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柠檬心理丨作者
柠檬心理&QQ音乐丨音频
最近和一些父母聊天时说到。
孩子们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这样他(她)才能拥有足够的安全感,保持对生活的自信。
有一位父母却说,他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爱,无条件的付出不求回报,可孩子却越来越任性,不服管教,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我询问了一下这位父母的教育方式,发现她理解错了,她所认为无条件的爱,就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然后不求回报,只要孩子开心就行,而这种教育态度其实是溺爱。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
就是对孩子做到无条件的接纳,无论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它跟溺爱的最大区别就是,它不是以“希望孩子时刻快乐”为养育的终极目标。
我举个例子来简单说一下它们的分别:
比如孩子在商场里看到了一款玩具,非常想要,想让你给他买。可是你发现家里有很多类似的玩具,于是你拒绝了孩子,孩子却不依不饶,在商场哭闹了起来。
这时“严厉型”的父母会板着脸跟孩子说:“不准哭,家里有很多这种玩具,不要浪费钱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而“溺爱型”的父母只要看到孩子哭就会缴械投降,把之前学到的育儿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宝贝不要哭啦,你哭妈妈也会难过的,妈妈现在就给你买。”;
而“无条件爱”的父母是“你想要这个玩具可以,但是妈妈要看你平时的表现怎么样”,如果孩子还是不停的哭闹,她会温柔平和的安慰孩子:“你可以哭,妈妈会等你平静下来,在公共场合哭鼻子很丢人哦”。接着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让一些话语让孩子平静下来。
通过这个例子,我相信你明白了:
第一种严厉型的父母是“有条件的爱”。
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听话,乖乖的服从他们的命令。将爱作为教育孩子的交换条件。
虽然他们也爱孩子,但是他们没有过多的关注孩子的内心活动,不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有时严厉的指责批评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而溺爱型的父母一直在取悦孩子。
他们认为孩子只有开心才是好的,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给了孩子。自己没有的,也总想要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给孩子。
但这样的行为模式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孩子会形成一个错觉“我想要得到的东西,其他人就有义务满足我”。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会让他(她)无视任何人,你的管教他(她)自然不会听。
最关键的是其他人未必会满足他(她),到时也就是他(她)摔跟头的时候。
而无条件的爱是温柔而坚定。
情感上温柔,执行时坚定。
你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管他(她)是闹脾气还是不听话,但是该做的事情你必须要能坚守。
就像前面例子说的一样,你允许孩子哭,但是没有因为他(她)的哭而同意他(她)多吃一颗糖。
有教育心理专家说,父母可以无私,但不可以让孩子自私,但往往对自己孩子无私的父母更容易教育出自私的孩子。爱的态度是无条件的,但是爱的方式是有策略的,我们要带着爱去教育孩子,而不是用爱去纵容他们或者伤害他们。孩子需要的不是宠爱,而是父母无条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