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说》对比阅读专题(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

2023-06-18 10:26 作者:梦依Dreams  | 我要投稿

注:所有原文和链接材料均用蓝字标识出,对应的对比阅读的题目也用蓝字标出,请根据需要完成其他黑字基础题目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古之君子,其责①己也重②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③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④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⑤矣。”

(节选自韩愈《原毁》⑥)

【注释】①责:要求。②重:严格。③就:靠近,趋向,在这里可以译为“择取,效法”。④良人:善良的人。⑤艺人:有才艺的人。⑥《原毁》: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韩愈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这篇针砭时弊的论文。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食”同“饲”,意思是喂。下文的“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字意思与它相同。

B.【甲】文中“策之不以其道”的“策”在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的意思,与“执策而临之”中的“策”的用法和意思是一样的。

C.“君子”在词典中有三种解释:①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统称。②有道德的人。③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乙】文中“古之君子”中“君子”指旧时贵族阶级士大夫。

D.【乙】文中“病”是形声字,疒形丙声。本义为上古时指重病。“吾之病”中的“病”是“缺点,毛病,瑕疵”的意思。

2.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执策而临之

B.策之不以其道         轻以约

C.其真无马邪         其为人也

D.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5.【甲】文和【乙】文都是韩愈“不平则鸣”之作。【甲】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①______的强烈愤慨;【乙】文从正面开导,说明只有②______,方能使人“乐于为善”。(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①,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②、郑文肃公③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选自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注】①卓荦不羁:卓越超群,不甘受拘束。②范文正公:名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③郑文肃公:名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

【乙】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6.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善辩说(     ②莫挤而止之(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余尝谱其世家          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

B.以招天下异能之士      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C.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  已而之细柳营(《周亚夫军细柳》)

D.而已于斯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贵 人 多 荐 君 有 大 才 可 试 以 事 不 宜 弃 之 州 县

8.翻译下列句子。

(1)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甲】【乙】两文结尾处均用“呜呼”一词,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谈谈作者的用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臣朔年十三学书,三冬①,文史足用②。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③,诵二十二万言④。十九学孙吴兵法,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已诵四十四万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⑤,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东方朔《上书自荐》)

【注释】①三冬:三个冬天,指三年。②足用:运用自如。③诗书:指的是《诗经》《尚书》。④言:名句。⑤孟贲、庆忌、鲍叔、尾生,均为人名。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    (2)才美不外见见:______

(3)信若尾生   信:______        (4)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再: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12.甲文中“天下无马”句末的感叹号能不能改为句号?为什么?

13.同为有才之士,甲文中的“千里马”被埋没,乙文中的东方朔后来被“诏拜为郎”。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之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韩愈)

(乙)

猫虎说

农民将有事①于原野,其老曰:“遵故实②以全,其秋庶可望矣。”乃具所嗜,为兽之羞③,祝而迎曰:“鼠者吾其猫乎,豕④者吾其虎乎!”其幼戚曰:“迎猫可也,迎虎可乎?豕盗于田逐之而去虎来无豕馁抑又闻虎者不可与之全物,恐其决之之怒也;不可与之生物,恐其杀之之怒也。如得其豕生而且全,其怒滋甚。射之擭⑥之,犹畏其来,况迎之邪?噫!吾亡无日矣。”

或有决于乡先生,先生听然而笑曰:“为鼠迎猫,为豕迎虎,皆为害乎食也。然而贪吏夺之,又迎何物焉?”由是知其不免,乃撤所嗜,不复议猫虎。

(文/来鹄)

【注释】①有事:指祈求丰年的祭祀活动。②故实:成例。③羞:同“馐”,美味的食物。④豕:猪,这里指野猪。⑤馁:饥饿。⑥擭(wò),捕取。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执策而临之      (3)或有决于乡先生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故虽有名马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B.策之不以其道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吾亡无日矣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D.抑又闻虎者不可与之全物      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

16.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B.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C.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D.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由是知其不免,乃撤所嗜,不复议猫虎。

18.两篇“说”都借助动物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请分别写出愤懑的原因。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①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②,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愈:指韩愈。②讦牾(jié wǔ):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牾,指逆,不顺。这里指冒犯。

19.阅读文言文,理解词义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请根据提示完成画线字词的释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①虽然

·虽戚里诸贵②

词性辨析法

·策之不以其道③

·执策而临之④

课内迁移法

安求其能千里   安能及此→安:⑤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2.小语觉得“欲为圣明除弊事”(见“链接材料”)是韩愈一生的追求。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加以分析印证。

【链接材料】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良马对

岳武穆①入见,帝问曰:“卿得良马不?”武穆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②,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胄③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④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才也。值复襄阳,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不过数升,而秣⑤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⑥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才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南宋·岳珂撰《金陀粹编》,有删改)

【注释】①岳武穆:岳飞,谥号武穆。②斛(hú):量器名,也是一种容量单位,古时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时改五斗为一斛。③介胄:这里是披铠甲之意。④褫(chǐ):脱去,解下。⑤秣(mò):喂马的饲料。这里作动词用,吃。⑥甫:才,刚刚。

2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

B.①才美不外见               ②其将归见其亲也

C.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揽辔未安

D.①踊跃疾驱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野芳发而幽香

C.①其真无马邪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

D.①今所乘者不然             ②处士笑而然之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此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才也。

26.读了《马说》,小王和小张针对“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请你为小张的观点补充理由。

小王:我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伯乐识良马,明主觅贤才,只有伯乐的器重和赏识,才能让千里马得到更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更好地施展千里之能的抱负与才华。

小张:我认为伯乐对千里马只起辅助性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赵构,高宗“从容与谈用兵之要”,接着问岳飞:“卿得良马不?”于是岳飞论良马之道,留下名篇《良马对》。试探究出岳飞论良马之真正目的。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丞①之职所以贰②令,其下主薄、尉,主簿、尉乃有分职。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文书行,吏③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骛④行以进,平立睨丞曰:“当署。”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警⑤。丞之设,岂端使然哉?

(节选自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

【注释】①丞:指县丞,用以辅佐县令的官职。②贰:辅佐。③吏:即吏胥,地方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小吏。④鹜:鸭子。⑤訾警:谩骂诋毁。

28.对下面句子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祗”同“祇(只)”是“只、仅”的意思。

B.“一食或尽粟一石”与“或异二者之为”中“或”的意思相同,均译作“有时”

C.“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名词用作动词,可以翻译为“用马鞭驱赶”。

D.“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可以翻译为“让……竭尽”。

29.把【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0.有人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应该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相马的伯乐。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呢?请阐述你的理由。

31.结合【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韩愈。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晋平公浮①西河,中流而叹曰:“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船人固桑进,跪而对曰:“君言过矣!夫剑产于越,珠产江汉,玉产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平公曰:“吾门下食客者三千余人,朝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尚可谓不好士乎?”固桑对曰:“今夫鸿鹄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六翮②耳。夫腹下之毳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不知君之食客,六翮邪,将腹背之毳也?”默然而不应焉。

(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释:①浮:泛舟。 ②翮:(hé)羽毛中间的硬管,泛指鸟的翅膀。

3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策之不以其道(         )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3)君言过矣(        )        (4)默然而不应焉(         )

3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此三宝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跪而对曰   而伯乐不常有

C.则贤士至矣   然则何时而乐耶 D.腹背之毳  马之千里者

34.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夫腹下之毳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

35.选出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剑产于越

A.船头坐三人 B.林尽水源 C.执策而临之 D.负者歌于途

3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在古汉语中专指黄河,现代汉语中泛指一切河流,词意扩大了。

B.“门客”是在古代达官贵人家中养的一些人,他们都具有真才实学,能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

C.“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D.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37.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

38.【甲】文中用千里马比喻人才,【乙】文中的船人固桑进用什么来比喻人才?根据你的理解,他想告诉晋平公什么道理?


下面为答案啦,请独立完成上面的试题再对照修改噢!

参考答案:

1.B    2.D    3.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4.(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2)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择取那些像周公的地方。    5.     ①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     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

B.“执策而临之”的意思是: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此处的“策”是名词,马鞭。因此这里“‘策’的用法和意思是一样的”表述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千里马;

B.介词,用/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

C.表示加强语气/代词,他;

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但是;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是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其为人也”中的“也”是句末语气词,因此“其为人也”后面要断开;“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的意思是: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故断句为: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

(2)早夜:早晨晚上。以:来。思:思考。去:去掉。其:代词,代指他。就:择取。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①空:结合【甲】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作者这里将喂马的人比作统治者,将千里马比作人才,写出了统治者不辨人才,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才,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②空:结合【乙】文“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可知,这里写出了对待自己要求严格,在开导别人的时候,肯定别人的优点和才艺,更有利于让人乐于做好事,因此这里是从正面开导,说明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方能使人“乐于为善”。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呀。

【乙】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严格而周密,所以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宽容而简少,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君子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做到这样,而我竟然不能做到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寻求周公所以为周公的道理,对自己要求:“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仿效那些像周公的地方。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的;这人就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称得上是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称得上是一个有才艺的人了。

6.(1)①善于、擅长;②没有人、没有谁;③同“现”,显现;④面对。

(2)B    7.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8.(1)许君也常常意气慷慨,自我赞许,想要有一番作为。

(2)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    9.【甲】文中许君有大才,却一生不得重用,最终死在小小的海陵县主簿的官位上,作者用“呜呼”一词表达了对许君的同情;【乙】文中“食马者”站在千里马面前,却不识千里马,反而感叹世间没有千里马,作者用“呜呼”一词表达了对“食马者”浅薄愚昧、不识人才的讽刺。

 

【解析】6.(1)本小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擅长辩论。善,善于、擅长;

②句意:没有谁排挤而阻碍他。莫,没有人;

③句意: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显现;

④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

(2)本小题考查一词多义。

A.其:代词,指代许平/代词,指代先生;

B.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C.已而:副词,不久/副词,不久;

D.于:介词,在/介词,在;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意为:朝中的大臣多荐举先生有雄才大略,应该任用做重要的事以考验他,不应该把他放置在州、县做一般官吏;

故停顿为: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8.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亦,也;慨然,意气慷慨的样子;自许,自我赞许;

(2)重点词有:食,同“饲”,喂养。

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情感的理解与语气词的作用。

根据甲文“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而已于斯,谁或使之?”可知,许君有才华和能力,曾被一众官员举荐,却一生没有受到重用,最终死在海陵县主簿的官位上,“呜呼”是对许君有才华却不能够施展,有能力却无处发挥境遇的感慨与同情

根据乙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可知,“食马者”站在千里马面前,却无法辨别出眼前的马是一匹千里马,反而感叹世间没有千里马,“呜呼”一词表达了对这些“食马者”浅薄愚昧、不识人才,还表现出天下无才行为的辛辣讽刺。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先生名平,字秉之,姓许。我曾经编过他的家谱,他就是家谱上边所说的现在任泰州海陵县的主簿。先生不但与兄长许元相互友爱而被天下称赞,而且从少年时就超出一般人,他从不受约束,擅长辩论,与哥哥都因富有才智谋略而被当世的大人先生所器重。仁宗宝元年间,朝廷开设方略科,来招纳天下具有特异才能的人才,当时陕西大帅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郑文肃公(郑戬的谥号)争相写信推荐先生,因此,他被征召进京应试,结果被任命为太庙斋郎,不久被选派做泰州海陵县主簿。朝中的大臣多荐举先生有雄才大略,应该任用做重要的事以考验他,不应该把他放置在州、县做一般官吏。许君也曾经意气慷慨,自信自负,想有一番作为。但终究没能有一次显示自己才智的机会就死去了。唉!真令人哀伤啊。

墓碑上的铭文是:有人提拔而任用他,没有谁排挤而阻碍他。唉!许君却死于小小的海陵县主簿的官位上,是什么人使他这样的呢?

【乙】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0.     (1)有时     (2)同“现”,显现,显露     (3)诚信     (4)第二次,又一次    11.(1)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2)像这样,(我)就可以(凭借这些)成为天子的大臣了。    12.不能。感叹号表示强烈的情感,表现食马者的自大无知,表达作者对他的嘲讽和抨击。如果改成句号,就变成了一般的陈述语气,不能表达强烈的情感。    13.甲文中的千里马不善于自荐,一直等待被伯乐发现,同时因缺乏培养造就人才的环境,最终只能被埋没;乙文中的东方朔大胆上书,展示自己学识、品德方面的优点,也遇到了善于识别人才和任用人才的君王,最终被“诏拜为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本题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

(2)句意: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现,显露。

(3)句意:诚信像尾生。信:诚信。

(4)句意:臣东方朔冒死再次拜向皇上禀奏。再:第二次,又一次。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同“饲”,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尽:竭尽,发挥出。材:同“才”,才能。

(2)若此:像这样。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

1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标点的运用。

【甲】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意思: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这里写出了喂马的人不懂得喂马,不能识别千里马,明明千里马就在眼前,还说天下没有千里马,这里体现了喂马者的无知和自大,表达了作者对他强烈批判和讽刺,因此这里应该用感叹号,将情感表达得更加符合人物性格特点,而如果用句号,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对比阅读。

结合【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可知,这里的“千里马”需要等着被伯乐发现,自己不擅长表达,表现不出才能,而且伯乐也不常有,“千里马”和普通的马一样,甚至还没有普通马的待遇,所以“千里马”缺乏被培养造就的环境,因此这里“千里马”被埋没。

结合【乙】文“臣朔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已诵四十四万言”可知,东方朔通过向统治者陈述自己的才华,让统治者了解了自己;结合“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可知,东方朔通过向统治者陈述自己的品行以及自己的意向,让统治者指导自己是能够被重用的人才,而统治者最终任用了他,体现了统治者知人善任,因此改变了东方朔的命运。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十三岁开始学习书法,三年时间文史知识都可以运用自如了。十五岁时开始学习剑法。十六岁时开始学习《诗经》《尚书》,熟读了二十二万名句,十九岁时开始学习孙吴兵法,里面的用兵之法,也熟读了二十二万名句,臣总共熟读四十四万句。又时常佩服子路说的道理,臣今年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我的眼睛像珍珠一样明亮,牙齿像编贝一样整齐洁白,勇敢像不避狼虎的孟贲,奔跑的速度像骑马也追不上的庆忌,廉洁像古代非妻所织衣服不穿的廉士鲍叔,诚信像与女子约会而河水上涨女子未来也仍不离去的尾生。正因为这样,才可以成为天子的大臣。臣东方朔冒死再拜向皇上禀奏。

14.想要   面对   到    15.D    16.C    17.(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2)由此知道食物被抢夺是不能避免的,于是撤去野兽喜欢吃的食物,不再议论猫和虎的事。    18.《马说》中喂马的人不能识别出千里马,让千里马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去,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像人才怀才不遇,因此愤懑不平。

《猫虎说》中野兽抢夺百姓的食物,就像贪婪的官吏也抢夺百姓的食物,都让人无可奈何,因此愤懑不平。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句意: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欲:想要。

(2)句意:拿着鞭子面对着它。临:面对。

(3)句意:有的人去到乡里请求先生决断。于:到。

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所以/名词,缘故;

B.介词,按照/连词,表目的,来;

C.名词,死期/动词,同“无”,没有;

D.两个“闻”都是动词,听说;

故选D。

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豕盗于田”是状语后置句,是完整的句子,其后应断开;“逐之可去”是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虎来无豕”表并列关系的复句,其后应断开;“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的意思是:野猪在田间盗食,赶它就走了,老虎来了没有了野猪,它饿了怎么办?所以断句为: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故选C。

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之: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千里马。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2)由是知:由此知道。其:代词,代指食物被抢夺这件事。不免:不能避免。乃:于是,就。嗜:喜欢吃的东西。不复:不再。议:议论。

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

结合(甲)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之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即“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的无奈和愤懑不平。因此作者在这里愤懑不平的原因是:“食马者”不能识别出千里马,千里马的待遇连普通的马都不如,千里马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如同人才怀才不遇。

结合(乙)文“为鼠迎猫,为豕迎虎,皆为害乎食也。然而贪吏夺之,又迎何物焉”可知,这里通过讲述迎猫迎虎都是因为食物被抢夺,但是迎虎只会带来更大的危害,揭示了如狼似虎的贪官污吏比老虎的危害更大,对人民的迫害更深的道理,这体现了“苛政猛于虎”的主题,因此作者在这里愤懑不平的原因是:野兽抢夺百姓的食物、贪官污吏压迫老百姓。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有个农民到荒野去祭祀,他的父母说:“遵照先人的做法以求全,秋收才会有望啊。”他于是准备好野兽喜欢吃的食物,做为野兽的美食,祝欢迎之词说:“有了老鼠,我欢迎猫!有了野猪,我欢迎老虎!”他的孩子哀伤地说:“迎猫,可以;迎虎,行吗?野猪在田间盗食,赶它就走了,老虎来了没有了野猪,它饿了怎么办?况且还听说,老虎,不可以给它完整的东西,恐怕它要恼怒地咬碎所得到的生物;不可以给它活的生物,恐怕它要恼怒地杀死所得到的生物。如果得到了它的野猪,是活的而且是完整的,它的怒气更加大了。用弩箭射它,用捕兽笼捕它,尚且害怕它再来,更何况迎接它啊?唉!我的死期没多久了啊!”

有的人去到乡里请求先生决断,先生听后哑然失笑道:“为治老鼠迎接猫,为治野猪迎接虎,都是因为(老鼠、野猪)损害我们的食物。然而贪官污吏来抢夺食物,又迎接什么东西呢?”由此看来食物被抢夺那是无法避免的了,便撤去野兽喜欢吃的食物,不再争论猫虎之事了。

19.②虽然③用马鞭驱赶(驱赶,赶)④马鞭⑤怎么,哪里    20.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使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当时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针砭、讽刺和控诉。    22.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甲文借“千里马”,表达了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乙文中皇上迎佛骨进宫廷,韩愈上表反对,不惧触犯龙颜,遭到贬谪。这两件事都体现了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的人生追求。

 

【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意思是: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虽,虽然。“虽戚里诸贵”意思是:虽然外戚的诸位权贵。虽,虽然。

“策之不以其道”意思是: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意思是:拿着鞭子面对它。策,名词,马鞭。

“安求其能千里”意思是: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安,怎么。“安能及此”意思是: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安,怎么。

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其,大概,表推测语气;知,懂得,了解,认识。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马说》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就是统治者无法识别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有才能的人怀才不遇。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欲为圣明除弊事”是韩愈一生的追求,“欲为圣明除弊事”意思是: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印证小语的这句话。

甲文用了托物寓意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用“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文章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由乙文“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可知,韩愈反对皇帝迎接佛骨到宫中,于是上表,皇帝大怒,想立即处死韩愈,经过众多大臣的请求,他被贬为潮州刺史。这两件事都体现了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的人生追求。

【点睛】参考译文:

【甲】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宪宗派遣使者迎接佛骨到宫中,过了三天,才送回佛寺。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诵经,韩愈听说后很厌恶,于是上表。奏表递上去后,皇帝大怒,拿着它给宰相看,准备处以死刑。裴度、崔群说:“韩愈出言不逊,治罪确实是应该的。然而若不是心怀最大的忠诚,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希望圣上稍微宽容他。”皇帝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身为人臣,竟敢这样狂妄,决不能赦免。”这时候朝里朝外的人们惊骇恐惧,就是外戚权贵也为韩愈说情,于是贬为潮州刺史。

【链接材料】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23.A    24.A    25.(1)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2)这样的马,饮食多而不随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长途行走的良马啊。    26.参考示例:当今时代,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千里马有过硬的本领和独挡一面的才干就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干出一番事业,而伯乐的推荐和器重只是搭桥、助力,起辅助性作用。(能较好地证明观点即可)    27.借论良马以喻论人之道,意在赞扬和肯定抗金勇士,斥责和鞭笞妥协投降者。也意在劝谏高宗要善待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必要条件。

 

【解析】23.考查实词的用法及意义。

A.①动词,吃;②动词,吃。

B.①通假字,通“现”显露;②动词,看望,探望。

C.①表反问,怎么;②稳当。

D.①形容词,迅速;②名词,病。

故选A。

24.考查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A.①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②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B.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

C.①表反问,难道;②代词,他的。

D.①代词,这样;②认为对的。

故选A。

25.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关键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的理解。

(1)重点词语:祗,只是。于,在。奴隶人,仆役。骈,共同、一起。状语后置的句子。

(2)重点词语:此,这。而,却。裕,充沛。之,的。

26.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发表看法的能力。

根据文章内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可知,千里马还是先要显示自己日行千里的本领,然后才能让伯乐发现。据此发表观点,伯乐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的原因,在当今社会,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所以作为千里马(人才)来说,要努力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出自己的光芒,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所以伯乐只是起到助力的作用。

27.考查分析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根据句子“此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才也(这马吃得多却不随便接受食物,力量充沛却不逞能炫耀,是跑远路的良材啊)”,“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才也(这马吃得少容易饱,喜好逞强而容易力尽,是才能低下的庸才啊)”可知,岳飞借助论马,实质在论人才。在委婉的告诉高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就岳飞所处的时代可以看出,岳飞在赞颂抗击金的志士。也在劝谏高宗要识别人才,爱惜人才。

【点睛】参考译文:

马说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良马对

岳飞入朝晋见,宋高宗安闲舒缓地问他:“你得到过好马么?”岳飞回答说:“良马值得称颂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它的品德。我有两匹马,它们每天要吃几斗的饲料,喝十斗的水,但是不精美干净的,宁愿饿死也不吃。披上鞍甲奔跑,起初好像不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呜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从午时到酉时(从中午到黄昏),还可以跑两百里。脱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好像没事的样子。这马吃得多却不随便接受食物,力量充沛却不逞能炫耀,是跑远路的良材啊。不幸它们相继死去了。现在我所骑的马就不是这样。它每日所吃不超过几升,而且吃的时候不选择饲料,喝的时候不选择泉水。骑的时候缰绳还没拉好,就跳起来迅速奔跑,才跑了一百里,就力气用尽,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几乎死去的样子。这马吃得少容易饱,喜好逞强而容易力尽,是才能低下的庸才啊。”高宗称赞他说得好。说:“爱卿的说法特别到位。”

28.B    29.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他日行千里呢?    30.示例一:赞同。伯乐是相马高手,没有千里马怎么可能有相马的伯乐,所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断有疑义。

示例二:不赞同。作者故意这样颠倒事实顺序,目的在于突出伯乐之于千里马的重要性,这样表述才能顺理成章地引发后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表达作者对识马的伯乐的深切期待和呼唤。    31.在【甲】文中,面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韩愈进行绝妙的讽刺与批判。在【乙】文中,面对县丞有职无权、备受轻视的现象,韩愈以细腻的笔触进行揭露与批判。由此我读出了一个不平则鸣、有责任担当与正义感的韩愈。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或’的意思相同,均译作‘有时’”表述有误。一食或尽粟一石意为: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意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或:或许,也许。故两个“或”的意思不一致;

故选B。

2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点字词: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

30.本题考查观点表达。可赞同也可不赞同,言之有理即可。

如果赞同,可围绕千里马的能力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伯乐的出不出现而改变,千里马是诞生伯乐的物质基础,是必要条件等方面阐述理由。如果不赞同,可围绕伯乐对千里马起绝对性的作用,没有伯乐也就没有千里马;伯乐的出现,改变了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悲惨命运,改变了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悲惨现状,却给了千里马施展才能、驰骋千里的机会,表达千里马对伯乐的深切呼唤与期盼等方面进行理由阐述即可。

示例一:我不赞同。“伯乐”对“千里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伯乐的出现,改变了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悲惨命运,改变了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悲惨现状,却给了千里马施展才能、驰骋千里的机会,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给“人才”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其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更是当务之急。

示例二:我赞同。千里马就是千里马,千里马的能力是日行千里,这个能力始终存在,不因外界的改变而改变。当千里马跑起来的时候,大家都能够看见,于是对其产生敬佩,认识到了这就是千里马。金子到哪里都是发光的,千里马到哪里都是千里马。在伯乐认识到千里马之前,它的能力就已经存在,是千里马的出现才造就了伯乐。

3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甲文根据“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并结合韩愈的经历可知,韩愈谴责了那些虚妄无知的“食马者”,批判了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根据“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警。丞之设,岂端使然哉?”可知,韩愈对于“县丞”这一职位的有职无权、备受轻视的现象进行了批判。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韩愈是一个不平则鸣、敢于直言、有正义感、有担当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县丞一职是用以辅佐县令的,其下是主簿、尉,主簿和尉各有专职。县丞的地位高于主簿、尉而逼近县令,照例为了避免嫌疑对公事不明确表态,既不说对,也不说不对。在公文发出之前,吏胥抱着已拟成的案卷到县丞那里,卷起前面的内容,用左手夹住,右手摘出纸尾签名处,像雁和鸭子那样摇摇摆摆地进来,直立斜视,对县丞说:“你要署名。”县丞拿笔望着署名的位置,谨慎地签上名字,抬头望着吏胥,问:“可以了吗?”吏胥说:“就这样。”然后退下。县丞不敢稍稍了解公文的内容,茫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谚语列举闲散多余的官职,一定说到“县丞”。甚至把县丞作为相互谩骂诋毁的话。设立县丞一职,难道本意就是如此吗?

32.     鞭打     等同,一样     错误,不正确     回应,回答    33.C    34.夫腹下之毳/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    35.D    36.B    37.唉,要是能够和天下的名人贤士共享此乐,该有多好啊!(唉,怎样才能得到名人贤士共享此乐啊?)    38.三宝、六翮(鸟翅膀);他想告诉晋平公想要拥有人才需懂得爱才和识别真正的人才。

 

【解析】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策,鞭打。

(2)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等,等同,一样。

(3)句意:你说错了。过,错误,不正确。

(4)句意:平公语塞,无言以对。应,回应,回答。

33.考查一词多义。

A.助词,表判断\……的人;

B.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C.连词,那么\连词,那么;

D.助词,的\定语后置,不译;

故选C。

34.考查断句。句意:至于腹背的绒毛,多一把或少一把,都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它的飞翔。

断句为:夫腹下之毳/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

35.考查文言句式。

例句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是:剑于越产。

A.正常语序,无特殊句式;

B.省略句,林尽(于)水源;

C.省略句,(食马者)执策而临之;

D.倒装句,负者于途歌;

故选D。

36.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根据乙文中的“不知君之食客,六翮邪,将腹背之毳也”可知,有的门客有真才实学,能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而有的食客却是滥竽充数,没有什么作用。

故选B。

3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嗟乎,表感叹,唉。安,怎么,哪里。与共,共同,一起。此,这。

38.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中的“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今夫鸿鹄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六翮耳”可知,船人固桑进用三宝、六翮(鸟翅膀)来比喻人才。

根据“不知君之食客,六翮邪,将腹背之毳也”可知,平公认为自己门下有三千食客,这些人都是人才,都是可以在关键时刻替自己办事的人。固桑进则认为,在这三千食客里,有一些是真正的人才,而有一些不是人才,只是滥竽充数之辈。这就需要晋平公不仅要认识到人才的重要,还要能识别真正的人才。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晋平公在黄河附近畅游,觉得非常快乐说:“啊!(山川雄伟,景色壮丽),要是能够和天下的名人贤士共享此乐,该有多好啊!”船公固桑听了,对他说:“您说错了!利剑产于越地,明珠出自江汉,美玉生在昆山,这三件珍宝都能无足而至,归您所有。如果您真的爱好人才的话,那么贤士名人自然都会投到您的门下。”平公很有些忿忿不平,说:“固桑啊,我门下现有食客三千多人,早饭不够,我晚上就去收租;晚饭不足,我清晨就去催粮。难道能说我不爱惜人才吗?”聪明的固桑看到他执迷不悟,打了个比喻:“大雁穿云破雾,直上九天,靠的是双翼的羽茎。至于腹背的绒毛,多一把或少一把,都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它的飞翔。不知您的食客是双翼的羽茎呢,还是腹背的绒毛呢?”平公语塞,无言以对。

希望各位小朋友在考试中都能发挥出理想的成绩!

《马说》对比阅读专题(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