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诗经》导读 李山 北京师范大学(全69讲)

2023-04-24 00:58 作者:水粘黑  | 我要投稿

1.1-3.1 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

1、了解《诗经》产生的文化背景。

2、六艺是指哪些。

3、了解学界关于“六艺”的解释概况。


1.1诗经是什么

1.第一部诗歌选集(总集)

2.一部集子

2.1诗经六艺(上)(下)

1.郑玄(东汉):风赋比兴雅颂(内涵:1德行2技术)

风:圣贤遗留的教化风气


赋:直言、说大白话

比:比喻(偏讽刺

兴:比喻(偏褒奖

雅:时代标准、符合时尚

颂:诵读、形容 (对美好的事物加以表现)

李山老师口中的郑玄把六艺不单单解释为一种定义,而是切于实际,是六种表达方式。“风”,什么是圣贤遗风?就是当地的升学率和人民文化教育水平。“赋”,何谓“直言”?就是当面揭穿,不给面子。比是骂官府,兴是打官腔、说好话 ……

2.郑思龙(东汉,早郑玄100年左右)

比:比喻

兴:一物及一物、托事于物(两者可毫不相干)


3.《毛诗大序》(东汉后):风雅颂赋比兴

风(又通“讽”):上下级交流,有话不直说加以文饰。

什么是经典:李山老师答,对民族文化有益影响。

雅:行四方之风,为表率为中央,为周人中心所流传的音乐。

颂:赞美神明、敬神。

赋、比、兴:未谈及。

4. 孔颖达(唐代)《毛诗正义》:

三体三用说法

风雅颂:诗的内容。

赋比兴:修辞手法。

5.朱熹(北宋)《诗集传》:

赋:叙述、有话直说

比:打比喻,以此物比他物

兴:先言他物来引此物、象征

孔颖达后,讨论焦点开始转变到赋比兴上。

6.胡寅(宋代)《斐然集》: (李仲蒙所言)

比:触物起情。

7.题外话:

意向的讨论:1.鱼多与男女情爱有关,通“余”,鱼生鱼籽,多子。

2.残月:离别,他国又有以残月新月为神圣。

3.满月、明月:乐景。

4.春天:青色,而非绿色。

通过语言意向,挖掘民族思想:


3.1.3 诗经六义(下) P3 - 18:04



4.2-7.2

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

1、了解“王官采诗说”。

2、“三家诗”是指哪三家。

3、阅读关于《诗经》的研究书目。

4.2.王官采诗说


4.2.1 王官采诗说 P4 - 25:18


这段老师是能说的,整活不少:古代诗歌经过改编,多非原地的诗歌(我简称为:不准瑟瑟),近几年的流行文学:报告文学不流行了,啥都不流行,除了网络文学(网文怎么了你?)

事远不清十五风

十五国风、地域辽阔,并非全部为王朝作品,一些也不属于西周时期的作品,多为诸侯国的作品。

王官采诗说:李老师言:真实性难以确定,应通过结合诗经中的诗歌来判断。此说法最早记载于《左传》,《礼记》《孔丛子》《汉书》《春秋公孙传解补》《孔子诗论》有谈及。

对王官采诗的总结:


4.2.1 王官采诗说 P4 - 43:51



凤通:“风”,“风”指上天的声音,凤能听见上天的声音。


5.2孔子删诗说

1.孔子是第一个整理诗经的人以教学、传诗、传世、育人。

2.对人的气质趣味的评说:


5.2.2 孔子删诗说 P5 - 01:49


“读文学需要尺度,跟着网络跑,属于没头苍蝇才做的事情。”

3.删没删?

整理了,没删,去重复(就是删了)。


6.2三家诗与毛诗

1.三家:韩、齐、鲁。流行于西汉,毛诗流行于其后。

2.汉代为四家:三家与毛。


7.2必备书

1.读诗经研究史

特别推荐:

夏传才(李山师)《诗经研究史概要》:简明扼要。

清代前:

《毛诗正义》(汉代):分毛传、郑笺、孔疏三部分,标准本错误较多。

朱熹《诗集传》(宋代):要看。不错,可先看。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宋代,同朱熹一代)

严璨《诗辑》(南宋后期)

刘瑾《诗传通释》(元代)

清代:


7.2.4 研读《诗经》的必读书 P7 - 01:26


1.专门解释毛传。

2.专门解释郑玄。

3.一条一条地解释句子,运用清朝的训诂学、校勘学的成就。

4.方便入门,强调文学研究,可从此入门。

5.多有大胆怀疑,应该看。

近现代:

闻一多:《古典解诗》、《封诗通意》(名字并非正确,待改,收于《闻一多全集》中)

1.已印出

2.创获颇多

3.简明扼要,特别仔细,篇幅不大,不错。

最后一个:

李山《诗经新解》(王婆卖瓜):稍微繁琐,上下两册,中华书局,总结前代,有所创新。


8.3-10.3


8.3《诗经产生的历史背景》

1.前提:众多文化人群在许多方面达到最佳精神状态。


8.3.1 《诗经》产生的历史背景 P8 - 01:12


周公:同姓氏不婚。前 有三世而娶。

2.产生原因:精神质变——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拥有记录的需要。


8.3.1 《诗经》产生的历史背景 P8 - 05:34


题外话:对封建制度的看法:不是制度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8.3.1 《诗经》产生的历史背景 P8 - 06:19


3.历史中的古代文化:

石器时代(百花齐放)-五帝三皇(你死我活的时代,和平为次)-夏(兼并战争频繁)商周(一元突破)(武力征服为主调)

古代一城即一国,故而万国。

武王伐纣:不期而盟800国。


9.3西周封建的大要

1.建国初期(周武王):周人少,商人多,中央确立统治。

2.周公辅政:武王死后,叛乱兴起,周公3年平定,为巩固统治,大兴分封,封国近70国,开始形成共同文化——礼乐文明。

3.文化、文学、历史和哲学的形成:


9.3.2 西周封建的大要 P9 - 12:53



10.3《诗经》的创作历程

一.诗经断代:共分四个时期,早中晚、西周和春秋中期。


10.3.3 《诗经》的创作历程 P10 - 17:56


二.判断依据:

1.诗的内容:

2.诗的风格:大雅、小雅,“雅”通“夏”:夏朝。

3.内容具有强烈的暗示性:

《小雅·钟鼓》:周昭王时期,悲伤、纪念将士。

周宣王:好用“如”字

4.古人记载

5.另类(尤其针对西周中期的作品):经文厉的篇章格式和用词用语

如:“给力”、“埋单”、“哇塞”、“认同”、“改革开放”

6.语言风格:早期简朴、中期复杂、晚期因循。 语言词语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如:“昭王昭考”,“考”,父亲。“孙子”,西周中后期出现。后期,王官采诗、政治诗多。


10.3.3 《诗经》的创作历程 P10 - 13:21


西周王的更迭:

一共12代王

早期:武、成、康、昭(昭为交界)

中期:穆、共、懿、孝、夷(加夷或不加,两种说法)

晚期:厉(在位37+13年)、宣、幽

三.中期出现高潮的原因


10.3.3 《诗经》的创作历程 P10 - 18:19


殷商民族的融合:很重要,直接刺激的积极效应,强烈刺激。


11.4-14.4


11.4关于礼乐文明

“礼乐”——对西周文明的一种概括(出言孔子)

1.定义:礼乐之后兴刑——礼乐是一套文教设备。


11.4.1 关于礼乐文明 P11 - 00:46


2.“礼乐”的含义:文明的进步,物质与文化的进步,如:陶器→青铜器。

ps:玉器比铁硬,铁在其上划不出痕迹,断玉标准之一。


12.4礼仪形态(延续上节课)

一.“礼乐”是一种礼仪形态

1.礼容:如赵丹饰演的林则徐。客人进门,台阶谁先,门怎么进等。建房坐北朝南,乡亲九里,主人朝西坐东,客人朝东坐西,主人要给客人洗杯,客人要欠货干……


12.4.2 礼仪形态 P12 - 01:33


12.4.2 礼仪形态 P12 - 03:21


2.衍生:敬业认真,“敬”,由繁琐的“礼”来,讲究“仪”,需认真,故而有气质。由“仪容”而生的“敬”。

二.“礼乐”是一种精神活动

如:歌舞。

ps:


12.4.2 礼仪形态 P12 - 08:19


12.4.2 礼仪形态 P12 - 10:57

相互的呼应,现在没了。


13.4礼乐代表的内容

1.点到为止的《小雅·斯干》(西周晚期)

第一段:建房选址好(靠水靠山有花草)则家庭和谐

干:涧溪。

相犹:相图谋。


13.4.3 礼乐代表的内容 P13 - 02:38


第二段:历代在此,生活幸福,盖房要严、厚重,防风雨防雀鼠。盖房灵动,房像燕。

ps:中国的建筑理念:


13.4.3 礼乐代表的内容 P13 - 06:41


似续:继承。

约:用绳索捆绑。

棘:箭羽翎。

革(he 二声):翅膀。

翚:hui 二声

跻:飞。


13.4.3 礼乐代表的内容 P13 - 03:59


第三段:建完后、享受、找老婆、生儿育女与愿景。

殖殖:宽大貌。

觉:高达直立。

楹:殿堂前、大厦下的柱子。

哙哙(kuai 四声):宽敞明亮。

区:向阳的区厅。

哕哕():光明貌。

冥:指厅后幽深的地方。

莞(guan 三声):蒲席。

簟(dian 四声):竹席。

太多,买本《诗经》基本有,我还要吃饭,不打了。





此诗作用:上梁典礼或房屋落成典礼


13.4.3 礼乐代表的内容 P13 - 11:14


精神内涵: 充满人道的生活气息


13.4.3 礼乐代表的内容 P13 - 12:12


人镇宅:一种恶习,殷商。


13.4.3 礼乐代表的内容 P13 - 13:12


笑死我了:“以鬼防鬼,越防越鬼。”


13.4.3 礼乐代表的内容 P13 - 15:30



14.4《商颂》诗篇考证(《商颂》篇章收于《大雅》)

一.《商颂》是商朝时期的作品不对

1.商丘的祭祖文化,在宋国地盘。

2.殷商礼乐:阴森可怖。

视频上段谈及商的祭祀多扮演鬼神,有杀人等,引出商的礼乐是什么样子?和是否有传下来。

李山老师认为:商代没有诗篇传下来。

原因:1.诗歌氛围同商代祭祀氛围(阴森黑暗)不同。

2.政权更迭与消灭前代意识形态、灭前代神。类比三星堆古物(可能非主流观点)。


14.4.4 《商颂》诗篇考证 P14 - 07:28


二.《商颂》是春秋时期的作品不对

1.宋襄公争霸写诗

三.正确时期:西周中期


14.4.4 《商颂》诗篇考证 P14 - 08:23


1.西周中期,殷商间隔消除→因为信任→通过青铜器可看出→周家允许殷人可以祭祀商人祖先。

2.周家制礼作乐时,大量殷人移民来到周王朝→文化交融

3.在此反驳了想当然,并提出判断《商颂》所处时代的标准

①放到大背景下。

②要有健全的文化史进程常识。


14.4.4 《商颂》诗篇考证 P14 - 10:49



14.4.4 《商颂》诗篇考证 P14 - 11:04


14.4对4的总结:什么是礼乐文明?

1.文明进步的标志。强调一种独特的文化行为方式,一套礼仪,今后的风俗。

2.代表着对生命的珍惜。一种对鬼魅缠身状况的摆脱,人际关系缓和(摆脱了人杀人的状况),让人们能用审美眼光看待世界。

这就是诗与礼乐的关系。


15.5-18.5(17.5有《大雅·周颂·赉》《大雅·周颂·桓》两篇)

15.5关于大武乐章

1.西周早期诗篇的创作情况

西周初期开始记录诗歌、反复演出。

有人认为周公制礼作乐时产生大量诗歌,这是不对的,

诗歌创作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2.《大武》乐章的内容

《大武》乐章实际是歌舞剧。

最早记录于《左传》

武有七德,后常称“大武七德”。

《礼记》:

大武乐章的演出情况:开始节奏缓慢(怕大众不跟随自己),声调拉得长(怕事情做不好),后迅速发展(时候到了,并运用象征),结束(大武克商,象征天下安定)

也有内容等。

大武乐章有六部分三造型。

交代了大武乐章的大部分东西。

3.我国诗歌为何始于西周


16.5前人关于大武乐章的讨论

《论集传·武》朱熹

大武乐章是周家克商后10年左右,武是谥号,故大武乐章是武王死后所作。

后多有要人要论。

事远难究,内容泛泛,多谈看问题的方法:多思考多对比,事就实是。


17.5大武乐章的还原

出现的时间与地点:东都洛邑(为天底下,古人认为此处距上天最近),周公还权。

还原三首:


17.5.3 大武乐章的还原 P17 - 00:22


第一首:武(《诗经》无)

第二首:赉

第三首:桓


18.5大武乐章的内涵

古代歌舞的流传多有散失,有舞无音,有歌无舞等。歌舞的场景包含祭祀、求雨等。

古代的歌舞所包含诗词多因为记录祭祀需要,周朝的舞蹈和歌唱(多为拟声或简单的“哎”“呀”)无法满足需要,故作大武乐章,因此,大武乐章被创作的直接原因出于祭祀的需要。


19.6-21.6

1.为什么说读《诗经》是要了解我们从哪里来

2.如何看待祭祀诗篇的宏大


19.6西周的祭祖

昭王

夷人→周穆王周游天下的目的:

1.寻找草原力量

2.搜寻铁器工艺

中国最早炼铁的地方:新疆

中国有用陨铁

创作高潮:祭祖,周家看德行来为王作诗歌,礼乐歌德,祭德为主→祭祀观念的进步



祭祀德行。

商代亦如此,不同为多杀人嗜血。

西周中期前周颂不再,中期后小雅创作进入高潮


20.6颂歌唱什么(上)

歌唱列祖列宗(后稷、公刘 )、神

1.后稷

《大雅·周颂·思文》:歌颂后稷。李山在此提出观点:《思文》与《大雅·生民》对应。

《生民》:强调生命力的顽强与脚踏实地,蕴含天命观念,反映周人的观念。

周人定后稷为尧舜时期,大洪水后后稷被命令从事农业生产。反映周家的农耕思想和天命观。

后稷既是周家始祖又是官名。

2.公刘

夏朝崩溃,后稷失官,周家跑路,后公刘迁族,恢复农耕文明。

《大雅·公刘》:写了迁移过程,脚踏实地地寻找,无怪力乱神。

3.太王迁岐

受各种因素影响,迁族于岐山。

《大雅·绵》:写了如火如荼的劳动场景,无玄学,富有生活气息,反映周家族群的协作。

4.文王受天命

《大雅·皇矣》

文王伐崇

总结:

把祖宗复活,从神还原到人。祭祖的缘由:从历史的深处挖掘传说,汲取精神资源,以应对生活,构建生活。把死去的先人还原为创造历史的主体。


不单单讲史还造史。

西周中期的诗歌特点:篇章宏大、富有人间气味。

人间气味的解释:类天命观,指向实际,歌颂女性(王妻),因其贤淑,能生善育。


21.6颂歌唱什么(下)

周家祭祀核心:

有法权(有祭祀的权利),

写创业轨迹,写人用以生活(造史)——“从历史的深处挖掘传说汲取精神资源,以应对生活、构建生活。”

而非写、祭祀鬼神——“把死去的先人还原为创造历史的主体。”

祭祀女性(多王妻),宣扬天命(天命具体指家和万事兴、夫妻顺遂,区别鬼神天命)


22.7-24.7

22.7西周重农观念

周家种地出身,讲究勤劳。

一种概念:周家认为重视农耕可以兴国——农耕问题的政治化。


23.7早期的农事典礼:籍(jie,通借)田典礼

大典提前九天择日准备。

前第五天瞎子吹管,王开始戒荤,远妃子。

典礼当天,杀生灌酒祭祀,亲耕大典——王要亲自下地,耕一行,其他,官越小干得越多,农民负责耕完,后王宴请诸官。共约万人。(可参考《周颂·噫嘻篇》)


24.7西周中期的诗篇:恭王时期

1.《周颂·载芟shan》:耕种收获,酿酒祭祖。

2.《小雅·终南山》:1.果熟献祖(“尝鲜”是也),一种传统观念。2.治水生地。3.天德助民。

3.诗经的格调及原因:娴雅安详,在农耕生产中构建生活且对此充满自信而充满温情地看天地。


24.7.3 西周中期的诗篇:恭王时期 P24 - 09:15


4.《小雅·大田》:1.王民共劳,星雨润泽。2.半收留粒,给孤予独。总结:人勤劳、天养人、地丰收、人养德。充满温情和关怀、善良。

这种传统保留长久,孕育中国传统之德,李山老师谈其小时候的生产队有此体现。并非人报答天,而是人报答人。

从前不以财富表现地位,对标今日将财富象征地位。《工作与时日》(作者:赫西俄德),当财富地位出现后,人争取财富,大自然变成一种被征服,被攫取的对象,与农耕思想截然不同。

5.李山老师指出《诗经》是众多古代思想的发展来源。如:“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五行相生相克、中庸之道。

6.农事诗篇《豳风·七月》:注意时间词,时间构成流动的圆环,简短的人事农耕变化构成韵律之美。



《诗经》导读 李山 北京师范大学(全69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