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890年7月29日,他成为梵高——聊《成为梵高》

2021-06-06 10:15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Yoho!

【1】1890年7月29日

1890年7月29日,梵高死了。

有说他是自杀的,有说是被别人误杀的,有说是被别人谋杀的。

不管怎么样,梵高死了。

这个后人印象中的天才,一生中画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可是生前只卖出了一幅画——他的那位医生朋友更多是出于友情才买的。

生前卑微如蝼蚁,身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让我至今都觉得这算是十九世纪末那些大佬们的“炒作”。

支撑“炒作”的,一方面有梵高的传奇人生和大量画作,另一方面是现存的800多封梵高信件——对了,其中有超过650封信是梵高写给自己的弟弟提奥的。

一个“疯子”,又是一个“天才”,还有大量情感真挚的书信原件,又是一个充满理想又不愿意向现实屈服的人,还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太符合树立偶像的条件了!

于是,或许是出于“炒作”的目的(因为一个画家成名,价值就能以想不到的速度攀升,而且,这还是遗作),或许是出于每个时代都要有悲情人物作为精神偶像的目的——梵高,就这样成为了梵高

有人会拍梵高的电影,写关于梵高的书,卖与梵高相关的周边,甚至因为梵高的魅力还能拉动旅游产业。多么完美啊!

我真的不太懂梵高的《向日葵》,但我觉得那幅《星夜》与《第一步》挺有趣。《星夜》作为艺术品给人的启示是“哦,原来夜晚还可以这么画,好特别”——简言之,艺术让我们用一种新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乐趣。

而《第一步》是梵高临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梵高还临摹过米勒的另一幅《播种者》),如果说展示“生命的绽放”,记录(定格)农夫张开双臂想迎接自己女儿迈出人生的第一步这个一瞬间,可能更有说不出的震撼力。

后人对梵高作品的评价,大抵是自己内心世界的折射。我们慨叹梵高的“悲情”,多少也是哀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同时,也是希望自己不要一辈子寂寂无名

唉,真不知道要再多写点什么,为赋新词强说愁吗?

【2】关于《成为梵高》

很遗憾的说,《成为梵高》并不是常见概念中关于梵高的【传记】,而是一部小说,小说着眼于梵高人生的最后四年和他生命中最后的两天,这两条线索在全书穿插展现,通过他与弟弟提奥、加歇医生、女子盖比之间的各种故事,塑造了一个立体的梵高。

是的,这是一部小说。

于是,读者千万不可对其期待过高。而且,考虑到顾孟劼已经有好几部艺术类科普畅销书的经验,其实他很明白受众并不需要过多深刻的解读,读者可能更想知道,梵高的大致生平、那些旷世奇作的背后有哪些故事、画家本人有哪些情感等——从这个角度看,《成为梵高》做的足够好了。

而且,颇有新意的外封面与内封面,让人觉得挺好玩儿;再加上梵高的画(可惜不是铜版纸印制,但质感已经很不错了)会时不时出现,让人在体验故事时,也能停一停去品味一下梵高的画。这种体验其实挺难得。

【3】“顾爷”顾孟劼与“混子哥”陈磊

“顾爷”顾孟劼与“混子哥”陈磊几乎是同时在微博上出道的,那时的微博除了有需要撒盐吃的各种瓜,还有各路大神贡献丰富有趣的知识,我记得那时的知乎与微博都还是认真找总有闪光金子的价值洼地。

转眼都快7年,那些结了婚的少男少女也各种撕逼得精疲力尽,准备劳燕分飞了。陈磊把个人公众号发展成了涉及历史、金融、医疗、科学、杂谈等泛知识科普的内容公司,在书籍、音频、周边等领域赚得钵满盆满;顾孟劼的个人公众号也发展成了公司,但规模应该是不及陈磊的。

做艺术类必然是窄市场,赚钱挺不容易的——哪怕有金主愿意各种买广告位。做历史,虽然也是窄市场,但针对儿童的趣味历史科普就是一片蓝海。小孩子喜欢漫画,大孩子喜欢段子,于是,把历史、金融、医疗、科学、杂谈等内容编成段子,配上漫画,这就成了。

从商业角度分析,顾孟劼与陈磊是两种风格,就像每个城市都可见的独立咖啡店与星巴克连锁,如果经营得当,独立咖啡馆不仅能赚钱,还能成为一个城市符号,兜售的就是品牌溢价;而星巴克利用的则是规模优势,主打连锁,虽然管理上更加复杂,但总营收是相当可观。

总的来说,我仰望“顾爷”的才华,更羡慕“混子哥”的布局。虽然,如今陈磊公众号的内容必然少了个人风格,多了流水线化的趋同。这就是所有创意类作品的必然,想要量产就必须打造流水线,而流水线的核心是标准,而不是创意。

我想,每个做内容创作的,尤其是缺少实体呈现的(比如做视频、插画、文章等),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要面对类似这样的抉择。

另外,好像说顾孟劼家里就是搞艺术的,不怎么差钱,所以走的是这个路子——从高中毕业就去澳洲留学也可见一斑了。不过,真假又如何呢?

【4】当代艺术产业的思考

这里闲扯些关于当代的艺术产业(而不是当代艺术-这个产业)。

其实关于艺术类内容的思考,我琢磨了很久,最终还是放弃将艺术品类做一个独立的子集。我可能会借艺术历史上的故事杂糅进某些故事中,普及艺术这种小众且要求质量的事儿,交给不差钱能砸时间的专业公司去做吧。

不夸张地讲,即使是自媒体发展到今天的2021年,整个国内也没几个个人(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是依赖“讲(硬核)艺术”把自己做成功的。艺术科普这种东西,有点像西点蛋糕,连生活必需品都谈不上,大抵是有闲少女自拍的背景道具。

同时,思考的是艺术本身。艺术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

语言艺术(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播音主持),视觉艺术(绘画、雕塑,设计),表演艺术(舞蹈、音乐、相声)

粗略的看,可以分为有实体的与无实体的、通俗的与雅致的。

如果单以现在常见的“艺术类科普”,本质上都是过去千百年沉淀下的静态艺术品(如雕塑、油画、字帖、陶俑等),对于全世界的大多数人而言,这些东西不知道也不影响自己本本分分的生活,所以,这种艺术知识大抵还是生活的“佐料”——前文也说了,做这方面内容性价比极低,更不用说商业变现了。

如果论它们对生活“品质”的提升,或许还不如看一场电影、翻一部小说更直接。简言之,与过去一样,那些我们印象中的雅致艺术,离大众生活太远,纵使是戏曲这种传统通俗艺术,也因与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无法有效并轨而越来越小众。

于是,上述的这些模模糊糊的概念,可能更适合作为游戏、小说、电影、家居陈设、周边等的灵感源——肉眼可见的例子有什么“星夜香水”、“梵高光影艺术展”、“星夜装饰画”(遮挡强电箱用的)。

至于什么拍卖行、收藏界,恐怕本质上玩的是金融(往深了说还可能会牵扯到洗钱、行贿、诈骗等),这些都是金字塔顶尖的那圈儿人的消遣,聊多了也没啥意义。

当然,可以把这些内容编成故事——大家也许不关心艺术品所谓的价值,但一定会好奇这是个怎样的故事。

综合来说,涉及“艺术”的行当,想赚钱,最应当考虑的是大众审美与大众兴趣——“佛跳墙”可能是一道好菜,但卖好几碗馄饨的收益不见得比这个少。

首先,你要考虑自己的内容(产品)是否有足够多的受众;

第二,你要考虑自己的内容(产品)是否具备让人短时间难以复制的独特性;

第三,你要考虑自己的内容(产品)是否具备短期(长期)的商业变现价值

这三点就像三角形的三边,缺一不可。听上去好像很简单,操作起来也很不容易。

呵,这也是我最近才慢慢琢磨出来的——想想看,自己还是挺笨的。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诱惑哟: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member.bilibili.com/platform/text-read-list?id=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member.bilibili.com/platform/text-read-list?id=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member.bilibili.com/platform/text-read-list?id=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


1890年7月29日,他成为梵高——聊《成为梵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