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徒步步兵师扮演了什么样的作用?
在军迷心中,陆军军兵种中最令人关注自然是驾驶着坦克和装甲车的装甲兵。但是,从成本、运力和保障能力来说,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不可能把所有的部队建设成装甲兵,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半阶段,各个国家的参战主力仍然是徒步步兵师。



根据数据,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国人只有中央集团军群有2个装甲集群(后该编制正规化为装甲集团军)、南方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各1个装甲集群,其他兵力都是步兵师构成的集团军。由此可见,巴巴罗萨的骨干力量仍然是没有什么机械运力的步兵师。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装甲力量远逊于苏联的德军,居然在1941年下半年创下了进攻纵深1000公里,歼灭苏联400万军队(其中一半被俘虏)、2万辆坦克和装甲车,歼灭飞机1万架的战绩,虽然最终未能拿下莫斯科,但仍然成为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战损比最为悬殊的大规模纵深进攻战役。那么,除了风头正盛的装甲集群的装甲师和摩步师外,德国规模最大的步兵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1、为进攻部队提供足够的冲击强度
用过锤子钉钉子的朋友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把钢钉打入坚实的水泥墙,仅仅是钉子的锋利和坚固是不足的,必须有沉重的铁锤为之赋予足够的冲击力。在巴巴罗萨战役中,装甲部队其实就是“钉子”,负责切开苏联的薄弱地区,而德国厚重的步兵师,就是维持住突破口不至于被苏联收缩的最重要的力量。


在军事术语上,如果绵密的防线被敌人穿透,那么这个被敌人通过的缺口就叫做“突破口”。事实上,突破口并不简单指的是一群人跨过了地图上红线画出的防线区域,而是这个“口子”就像溃堤后的溃口一样,会源源不断涌过敌方的大军,整个“大堤”也在敌方源源不断的冲击力下越溃越大。最后,敌方一整个部队都会通过突破口,绕到防线的纵深,而原先的防线上的人如果不及时撤退就会成为“洪水中的孤岛”,只能迎接被敌人歼灭的结局。因此,进攻方一定会试图打开并且扩大突破口,而防御方必然是会疯狂的封堵突破口。
装甲兵自身拥有的速度、火力和防御力是使得它成为突破力量的最关键原因。坦克火力凶猛,能够行进间歼灭敌人的据点、炮兵阵地,然后装甲掷弹兵则立即乘坐装甲输送车进入战斗,占领未被摧毁的战壕,消灭村庄盘踞的敌方士兵,完成对一个防御区域的破坏。在打开突破口后,对方会立即纠集力量反扑试图夺回防线,而装甲兵如果停留在原地进行防御的话,就有可能遭受较大而没有必要的损失。
所以,现实中德国的步兵师就是成为扩大突破口和抵消对方反突击力量的最强大的后盾。在装甲部队打开突破口后,后方待命的步兵师就会沿着突破口进入敌方原先阵地的后方,然后沿着突破口(通常是重要的战略公路、铁路动脉等)的两侧建立自己的防线,挖掘战壕,架设铁丝网和大炮,阻止苏联反突击的部队将德国人赶出原先占领的区域,从而让后续部队能够接二连三开入占领区域中间。由于步兵师人员众多,且不需要大量的技术兵器即可维持相当多日的战斗,人员伤亡后也可以立即从后方部队中抽调步兵进行弥补,最后就逐渐承受住了苏联的反突击,维持了突破口不至于封闭。
以1941年10月的维尔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为例:10月2日,德国第二装甲集群,第三装甲集群转入进攻,从苏联防线缺乏火炮、坦克和坚固据点的结合部穿入,当天即开辟了15-30公里的进攻纵深,随即德国步兵师如潮水般涌入。科涅夫和布琼尼虽然派出部队进入反突击,但由于苏联军队多为临时组建的新部队,配合不足,通讯和补给也被德军快速的突击切断,同时缺乏坦克和大炮等重型火力,反突击的部队被德国第四集团军、第九集团军的步兵师建立的防线抵挡住了。到10月6日,叶廖缅科、罗科索夫斯基都只能从布良斯克、维尔济马撤退,而奥廖尔更是在不设防状态被德军占领。而德国坦克集群并未对包围圈内的苏军下手,而是绕过这些被切断退路的德军继续推进,把包围圈内的苏联军队交给了后继的步兵师。到10月13日,苏军超过50万人的被合围部队被歼灭,两个星期内损失了60多万人,导致朱可夫接手西方面军时仅剩下60万的军队参加莫斯科保卫战。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撤出的85000人中,有一个负伤的士兵,日后成为了AK-47的发明人——卡拉什尼科夫。
相反的,在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中,虽然德军装甲部队配备了强大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在苏联第一线确实是打开了一个口子并推进了5-20公里,但由于苏联的反突击太过强大,没有时间让德国步兵师的巨大后备兵员冲入突破口建立稳固的防御地带,因此前线的装甲部队反而时刻面对后方被切断的巨大风险,被迫在一星期内放弃进攻,趁着苏联还未反攻之时撤回出发地点,结束了库尔斯克第一阶段的战斗。
所以,庞大的步兵师是一个部队突破后维持进攻动能不至于消退,和维持住突破口不会短时间被封堵的重要力量。

2、歼灭包围网内敌军
步兵师不擅长快速移动,但是善于承受足够的伤亡。这样的特性使得它非常适合歼灭已经丧失机动能力的敌军。在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战役和维尔济马战役之中,德国人的“钳形攻势”都是以装甲集群的突破作为发端,当苏联军队的撤退路线被封堵之后,德国的装甲集群就被调出,转而由大量步兵师承担围歼的任务。
同样还是1941年维尔济马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实际上只有3个坦克集团军(第二,第三、第四装甲集群,后来改称装甲集团军),其中共有14个坦克师,8个装甲掷弹兵师和1个摩托化步兵旅,远远少于苏联包围网内的4个集团军,70万人。同时,作为台风行动的第一阶段,远离德国的德国装甲集团军不能在战斗中获得更多的坦克和兵员补充(据朱可夫回忆到11月末一个德国装甲师已经剩不到50辆坦克,一个180人的连有时候仅剩下20-30人能够战斗),所以他们不能把自己的人员和装备浪费在消灭包围网内的苏军身上,在合围了维尔济马地区的苏联军队后,古德里安带领第二装甲集群转向莫斯科南部的图拉,莱因哈特带领第三装甲集群向北部的加里宁前进,而霍普钠的第四装甲集群沿着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公路向莫斯科正面进攻。这时候德国高达47个的步兵师涌入了维尔济马地区,将剩余的苏联4个集团军团团围住,并形成了1.2倍的人数优势。苏联在这一个阶段可谓是被打蒙了,通讯中断,连斯大林都不知道部队去哪了,便让朱可夫乘车一个个去找被打散的部队。
通过在西方方面军司令部的座谈和对情况的分析,我的印象是,维亚济马地区的惨重失败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尽管敌人在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上占优势,但是我军还是可以避免被合围的。为此需要及时而正确地判定敌人的主要突击方向,并从次要地段抽调兵力,集中我主力对付敌人的突击。但当时没有这样做,致使我军的防御未能抵挡住敌人的集中突击。当出现了缺口时,因指挥员没有控制预备队而无法予以封闭。
10月8日2点30分钟,我给斯大林打了电话,他当时还在工作。我向他汇报了西部战线情况。我说:
“现在主要的危险是莫扎伊斯克防线的掩护兵力薄弱。因而敌人的装甲坦克兵有可能突
然出现在莫斯科附近。应尽快设法从别处抽调部队增强莫扎伊斯克防线。”
斯大林问我:
“西方方面军的第19和第20集团军以及博尔金指挥的集群在什么地方?预备队方面军的第24和第32集团军又在哪里?”
我回答说:“被合围在维亚济马以西和西南地区。”
“你打算做些什么?”
“现在我要去找布琼尼。”
“你知道预备队方面军的司令部在什么地方吗?”
“我到小雅罗斯拉韦茨地区某个地方去找。”
“好,你去找布琼尼,并从他那里立即打电话给我。”
由此可见,苏联在台风战役初期再次犯了几个月前的问题,战前没有预案,行动较为迟缓,当意识到德国人坦克开过来后,大部分人已经来不及撤回去了。对于这样联络中断、没有指挥的被围困的部队,德国人自然没必要用坦克集团军和他们浪费时间,而是用数量众多的步兵师围住了里面的苏军,并采用“围而不打”的战术。一星期后,苏联被围部队弹尽粮绝除了在抵抗、突围中丧生的10万人外,其余60万人不战而降。
而在突出部战役中,德国人兵力不足的问题就暴露出来。虽然突出部战役中,德国人的装甲师比例已经达到了35%(13个步兵师,7个装甲师),但是总兵力却毫无优势。在巴斯托涅战斗中,德国人虽然成功合围了城市里的第101空降师和第9第10,装甲师的部分部队,但德国人一如既往让装甲教导师和第二装甲师绕过巴斯托涅,只有第26国民掷弹兵师(该部队前身是第26步兵师,在1944年巴格拉季昂行动被苏军击溃,1944年9月仓促重建为国民掷弹兵师,国民掷弹兵师每个团只有2个营,只有6个步兵营建制5500人,其他炮兵、工兵、后勤不计入围城可用兵力)和一个团参加围城,合计约8000多人,而城内有22000人。同时,由于美军通讯并未中断,美军并没有像41年苏军那样被围困后陷入惊慌失措的境地,而是依托坚固的城市抵挡住了德军逐渐衰弱的进攻。因此,当艾森豪威尔听说巴斯托涅被围困后,他很清楚这点兵力无法歼灭里面的美军,反而是拖住德军,迫使他们在正面打一场决战的好机会。而守军的司令安东尼·麦考利夫也知道德国人吃不掉他,面对德国人送来的劝降信只是冷冷地写了个单词“NUTS!”。

目前形势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机会而非灾难,在座各位不许有不高兴的表情。——艾森豪威尔
我们干脆放胆让他们一路冲到巴黎,然后我们就可以确实的把他们切断和咀嚼——巴顿
结果,等巴顿率领第三集团军发动反攻后,12月26日即顺利解除合围,同时对德军造成了严重的伤亡。
所以,二战中虽然步兵师不具备高速机动和攻坚战的能力,但是充足的人数是围歼敌人最重要的资本。

3、进行防御
有人会说,闪电战明明是进攻作战,怎么会有部队进行防御呢?其实,我们都很清楚一件事:不做好防御的准备,又怎么进攻呢?
这一次我们举出库尔斯克战役为例。

库尔斯克战役是二战历史最大的地面战役,德国人的基本计划和之前巴巴罗萨战役没什么区别,都是坦克军团作为“钉头”刺穿敌人防线,步兵师一拥而入,最后包围所有的库尔斯克地带的苏联军队。但是苏联人也并非1941年被动挨打的沙包,而是做好了一切反击准备。他们不但在德国突破地带布置重兵和密集工事群,同时还在接壤的区域布置了大量的反攻部队,只要德国人陷入防御地带无法脱身,他们的反击就立即开始。因此,在准备攻击的同时,德国人也不得不在接壤地区布置了雄厚的步兵兵力和防御地带,以防战斗打响后德军主力深陷敌阵时后方被人包围。
战斗打响后,果不其然,苏联在德国人楔入库尔斯克防线后,7月12日立即启动库图佐夫行动开始反击。此时苏联动员了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大批部队参与猛攻德国奥廖尔一带的阵地,总兵力达到128万人,配备2409辆坦克和装甲车,2000多架飞机,26379门火炮。而此时德军前线只有第二坦克集团军和已经楔入库尔斯克北线的莫德尔第9集团军殿后部队,苏联在所有的方面都取得了4比1的优势。由于德国主力坦克部队已经派往库尔斯克,留在后方的30万军队只有625坦克,德国人只能使用步兵部队依托早已建设的防御网进行防御。

虽然苏军在7月13日进行了大规模炮击,但是由于德军阵地宽厚,苏联的炮击并未取得什么效果。接着,巴格拉米扬的第11近卫集团军开始一马当先开始冲锋,接着波波夫也让近卫第三坦克集团军的700多辆坦克投入战斗。莫德尔和克鲁格见势不妙,马上命令停止城堡行动,军队撤回出发地点,并依托强有力的防线和苏军周旋。虽然苏联凭借4倍人员和装备优势不断推进,但是德国人仍然用较少的伤亡率有效的组织防守,并有序后退,并未像苏联人认为的那样会承受不住强烈的冲击而一溃千里。第2装甲集团军在7月11至20日损失10120人,7月21至31日又损失了34749人,总损失大约在5万人左右,占集团军总兵力的1/3。第2装甲集团军在7月期间彻底损失了45辆坦克和42门自行反坦克炮,集团军损失的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炮达到856门。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损失较小,7月11至20日之间伤亡8258人,整体损失可控。
反观另一侧,由于苏联未考虑到德国防线极为稳固,苏联的坦克部队面临着德国进攻库尔斯克一样的问题——坦克必须在布满地雷、反坦克障碍物、壕沟和反坦克炮的地域缓慢机动,仅仅7月间雷巴尔科第三近卫坦克集团军的700多辆坦克就有60%被毁,而付出如此巨大的损失苏联也只不过推进了40公里而已。最后,莫德尔成功撤退到他们的第二防线,苏军付出了巨大损失后终于收复了奥廖尔。在1943年8月18日的清点中,德国开始参战的30万人中有14000多人阵亡,11300人失踪,61000人负伤;而苏联参与进攻的128万人中有11万人阵亡,30万人负伤,2500多辆坦克被毁(战前约2200辆,算上调过来的第三近卫坦克集团军约3000辆),1014架飞机被击落。由此可见,德国人虽然兵力只有苏军的四分之一,但由于坚固的防御,步兵师团仍然成功抵御了苏联的钢铁洪流的冲击,付出的的不可恢复损失只有苏联的十分之一左右,而苏联战前计划的彻底合围第二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的计划也宣告破产。
对比7月15日结束的城堡作战中苏联仅损失18万人和1800辆坦克的数据,整个库尔斯克战役(计入攻占奥廖尔的库图佐夫行动和收复哈尔科夫的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苏联一共付出了86万人伤亡(其中不可恢复损失25万人),6064辆坦克战损,5244门火炮损失的巨大代价,相当于苏联1943年全年武器生产训练的三分之一都损失在了库尔斯克战役,而德军仅付出了16万人的伤亡和约1000辆坦克的损失,绝大多数的苏联部队都是被德国的防守步兵部队消耗掉了。而在1944年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和1945年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德国防线远不如库尔斯克战役那么绵密深厚,也没大量的步兵师的人员储备,导致突破口被苏联击穿后,如同苏联1941年巴巴罗萨那样一触即溃,大量兵团被苏联合围而投降。所以,在防守一端,大量的步兵部队也是充实防线战斗力不可或缺的存在。

比起受到宣传机器瞩目的装甲师团,步兵部队可谓是二战中最不亮眼的无名英雄。无论是在轴心国还是同盟国,步兵部队永远是歼敌最多,同时承伤最多的部队。虽然他们的光环被装甲兵团和摩托化步兵部队的光辉完全掩盖,但是所有的指挥官都必须承认,没有步兵的默默付出,是无法击溃敌人和守住阵地的。在70年后的今日,虽然现代步兵已经不再徒步作战,但是步兵特有的灵活性、成本低和善于防守的优势,使得现代化步兵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