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万花争艳”的瓷器时代:钧窑为什么能脱颖而出
中国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但真正成功烧造的是在东汉时期。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瓷器的发展经历了“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大”的过程。随着时间的

推移,瓷器的种类越来越多,青瓷、黑瓷、白瓷等都出现了。唐代的唐三彩是跨入瓷器时代的标志性产物,而宋代则成为了制作陶瓷的制高点,主要有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这五大名窑。宋瓷是中国瓷器的巅峰之作,具有最高的审美价值,这是不争的事实。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五大名窑之中的钧窑。
前言
钧窑.前世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

其中,河南省禹州市生产的钧窑,成为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据传,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有诗句“洪炉幅透原泥身,釉色斑斓数宝钧。极品信从窑变得,成功一件价无伦。”
审美
钧窑.美学
钧窑之美,可以用这几个句子来概括:
“夕阳紫翠忽成岚”"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
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
钧釉的乳光和窑变赋予钧瓷的艺术美感和艺术效果,与钧釉的化学组成和工艺过程分不开。

钧瓷窑变艺术在于铜红釉的创烧成功,得以把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显示出来,出现具有特殊美感和艺术情趣的瑰丽色釉。
钧瓷虽属北方青瓷系统,然而,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看,钧瓷又不是一般的青瓷。
钧瓷造型古朴端庄,器型规整,胎壁厚薄匀称。
辨识度
钧窑.价值
东汉开始出现的瓷器,至唐代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以“南越北邢”两大窑口为代表。但无论是越窑青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有例外。钧瓷则不同。
北宋时期,花釉瓷经过长时期的探索,窑变技艺已经日渐成熟,经自然窑变形成的绚丽釉色玉润晶莹,已绝非唐时花釉瓷所能比拟,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宋徽宗初年,在禹州钧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为钧瓷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机。
北宋钧官窑缔造了钧瓷艺术的辉煌,但也成为钧瓷艺术进入衰败的起始。
两宋的灭亡和钧官窑停烧,使钧瓷业遭受重创,工匠们在兵灾战火中亡命他乡,将制钧技术带到了全国各地。

196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向有关国家领导人赠送的礼品就有国营禹县神垕瓷厂钧瓷艺术品。
技术
钧窑.传世名品
现存的传世名品珍贵而稀少,但即使时隔近千年,
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汝瓷独有的那种神,奇,妙,绝。

盆为菱花式,以近于直的微曲廓线构成丰润端正的形体,以凹凸变化的曲线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边,腹部的棱线与菱花式口沿、足边相呼应,和谐美观,是造型设计中实用与美观融合一体的典例。
钧窑釉色之美,恰似蔚蓝天空中涌现出一片绚丽的红霞,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美感。

花盆托呈六瓣菱花式。折沿,弧壁,底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通体满釉,内施月白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边及外底呈酱色。

花盆托敛口、浅弧腹、平底,底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
内施天蓝色釉,并分布着几道明显的“蚯蚓走泥纹”,外壁玫瑰紫釉与天蓝釉相交融。
器表鼓钉处釉垂流明显,给人以自然生动美感,增添了艺术魅力。
古代陶瓷其实是一种集大成者的艺术结晶,包含了政治、社会、经济、科技、人文等众多元素,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特色的总体体现,宋代瓷器代表中国最传统的美学高峰,并将陶瓷艺术升华到了一种哲学的境界;钧瓷,一件小小瓷器中蕴藏着我们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趣,也蕴藏着我们追求的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