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鲁迅《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

2021-10-17 21:00 作者:yuji2006  | 我要投稿

这个周末最大收获,读完了鲁迅先生第一部杂文集收录的三大篇文言文论文——《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这三篇大文,写于鲁迅26岁时,发表在留日学生办的杂志上,洋洋洒洒,文言文苍劲深健。更重要的是,三篇文章蕴含的思想深刻地启发了我。我不由感叹,鲁迅先生当年26岁时候具有的思想还走在今人前面。
《科学史教篇》是对西方科学史的简述。简要论述了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自然科学思想的发展。其中有很多分析很明显是想启发中国人的。比如,鲁迅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真正值得重视的,是科学家们的求真精神,理想主义,谦逊恬淡的人格魅力,这是拘泥于功利的中国人缺乏的。鲁迅还提到,科学与宗教、文艺、道德,经常出现不平衡发展,往往此起彼伏,但它们各自激发了人类不同的潜力,比如宗教激发了人的坚韧。所以,每一种人类创造都值得肯定,只有盲目追求私利,拙劣模仿,是没有价值的。鲁迅在文章最后还指出,科学研究客观世界,但是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也需要营养,那么文学,音乐等审美活动就是对科学精神的有益滋养。
《文化偏至论》是至今走在时代前面的文章。鲁迅提出了极为震撼的思想——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这是出于对当时的西方和中国的一种极深刻的社会分析。鲁迅考察西方历史,认为西方近代以来的物质文明和民主制度,是一种经受了中世纪宗教禁锢以后所产生的“偏至”,是一种畸形物。因为科学技术带来物质的极大繁荣以后,竟逐渐使人变成物质的奴隶(隐约有点马克思“异化”的思想了),人的内在精神和理想,渐渐荡然无存。而民主制度又忽视人的差异,变成多数人对少数异己者的专断。因此,鲁迅举克尔凯郭尔的“真理只在主观世界,发挥自我个性,是人类最高道德”、易卜生的“最强大的人,就是最孤立的人”、尼采的“超人”思想等,去呼唤近现代社会的人类要自救,拯救自己的精神与理想世界。
《摩罗诗力说》篇幅极大,也是鲁迅早年的思想宣言。鲁迅认为,国家民族有一种内在精神,可以沟通全体国民,这种精神不灭,民族不会亡。而这种精神系于国民诗人。诗人真正该做的,是深入国民,同呼吸共命运,体会他们的心,因此去发出真正能代表民众的声音。这种声音又激荡国民,时国民自强而进取。衰败的民族,如果这种诗人都没有,那就没希望。鲁迅痛感中国古代的诗人没有真正觉醒,不敢真正自由抒发内心。屈原是最伟大的,可是他依然不敢于抗争。而《离骚》《九歌》往往被后世文人看作素材库,其中悲愤精神,继承者也很少。因此,鲁迅渴望斗争的诗人,为了人类而嫉恶的诗人。他们因为特立独行,反叛世俗教条而被称为“摩罗”诗人(恶魔诗人)。摩罗诗人的第一人,就是拜伦。拜伦痛恨软弱无力与虚伪矫饰,因此,他爱真正的强者,厌弃一切陈腐思想与礼俗。而拜伦又具有真淳之爱,他往往为受苦之工人、希腊被压迫的人民而痛苦,鲁迅为拜伦对人民的态度做了著名的总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拜伦渴望英雄,能够以自身力量反抗强暴的英雄,因此,拜伦也不受制于任何习俗和宗教,也不屑于理会世俗舆论,他也至爱受苦难者,最终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拜伦的精神影响到整个欧洲。雪莱的对压迫的仇恨,对自然力量的热爱,对大同世界平等博爱的理想;普希金对当时俄国青年的弊病的揭露;莱蒙托夫的至死不向沙皇政府妥协;密茨凯维奇的对于暴君、侵略者的复仇精神;裴多菲笑对贫寒,以诗歌抒发爱国热情、爱情理想、自由精神,最终为国壮烈牺牲的人生追求。。。。。这些,都是摩罗诗人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中国人应该学习领会的。

鲁迅先生早年这三篇鸿文,已经让我终身受益了。

读鲁迅《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