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首都的空中门户——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2022-10-09 21:13 作者:永磁-老鼠  | 我要投稿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Beijing Capital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PEK,ICAO:ZBAA),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北郊,西南距北京市中心25千米,南距北京大兴国际机场67千米,为4F级国际机场,是中国三大门户复合枢纽之一、环渤海地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群成员、世界超大型机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建成于1958年。1980年1月1日,T1航站楼及停机坪、楼前停车场等配套工程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1999年11月1日,T2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同时T1航站楼开始停用装修。2004年9月20日,T1航站楼重新投入使用。2008年春,机场扩建工程(T3航站楼)完工。[5]

截至2017年7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拥有三座航站楼,面积共计141万平方米;有两条4F级跑道、一条4E级跑道[6],长宽分别为3800×60米、3200×50米、3800米×60米;机位共314个;共开通国内外航线252条。[1][7]

从1978年至2018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由103万人次增长到1亿100万人次,位居亚洲第1位、全球第2位。[8]2019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10001.3万人次,同比下降1.0%;货邮吞吐量195.53万吨,同比下降5.7%;起降架次59.4万架次,同比下降3.2%;分别位居中国第1、第2、第1位。

2021年,首都机场新增三个国内航点,分别为淮安、图木舒克和荆州。

1950年,机场建设计划提出,选址在东郊的孙河地区。后因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工程被暂时搁置。

1954年,民航局选定原顺义县天竺村以北、二十里堡以东地区为机场场址。

1955年6月10日,机场建设项目正式开工。[13]

1957年12月,机场竣工并通过国家验收。

1958年3月2日,机场正式投入使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首个投入使用的民用机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开通国际航班的机场(前三个开通国际航班的分别是上海龙华机场,1926年;昆明巫家坝机场,1937年;重庆白市驿机场,1939年)。机场建成时仅有一座小型候机楼,称为机场南楼,主要用于VIP乘客和包租的飞机。

1965年,机场进行了第一次扩建,将原2500米的跑道延长至3200米、增建了6个停机位。同年,中央政府也决定开放北京作为国际通航点。[14]

到1965年底,机场已开通国内航线46条,有通航城市76个。

1965年3月1日,北京—成都—拉萨航线开通,通航的省会城市到达27个。

1972年4月29日,原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向国务院报送《关于修建首都机场国际候机楼的请示》。

1973年5月13日,国家批复同意《关于修建首都机场国际候机楼的请示》,并确定投资6600万元人民币。

1974年8月,机场的第二次大规模扩建正式动工,并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1980年1月1日,机场内面积为6万平方米的T1航站楼及停机坪、楼前停车场等配套工程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16]

1982年1月,机场东跑道向南头延长600米的扩建工程和一号航管楼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同时,扩建工程还修建了6万平米的新航站楼。楼内设置有中国民航首次采用的自动门、自动人行步道、自动扶梯以及行李系统、飞行动态显示牌、闭路电视等。

从1988年开始,T1航站区经历了前后七次改扩建,在这七次改扩建中,T1航站区改建了行李分拣大厅,扩建了主楼及引桥等,并将航站楼面积增至8万平方米,旅客吞吐量保障能力提高到800万人次。

1988年3月,随着中国民航体制的改革,当时的民航北京管理局分拆组建了中国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三个单位。“首都机场”也正式更名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1992年,国家计委批复机场二号航站楼(又称“T2”)可行性报告。

1995年10月,机场开始建设T2航站楼,并列入国家重点工程。

1999年10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17]

1999年11月01日,机场T2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T2航站楼投入使用的同时,T1航站楼开始停用装修。

2000年1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公司通过国际配售及在香港公开发售的方式发行新股,共募集资金约3.52亿美元。2月1日,股票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

2004年3月,机场第三次大规模扩建工程顺利开工。[18]

2004年9月20日,机场整修完成的T1航站楼重新投入使用,专门承载中国南方航空航班。[17]

2007年12月,机场扩建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2008年春,配合机场扩建工程(T3航站楼)完工,T1航站楼封闭改造,中国南方航空转往T2航站楼运营。在T1航站楼改造完工后,海航集团(国内航线)旗下的海南航空、大新华航空、天津航空、金鹿航空(现为北京首都航空)取代中国南方航空成为T1航站楼的独家运营公司。

2005年1月29日,56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首次不中停香港的台商春节包机在首都机场降落。

2008年2月29日,位于T1和T2航站楼东边的T3航站楼和第三条跑道建成投入使用,能承载世界最大的空客A380等超大型客机。月26日,有20家航空公司转至T3航站楼,转场后T3航站楼承担机场60%旅客吞吐量。

2019年1月,民航局印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转场投运及“一市两场”航班时刻资源配置方案》和《北京“一市两场”转场投运期资源协调方案》。配置方案和协调方案规划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定位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亚太地区重要复合枢纽、服务于首都核心功能,将在现有基础上,缓解“拥堵”,提质增效,实现旅客吞吐量8200万人次的工作目标。

2020年8月25日,首都机场西跑道大修系列工程开工。10月19日上午完成了工程竣工验收,下午进行了行业验收并形成了行业验收意见。10月19日晚间,首都机场方面发布公告称,西跑道大修系列工程圆满完成,于24:00开放运行。2020年11月18日消息,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北京移动)近日宣布,继北京大兴新机场后,公司已经全面完成首都国际机场的5G网络建设和开通。

2021年,首都机场新增三个国内航点,分别为淮安、图木舒克和荆州。

2021年12月10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以下简称“国航”)航班于12:05降落于上饶三清山机场,13:10搭载100名旅客飞往首都国际机场,这是首次架起上饶至首都机场的空中桥梁。

2021年12月,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将至,首都国际机场将成为冬奥组委唯一官方入境口岸。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入驻首都机场T3-D独立封闭航站楼及T3-E冬奥保障专区,实行集中执勤7天、集中观察7天、健康监测7天的“7+7+7”闭环管理模式。

2022年6月,地铁首都机场线3号航站楼站乘客候车大厅正式开放启用。

建设分期

一期扩建

1958年3月2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投入使用,但仅有一座机场南楼。1965年,机场进行了第一次扩建,将原2500米的跑道延长至3200米、增建了6个停机位,并增添了无线电通信导航等设施,局部改建了候机楼、新建了贵宾候机楼。[14]

二期扩建

1974年8月,机场的第二次大规模扩建正式动工,并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1980年1月1日,机场内面积为6万平方米的T1航站楼及停机坪、楼前停车场等配套工程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16]1982年1月,机场东跑道向南头延长600米的扩建工程和一号航管楼工程建成投入使用。

1995年10月,机场开始建设T2航站楼,并列入国家重点工程。1999年11月1日,二期工程T2航站楼投入使用。T2航站楼比T1航站楼面积更大,可以同时处理20架飞机的停靠。T2航站楼在T1航站楼翻新期间取代了其功能,同时还要承担国内及国际航班的服务。T2航站楼主体33.6万平方米,配套工程16项、包括46.4万平方米的候机楼停机坪,以及停车楼、货运站等。航站区扩建工程完成后,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可达3500万人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可达1.2万人次,年起降架次可达19.32万架次。T2航站楼开放之后,T1航站楼随后关闭翻新。[5]

2004年09月20日,T1航站楼重新开放,专门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和厦门航空的国内航班使用(两公司的国际航班仍在T2航站楼)。在T3航站楼投入使用后,T2航站楼一部分航空公司航班2008年02月29日和3月26日分两期搬迁往T3航站楼。[5]

三期扩建

T3航站楼

T3航站楼主楼由荷兰机场顾问公司(NACO)、英国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负责设计,2004年3月26日完成航站楼T3主楼工程及监理合同的签定,机场开始三期扩建工程。2007年12月,扩建工程完工。T3主楼及其配套工程位于现有东跑道和新建跑道之间。T3航站楼的T3C主楼工程是整个扩建中最集中体现功能和形象的关键工程,工程量最大,技术最复杂,建设任务最为艰巨的T3C主楼及其配套工程位于现有东跑道和新建跑道之间。

T3航站楼耗资270亿元人民币建成,是国际上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国内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其总建筑面积98.6万平方米。3号主楼建筑面积为58万余平方米,单层面积18万平方米,拥有地面五层和地下两层,由T3C主楼、T3D、T3E国际候机廊和楼前交通系统组成。3号航站楼南北两座建筑(T3C和T3E)由于距离过长,两座楼之间建造有旅客捷运系统以方便乘客。

T3航站楼于2008年2月29日和3月26日分两期投入运营。2008年,T1航站楼再次关闭改造。中国南方航空和厦门航空搬迁往T2航站楼。2008年6月27日起,海南航空转场T2航站楼,T1航站楼成为海南航空集团国内航班的专用航站楼。

特殊候机楼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专机候机楼位于T3航站楼西侧,2003年,由中国航空设计院通过招标担任设计。2006年10月31日,候机楼正式启用,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造价6亿元。该楼主要用于政府出行,以及接待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来访等正式活动。机场公务机候机楼位于专机候机楼西南侧,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于2008年7月27日启用。

截至2016年底,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拥有基地航空6家,分别为中国国际航空、中国东方航空、中国南方航空、海南航空、首都航空、顺丰航空,厦门航空在北京朝阳区设立厦门航空北京分公司;截至2018年12月,有国内(含地区)航点160个,国际航点136个;共开通国内航线132条、国际航线120条。

截至2017年7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拥有三座航站楼。T1航站楼为海南航空集团国内航班专用(包括海南航空、大新华航空、大新华快运、首都航空、天津航空);T2航站楼为中国东方航空、中国南方航空、厦门航空、深圳航空、重庆航空、海南航空(国际航班),以及天合联盟和非联盟的国外航空公司运营航班。T3航站楼为中国国际航空、深圳航空、山东航空、上海航空、四川航空,以及星空联盟、寰宇一家和非联盟的国外航空公司运营航班。

自2021年9月30日零时起,国航、汉莎航空、国泰航空、长荣航空、中华航空、西伯利亚航空的国际及港澳台地区客运出港航班,澳门航空的进、出港航班将转场至2号航站楼运营。其中,国航CA867航班(北京-深圳-约翰内斯堡)仍在3号航站楼运营。

登机廊桥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摆渡车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夜景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全貌


首都的空中门户——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