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彼岸
如下皆为生活随笔
第一部分
苏格拉底说过“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因为他看到人注定会消亡,是物理上的死去。而现在人们对“死”有了新的看法,“血肉苦痛,机械飞升”,未来科技允许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把自己的意识转录到机械网络里或者以另一种形式的转变,让意识不再消散。
问题来了:转录后的“人”还是人吗?就算是,他还是原来的人吗?我们所认为的人一旦魂飞魄散,就无法起死回生。“世界允许意识匹配新的容器,却不允许容器收集消散的意识”。
换句话来说,人如果以另一种形态得以存在,那他还可以算“人”吗?再放大到整个人类,如果真的有一天到了末日,文明究竟是以“人”为赞歌得以歌颂,还是以“人类”为载体得以延续?似乎对于末日当头的普通人而言,将自我彻底数字化就是奢侈了。
我们人类不过是地球上智商高亿点并以“宗教”而团结的猴子,我们创造出来的世界如此混沌,它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它迫害英雄,滋养恶类,用虚伪美化真相,以利益与权利丈量标准。世界它丑恶吗?它很丑恶。世界它美好吗?它也很美好。
我们都有爱的人、珍惜的事物、美好的愿望、憧憬的风景等等等等,我们心之所想、动之所成、魂之所在,一个个不同又相同、矛盾又真诚、虚伪又美好的人、事、物,构成了这个对于我们而言真实的世界。
“在大海上渴死非常可怕。” ——尼采《善恶的彼岸》
第二部分
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信息茧缚里,不论对自己还是他人还是世界的看法很有局限性,你所看到的皆为现实但不一定是真相,人们对待同一件事的观测角度和所处环境的不同造成的分歧不计其数。似乎我们定义的“好人”是擅长理性对待事物并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和符合大多数人价值观的人;“坏人”是擅长感情用事并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和与大多数人价值观相冲突的人。而人们往往感情用事都处于善恶的彼岸。
也许一切没那么重要,因为就算知道真相能如何,多角度思考又能如何,人们的偏见与分歧无法消除,我们这种连蚂蚁都算不上的人也无法决定大事件的走向。
人是理性与感性共存的动物,善恶本就是一念之间。
“藐视一切,但却能把握一切;它颠覆一切,却也占有一切;他不相信一切,但却并没有因此丧失自我;它孕育出危险的自由精神,但却牢牢的守护着心灵。” ——尼采《善恶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