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楚雄·紫溪山·20181007 (4)


广布北半球的食蚜蝇,常见。有很多近似种,有时不容易分辨,最好参考头部和腿的配色来判断。
本属是食蚜蝇科的模式属,也就是说,它被早期的分类学家认为是“最典型”的食蚜蝇。
其生活史同样比较典型,幼虫游走,以蚜虫为食。没手没脚的蝇蛆捕食软弱无力的蚜虫,昆虫大区优秀的匹配机制,令人感叹。

本种在国内分布广泛,但数量比较稀少,因此资料不多。
不难看出,这是一种拟态黄胡蜂属的食蚜蝇。膜翅目昆虫因其有毒的尾针而被不少动物竞相模仿,鲜艳的警戒色可以吓退很多视力或脑力不够好的敌害。有些人类甚至也会上当。

部分特征不明,种名存疑。棘蝇是一个大属,在我国有接近300种被描述,内部变异十分复杂,不容易确定具体种类。
本属幼虫食性广泛,如腐木、落叶、昆虫尸体等,成虫访花。总体来说,棘蝇应该与人类没有太多冲突,但经常被它的某些亲戚连累。

存疑,与文字描述基本相符,但只凭外观分辨寄蝇有时不是特别准确。
寄蝇属一般体型大而粗壮,腹部有发达的鬃,有时也有浓密的长毛。另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触角形态:寄蝇属触角的第二节远长于第三节(也就是最后一节),这在有瓣蝇类中算是个不常见的特征。

这位更是重量级,经常出野外的人虽然有可能不认识它,但一定被它骚扰过:经常在你的眼睛附近打转,还想落上去,让你不得不一直眨眼的黑色小飞虫,一般就是这个属的物种。图中的个体就是在骚扰了我半个小时之后,被一掌毙命。只能说,好似喵。
对于很多昆虫来说,眼泪中含有的盐和蛋白质等物质是重要的营养,但是像它这么勇敢,敢招惹大型哺乳动物的昆虫不多。

分布狭窄的少见种类,图为雌虫,雄性头部有比较明显的黄色区域。
大多数小型蜾蠃会选择亮黄色作为警戒色,但本种选择了锈红色,接近柑马蜂。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尚无定论,可能是因为生境不同:亮黄色在强烈的阳光下不易分辨,而锈红色在阴影中也会变得不明显。因此,喜欢晒太阳的可能更倾向于锈红色,而喜欢钻树荫的大概会喜欢亮黄色。适应范围较广的种类可能红黄都有,比如胡蜂属。

拍得不清楚,让大伙看笑话了,非常抱歉。
中型种类,足粗壮,在土堆上活动,可能是为了筑巢,也可能是在寻找游猎的狼蛛。
蛛蜂的捕猎非常暴力,一般是对着蜘蛛头部咬加戳,由于蜘蛛只能用头部攻击,被咬住之后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最终只能变成蛛蜂后代的养料。
由于蜘蛛都是吃肉的,以蜘蛛为食的动物都应该算是第四营养级,考虑到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规律,更高营养级的物种不应该存在,所以没有专门捕食蛛蜂的动物。同时,这也意味着蛛蜂科物种总体来说非常稀少。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