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人间】巷口的吆喝声
小时候,总觉得家里住的偏僻,放学回家到了家的附近时,总要拐好几个弯儿才能回到家。
但又因为自家的地势比较高,站在月台上,总能看得很远,也能听得很远,仔细想想,那个时候听得最多的便是吆喝声了。
最常听到的吆喝声大概是卖水果的吧,因为无论哪个季节,总有应季的水果,春天卖桑椹、青枣;夏天卖油桃、西瓜;秋天卖苹果、鸭梨,冬天则是冻苹果冻梨。
不过我家是不老大光顾她们的生意的,毕竟前屋后院桃树梨树杏树等果树,不但自己够吃,还能分一些给别人,久而久之,卖水果的就不来我们里面了,但我站在月台上还是能听见他们的吆喝声。
不常听到的吆喝声大抵是磨刀具的声音吧,通常的时候,是隔一两个月来一次,因为每家每户也就那么几把剪子菜刀,也不能天天磨不是。
也许就是因为不常来的缘故吧,我也总能听到妈妈念叨的声音:“你说那戗(qiang)菜刀的人也真是,刀快的时候他过来吆喝,这会子刀慢了,他还不来了。”
每当这个时候,我妈话音还没落,外面就会响起这样一个声音——“磨剪子嘞——戗——菜刀!”然后,我就看着我妈拿着刚刚切菜的菜刀跑出去,果然,人都禁不起念叨。
和磨刀具的一样,还有一种不太常听见,不过它倒不是吆喝声,而是两块金属撞击发出的“叮叮”声,很是悦耳,这个啊,是卖香油的声音。
卖香油的人大多是一位老爷爷,骑着老式的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块铁片,手里拿着铁棒,有规律地敲击,那声音是这样的“叮、叮、叮——”大抵是两短一长吧。
通常情况下,听到这个声音之后,我妈就会给我拿两三块钱,又往我手里塞一个瓶子叫我去打香油,别看三两块钱的香油不多,但真的能吃好久,所以老爷爷差不多几个月才来一次。
夏天最常听到的吆喝声大概是买冰棍儿的吧,卖冰棍儿的人大多数都是妇人,骑着个后面绑着简易冰柜的自行车,到有人家儿的地方就吆喝几声,没有人家儿了就歇一歇。听到这个吆喝声之后,我是跑的最快的,拿上两毛钱去买头上带红枣的小粽子冰棍儿,或是绿豆味儿的冰棒,在夏天吃上一个,别提多惬意了。
冬天卖的最多的大概是冰糖葫芦,有一年冬天,我妈也做过,我就跟着她一起去卖,然后最后的结果是,我妈推着自行车嘴里喊着“冰糖——葫芦——”,我在后面跟着,嘴里吃着冰糖葫芦,一趟下来,我少说得吃了有三根,最后还想再吃的时候,被我妈妈给拦下了:“吃太多了,再吃可要酸倒牙了。”我这才作罢。
秋天听到最多的大概是“收鸡、鸭、鹅、兔子地卖钱啦!”吧,大多时候,这样的吆喝声会伴随着鸡鸭鹅叫唤的声音,所以基本上都是用喇叭先录好,不然肯定喊不过那一群鸡鸭,值得一提的是,最后那个“啦”字一定要扬上去,不然就没那个味儿了。
还有一种声音没什么规律,有时候半年也不来一次,有时候天天上家门口转悠,通常那人骑着声音很大的摩托车,车上绑着一个喇叭,喇叭里喊着“收头发,收长头发!”
记得那时候,我是很鄙夷的,还和我老妈吐槽:“这收头发的怎么天天来,咱们家这边儿又没有多少人,头发长的又慢,难不成他还能把头发喊出来不成?”
说完这话的第二天,那人又来了,然后我的头发就被剪了,原因是太长了不好打理,但是那人就过分,贴着我的头皮剪,剪完之后我就成假小子了,气得我哭了好长时间,不过我觉得他天天来还是有道理的,因为指不定哪天就有人像我一样想不开就把头发给剪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经很少听到上面说的那些声音了,单说那卖香油的声音几乎有十年没听到了,不过,有时候倒是能听到从前听不到的吆喝声——“收旧手机,旧手机换菜刀!”
但是这个吆喝声平的很,和之前那抑扬顿挫的声音比起来,还是少了许多味道,不过能听到也是不错的,也许再过些年,在月台上就听不到吆喝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