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题押题 | 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
民族主义、国家认同是高考一个永恒的话题,高考题中占有很大比例,是高考题的热点考查类型。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既要保护主权又要让渡主权融入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两难选择,民族主义成为高考的长效热点是必然的。实在挤不出时间给我把概况和第一句话看了,好吧?别进收藏夹吃灰啦!
目录:
一. 名词解释
二.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民族理念
三. 近代西方民族发展与关系
四. 相关考题
01.
名词解释
1.“民族主义”:指忠诚于本民族、为维护和扩大本民族的利益而斗争的思想观念。
2.“民族认同”:指构成本民族的成员(个体)对本民族(整体)的起源、历史、语言、宗教、习俗的接纳、认可、赞成和支持,并由此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族依附感、归属感和忠诚感。
3.“国家认同”:指公民对国家(历史文化、民族语言、领土主权、整体经济利益、民族精神与信仰)的认可、接纳、服从、忠诚。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统一的整体。在现代社会,每个个体一定属于某个民族,同时也一定属于某个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应该共存于个体的观念和意识中,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而不是非此即彼。



02.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民族理念
一、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历程(华夏认同、开明政策、习俗交融)
【目标】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借助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有关民族关系的史料,把握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史实,理解古代民族关系演变趋势,概括民族关系基本特点,归纳影响民族关系的基本因素,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民族关系演变造成的影响,形成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基本认识,汲取历史上处理民族关系的智慧,形成科学的民族观,培养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意识,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的发展历程

三、古代中国帝制时代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概况:

详情:
1. 先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 先秦时期:华夏族形成,各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出现。
(1)文化扩展: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土地,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中原文明得到进一步传播。
(2)华夏认同: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现象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并初步发展,边疆治理理念初步形成。
2.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措施: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影响:人口迁移;民族交融;边疆开发;疆域基础。
3.汉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中央:大鸿胪
(2)地方:
①北方:和亲与战争(匈奴)
②西部: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③西域:西域都护府
④边疆:行屯戍政策
⑤东北:设乌桓校尉

4.魏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内迁加速,制度认同,社会生活变迁,民族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插入: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5.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加强

措施:
①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②加封南诏王,南诏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③武力征讨:东突厥、西突厥
④设置机构: 安西都护府三、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历史影响:
①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
②丰富中原民众的生活
③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
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6. 宋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一步加强
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碰撞交融到边内一体,形成中华民族交融的顶峰。
共同特点: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加强;民族之间时战时和、民族文化交流频繁
元:在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役
西藏设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琉球设澎湖巡检司
7.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化
大概了解即可:
明:
[1]中央: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2]地方:
北方:修筑明长城防范蒙古,布置军镇。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东北: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
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西南:设土司
西藏:敕封西藏僧侣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对西藏进行管辖。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清:
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地方:北方: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族的控制。
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巩固西北边疆。
西部: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西南:“改土归流”


03.
近代西方民族发展与关系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
1.区分民族、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
(1)民族: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认同自身为一个团体的稳定共同体。
(2)民族主义即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的思想或运动,亦称国族主义或国家主义,是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形态,即以民族之名义作出文化与政治主张,民族主义也同时被称为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学说。
(3)民族国家:即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的政治实体。
2.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从1500年到法国大革命民族主义形成时期
(1)民族认同观念兴起: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加强。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势力衰落,世俗王权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2)民族语言地位上升:13世纪,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逐渐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国法律文件必须使用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官方语言。
(3)民族意识的觉醒
①背景: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②表现:个人忠诚于国家;各国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
③形成: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这些民族国家有由单一族群组成的,更多则是由多个族群组成。
④特点:民族国家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3.19、20 世纪民族主义扩张时期一殖民扩张与反扩张
(1)殖民者侵略:民族主义成为列强对外扩张的工具。
(2)被殖民者的反抗:亚非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20世纪30、40年代)
4.冷战时期的民族主义一-两大意识形态的对抗冷战时代
民族主义异化于意识形态的对抗,其地位的变化和嬗变的轨迹又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根据其性质和内容。民族主义地位的变化经历了3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力量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欧、亚洲新兴的社会主义力量之间,出现了广泛的对抗。民族主义话语被意识形态之争所掩盖。
冷战政治还导出了“民族分裂”的一场国际大戏。
(2)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
民族主义地位的转化时期,表现为民族独立运动继续发展.两大.阵营内出现对美苏的抗争,不结盟运动成为第三支国际重要力量;在民族主义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上,后者逐渐让位:前者开始向主流地位转化。
(3)第三阶段,从70年代中期到冷战末期。
民族交往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而以民族利益需要为准则,如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苏三重牵制关系。
5.冷战后的民族主义一政治、 经济、文化等多元主题
(1)政治民族主义:促使主权国家分裂的民族分离主义;对世界安全构成威胁的宗教民族主义;具有扩张野心的“泛民族主义”。
(2)经济民族主义: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的联合与一体化;反对主权让渡;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增多。强调民族.国家的经济利益:说明民族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兴起。
(3)文化民族主义:继续宣扬本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人文精神高于优于别的民族的文化及历史遗产宣称本民族拥有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和历史。
(二)国际法的形成、发展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的形成
(1)奠基:1625年,荷兰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2)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①确立: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
②内容:确立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用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3)维也纳体系
①确立:1815年,欧洲国家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
②内容:建立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确定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③扩展:国际法应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2.外交制度的建立
(1)原因: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满足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稳定关系。
(2)结果:派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的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
(3)影响: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3.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①背景:一战使国际法遭到破坏;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国际联盟的成立等。
②概况:因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国际法难以实施。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①背景:二战中国际法遭到破坏;国际法院成立;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②概况:国际法领域扩大,涉及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国际人权、国际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
③评价:对世界和平和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但仍存在局限性,如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退出国际条约,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威胁国际和平。
04.
相关考题
(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2021·福建卷·2)图1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该地区( )

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
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
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
(2021·湖南卷·6)图1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

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答案是:A B C如果前面几道高考题还有高三的小可爱们做错的话,请你们务必再多看看错题和琢磨高考题!!!!!】
1.(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这些规定旨在( )
A.发展国家特色产业
B.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
C.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D.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
【考点】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答案】C
【解析】材料墨西哥限制外资在本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旨在避免外资控制本国经济,有利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故选C项;墨西哥的这些规定旨在保护本国经济,而非发展特色产业,排除A项;墨西哥对外资的限制,不利于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排除B项;墨西哥的这些规定旨在保护本国经济,不利于区域经济集团内部的合作和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考点】五四运动;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可知五四运动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危机时刻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故选B项;“趋于一致”表述过于绝对化,且材料讲述的是爱国意识的提高,并没有提及改造的道路,排除A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相对立,文革时期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排除C项;各界都“接受了”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考点】解放战争;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答案】A
【解析】根据“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可知中共不以束缚手脚的条件来换取西方国家的承认,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西方国家与中共接触,并没有提及国民党,且此时解放战争尚未结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冷战”角度考虑并未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故B项错误;美国对中国进行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在建国后的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是积极争取还是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主动权都在中共中央手中,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正是中共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故D项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