的依据,而有“道生法”(《黄帝四经·道法》)“以道统法”(《文子》)“因道全法”(《韩非子》)“以道变法”(《慎子》)等诸多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