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凡尘琐事-今世

不知是何年何月,又是何朝何代,只言丁卯年巳月寅日,这天,骄阳高照,百草茂盛,鸟语花香,寂静平祥的晴空猛然间数声巨鸣,又恢复往日的安静。谁不经意抬头间,这才发现天空中飘着数朵五彩祥云,看他七色相间呈半圆状,恰似金阳四散,却更胜几筹,也不知何时,它又不见了……

一、 初入凡尘
这片沉睡的土地上,高山如雨,林木丰盛,宛如一条巨龙伏卧于此,在龙首所在的那座山中,有个名为瑜昇的村庄,村子里有户姓子的人家,本过着幸福安康的日子。可近年来正逢家国国运扭转的非常时期,事态多变。此时国家刚刚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乱,新的生产力刚刚萌发,新的步伐才在摸索,国家的日子不好过,老百姓更是不用说。子家也在国运的颠簸中,显得很贫困,这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他家只不过是千万家庭中的一员,子老爷子膝下五子一女,也算个大家庭了。大儿子客居他乡,其余五个留在身边,老爷子一天政事在外,家中农活又多,不多难以维持这数十口人的家庭生活!最后二儿应试落榜后,又几经周折最终只得在家务农,后因种种原因,老二迫于新婚后不满十月就从这个大家庭中分了家,搬了出来,和祖父,祖母居住在老院子里,开始了他们的独立生活。
一个偌大的院子,仅有一座房子,是祖母的居住处,而他们呢?靠山还有三口土窑,供他们居住和储存食物、用品。就是这样的家庭里,这天降生了一个新的生命,取名子云。
也是这天,离瑜昇不过五十里路的珺绥村,一户姓易的人家里,同样降生了一个新的生命,而且是一位可爱的姑娘,不久,有位云游的道人途径她家,观其相貌,为其取名为云。
再说贫窑中降临的那位公子子云吧,随着时光的移动,也一日日长大,转眼间已是“百日大贺”之时,然如此贫困的家庭也惊不起多大的浪花。云父看着可爱的儿子,他那大大的眼睛看着他一眨一眨的,似乎在说:“爸爸,我能理解……”父亲的眼睛湿润了,便轻轻的一笑,转身走了。云父由于各种原因未曾高中,但其才华相貌不可否认。一会儿,他不知从那儿找来两张白纸,拿出他的画笔,轻点几下,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和一只雄伟的虎出现在他的笔下,这也许云长大后也不能所及吧。父亲让母亲拿来浆糊和母亲一起把它们贴在了寒窑的窑壁上,算是夫妻俩对儿子“百岁”的最珍贵礼物吧,这也难为他们了。而我们可爱的小云儿却在襁褓中对着龙虎欢笑。傻傻的他哪知父母此时的心情呢?夫妻俩看着儿子不太自然地欢笑,心里也多了一丝温暖……
一日,父亲不在家,老祖母也不在家中,小云儿和母亲俩待在家里,他家坐落在整个村子里地势最低的一片,前面就是一条宽几百米的石沟,在那时,雨水丰足,此沟里也是水流急速,可称为小河了吧。这天,突下暴雨,这场雨是数十年难遇的大雨,倾天辟地的水一下子突涌而来,云家那座小院子里霎时间水已注满,洪洪流水都从门口突涌而出,挤压着发出吼声,母亲吓坏了,抱着小云儿也不敢待在窑洞里了,但院子里到处是水,恰好院子西南方向有块高出的地方有棵杏树,母亲便和云待在那儿。雨水仍旧狂奔而下,母亲急得哭了,小云儿也惊奇的望着那么多水在狂獗。母亲害怕呀,她不是怕自己,而是怎样才能将这不到周岁的小孩保护好,不被洪水冲走,父亲不在,她该怎么办呢?泪水已经和雨水融为一体,到处飘着慈爱的泪花。这时,一个声音从远处传来。
“别怕,孩子水是冲不去的……”,说话的是村子里一位老奶奶,后来她非常疼爱云,一直到现在。但是母亲还是怕,在那个年代里,不像今天,更何况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子和一位不到周岁的孩子在这狂水之中。可任狂水肆掠,也没有冲上她们母子呆的那块地方,雨过天晴,她们幸存下来了,在这场雨灾中,不知有多少生灵魂归它野……
当同龄大孩子都学爬着向前走时,云他却微笑着向前移,他没有爬下,而是坐着用小屁股向前挪动,大人让他爬下,他就不动了,唉,这孩子真是地,没办法,就不再让他爬了。就这样,慢慢地他可以站了,走了。
他一岁了,会说会走了,也可以简单的辨别外物的声音,那年春末,他家终于从那寒窑中搬移出来,走进了新宅。
新宅全是靠人力先筑起土墙,再用泥巴和土坯、麦草、木头等修造的土坯房。
筑土墙是件很累的事情,家里穷,经济条件不好,也买不起砖,只好靠自己和村里人帮忙,通常自己家里人先提前准备好筑土墙的土,土不能太干燥也不能太湿。准备好之后就叫上亲戚和村子里的人帮工,大家一起夯。土墙一般高在2米左右,是用木板和木头做成临时模具,再往里面填土,用半球形的铁锤夯实,这样一层一层打起来的。第一面墙见于四处独立无援,就在要筑墙的两头都埋栽一块与墙同宽比墙高的木板挡住。见于成本,一般都是一头用木板,一头是用筑墙的木头排绑在一起做的临时板。两边立好了板,第二步就是在木板外侧两边各放一根木头,用绳子绑住木头的两头,这样就行成了一个封闭的长方,也就是临时模具。接下来往这个长方里面填满土,用铁锤夯实,第一层就好了。接下来在第一层的木头上放第二层木头,填土、夯实。第三层一样。当然不是这样一直把木头垒上去,到了第四层后,就去掉最低层的木头,翻上去放在最上层,这样几个翻翻后,第一面土墙才可以完工。后面的墙筑法都一样,只不同的是,两头不能都用木板,而是在上一面墙的墙端两侧栽两根木头,上方两端也固定住,作为夹板,和木楔子配合用来固定这一端筑墙的木头,另一端和第一面墙相同,是用木板,这样墙端面和木头、木板又构成了临时模具。
土坯,是把湿土放在用木头做成的模具里,这种模具有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然后用直径二十公分左右平面的石锤夯实,晒干。和砖块用法一样,但是坚实度差远了。这个也是力气活,不过土坯要家里人自己准备,一般村子里人是不帮忙的。因为量大,费时间,而村里人都很忙,也无暇顾及。家里条件好的,就花钱雇人,家境不好的只有自己准备了。
修房子,一般是村里人互相帮工,再请来木匠,房子除前面外,其他三面为了节约成本都用两米高的土墙已经围好,接下来就是用土坯和混有麦草(2-4公分长短)泥浆砌墙。混有麦草是为了牢固,和水泥里的钢筋原理相同。在砌墙时会在墙里预埋几根木头,作为顶梁柱。墙面砌好后,用两根或四根三十公分左右的木头做大梁,再间隔十二公分左右横排十公分左右的木头,木匠用钉子或卯固定,上层再铺上芦苇,固定。在芦苇之上盖上泥浆,放上瓦片,这算房子的大样子就成了。
别看就这样,一座院子要花去好人力和时间。木头、芦苇,木匠等等也是一笔不少的开资。他家还好,舅舅是木匠,可以省些,可就这样芦苇都是用小的树枝代替的。
为了这座新的院子,父母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年轻的母亲也因劳累过度而留下以后的病因,二舅也在给妹妹盖房子时受了伤,虽说不久后就痊愈了,但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家庭条件,致使后来身体也有些不适……
迫于生活,父亲也时常在外,母亲又忙于家业,小云儿只好在农活繁忙之时暂住于外婆家,由姥姥,婶婶和小姨她们照护,还记得云刚到姥姥家不久,他表弟瑶宏出生了,他的哭声让小云儿听见了,他便问姥姥:
“姥姥,哪儿有个娃娃哭啊?”
“没有啊,那是咱家的小猫叫了,哪里有娃娃”姥姥笑着说。
“不是的,我明明听见娃娃哭了,姥姥还骗我”
姥姥后来给他说,当时自己很惊讶,这么小的孩子竟然能知道,所以姥姥常说云最聪明,惹得其他姊妹们不高兴……
子云在姥姥家住了三四年,他四岁时,他的小舅舅才十五六岁,养了一只小兔子,一天小兔子跑进了一个战争年代留下来的深洞里,他不敢进去捉它,就叫小云儿去捉,小云儿拿根小木棒,便跑到里面,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总是将小兔子赶出来了,一次,姥姥看见了,批评了小舅舅,说是那里面虽无危险,但很可怕,不要让小云儿去了。小舅舅说:“没事的,他说他不怕的”,但是姥姥还是不让他再进去了,是呀,他那么小,怎么会知道害怕呀!
到了子云五岁那年,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了姥姥家,回到自己家里,此时他已经是非常顽皮的。父亲、母亲还是如同往日一般,每天去地里干活,把云和比他小三岁的妹妹锁在家里,一个五岁的照顾一个两岁的,唉!无奈呀!而子云却常常在父母离开后,难耐被锁在家里的日子,就用椅子垫着,爬过墙头跑到外面去玩,父母发现后,对着那面两米高的墙,又惊又怕。四年前的那幕幕刻伤了他们的心呀,他们再也受不了任何的打击了。本来已是弱身,云又刚满周岁不久,年小无知,翻灯离脉,他们怎样才能看护好这个顽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