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常用中药不同剂量的功效(一)【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

2022-09-09 15:34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常用中药不同剂量的功效(一)【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

【白果】

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25g)。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白芍】

6~30g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30~45g有利尿的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

用量若在30g以上,对大量吐血的确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岳美中医话集》)。大剂量治疗腹痛也很好,芍药甘草汤中芍药用量要大。

【白术】

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

【半夏】

止呕、除湿10~15g;开胃用15~30g;安神用30g以上。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开始使用姜半夏30g、生姜30g,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

【槟榔】

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量为6~15g。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须用至60~120g。

【薄荷】

小剂量疏达;大剂量发散。如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在苍耳子散中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苍耳子】

少量轻而上至颠顶;重用通下、走足膝。

【柴胡】

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2~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

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

10~30g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寒热往来症。

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以通大便及行月经。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用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蝉蜕】

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要用25~30g。

【川芎】

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g。

高血压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g。

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15~30g。

历代认为川芎是治疗头痛的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临床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代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十分明显,方中亦是重用川芎达30g之多,若减少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可用15g以上。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瘀滞,放胆用之,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是中医理论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本草纲目》云:川芎易耗散真气,不可久服,多服令人暴亡。临床应用大剂量时宜参考、斟酌。

【穿山龙】

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近年常用来治疗风湿类疾病。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g,《中草药手册》多为15g,少数达30g,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g。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g,30g以下收效不明显,此临证时宜参考。

【大黄】

1~5g有致泻作用;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大黄粉0.3g以下有止泻作用。

两许——疗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二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

治疗肝炎,随用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查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临证时可参考。

【代赭石】

9~18g有镇降胃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

24~30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

【丹参】

大剂量可治疗失眠。


常用中药不同剂量的功效(一)【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