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兵道法家融合牌手——吴起

2023-06-29 17:16 作者:汉斯学史  | 我要投稿

用兵道法家打出一手融合牌的儒将——吴起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出身卫国(今山东定陶),先后入鲁、魏、楚为将,杀敌破阵,创魏武卒,威镇四方。他“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理论赢得后人称赞效仿。此人,便是吴起。 本期我将分为“弃学从兵的穷书生”,“破敌拓边的将帅”,“出将入相的改革家”三个阶段,来聊聊这位奇人。 战国时代初期,一个中产家庭中诞生了一个孩子,他的出身倒不像许多名人将相那样有异象突生。这个卫国的家庭“家累万金”,可见吴起的出身不低,直接赢在起跑线上。吴起长大成人后意在从政,却是“游仕不遂”,花钱在官场里游走了一圈,见识长了,却没求到个一官半职,仍是一介平民。但青年时的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出将入相做了准备。 富家翁做不了了,吴起上下打点游历,耗尽家财“遂破其家”,成了人们口中的败家子,邻居口中的啃老族。他的同乡之人也讽刺他,诽谤之言层出不穷,这吴起能忍?本来事业就不成功,还有一堆人唧唧歪歪,于是他选择怒而杀之,斩三十余人而出逃。临走前,他看着破落的家庭,向母亲发誓:“不当卿相,绝不回卫”。毅然离开了他曾经抱有远大志向的卫国,去了鲁国发展。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子的优良传统,转进他处,未必不是一次伟大胜利的开端。 离开卫国之后,吴起决定提升自己的学识才能,他在诸子百家中选择了儒学一道,还选择了知名学术界大佬曾参的儿子曾申。(这父子俩名字一个读音)。那么,曾参又是谁呢?他是曾点的儿子,没错,就是那个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一句话让孔子直呼:“吾与点也。”的男人。 吴起的老师曾申,师从左丘明,他把左传一书传给了吴起。 吴起在学习儒术期间,卫国传来了一则噩耗,他的母亲离世了,应当说,吴起与他的母亲感情是很深的,但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吴起并没有按照自己儒学弟子的行事规则回家奔丧,为自己的母亲守孝。 曾申大怒,虽然吴起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是不给母亲奔丧这一事触犯了儒学的底线,曾申不能忍受,于是断绝了和吴起的师生关系。在封建时代,给父母守孝是件非常重要的事,虽然吴起身处的战国时代,儒学并不是社会的主流学派,但奈何他是儒家子弟。在后世的封建王朝,无论官做的多大,一旦父母去世,都要回家守孝,除非是战事紧急,我皇帝要另有他用,才会行“夺情”这一特例,让人有权不回家奔丧。有人说:“那也不至于和吴起断绝师生关系啊?” 儒家学派是非常重视孝道的,北宋神宗皇帝时,泾县主薄李定,隐瞒自己母亲去世的消息,不去守孝,当时没人提出。等到王安石大权在握,提拔他作为全权御史时,在御史台引起了群情激愤,这简直是“败德下流至于禽兽”。可见儒学对孝道的重视。 曾申认为吴起不配继续做儒家门生,吴起无可奈何,只得离开儒学,转学兵家。我个人猜测,吴起之所以不回去为母亲奔丧,可能还是为了当年那一句:“不当卿相,绝不回卫”。这个时候的吴起还算年轻,弃儒学兵不算晚,这时的他,已经没有了青年时期那一份狂妄和脾气,他学会了隐忍和深虑。吴起这一生有个特点,一旦他认定做某一件事,那么其他所有事都通通为这件事让道。他可以不择手段的去做成这件事情,从不为母亲奔丧这一事来看,此时已经初显端倪。这也为他日后赢得巨大成就和身死人手埋下了伏笔。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下个阶段的文案将很快更新。

兵道法家融合牌手——吴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