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拓跋珪

拓跋珪

拓跋珪(371年-409年),北魏开国皇帝,鲜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和贺夫人的儿子(一说为什翼犍的儿子)。公元376年,前秦灭代国,拓跋珪留在代地,部落由刘库仁及刘卫辰分掌。公元383年,苻坚于淝水之战中战败,其后国中大乱。登国元年正月六日(386年2月20日),拓跋珪得到以贺兰部为首的诸部支持在牛川大会诸部,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代王,年号登国。拓跋珪任用贤能,励精图治,重兴代国。即位不久,便移都代国原都盛乐,并推动农业,让人民休养生息。同年四月,改称魏王,称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拓跋珪先与后燕结盟,吞并了黄河以南诸部,之后北魏将锋锐对准后燕。登国六年(391年),北魏与后燕的关系僵化。登国九年(394年),慕容垂攻打西燕,拓跋珪派兵救援,这使得两国关系更加不稳定。登国十年(395年
),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讨伐魏国,拓跋珪在参合陂大败燕军,坑杀四、五万燕卒。登国十一年(396年)三月,慕容垂亲自率军伐魏,攻陷平城,留守平城的拓跋虔战死,拓跋圭显得十分惊惧,可是慕容垂很快在参合陂发兵,并病逝于上谷。同年八月,拓跋珪大举伐燕,后燕各郡县纷纷投降。最终慕容宝逃走,后燕首都中山被魏军攻下。
皇始三年(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同年十二月二日(399年1月24日),改元天兴,即皇帝位。在天兴七年(402年),拓跋珪和后秦姚兴由于和亲问题发生矛盾,爆发了柴壁之战。最终拓跋珪大败后秦,致使对手一蹶不振。
拓跋珪晚年因服食寒食散,刚愎自用、猜忌多疑,更常因想起昔日一点不满就要诛杀大臣。大臣们大都惶恐度日,影响办事能力,以至偷窃等行为十分猖獗。天赐六年十月十三日(409年11月6日),次子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有过失,拓跋珪幽禁她于宫中,准备处死。到黄昏时仍未决。贺氏秘密向拓跋绍求救。拓跋绍与宫中守兵及宦官串通,当晚带人翻墙入宫,刺杀拓跋圭。拓跋圭在拓跋绍来到时惊醒,试图找武器反击但不果,终为其所杀,享年三十九岁。
之后其子拓跋嗣登位后,于永兴二年(410年)谥拓跋圭为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才改谥为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庙号为太祖。
统帅 A
(拓跋珪驱率遗黎,奋其灵武。克翦方难,遂启中原。数珪之用兵,风掣参合,火燎柏肆,破柔然於大碛,摧秦卒於柴壁。其军威所及,如风靡草矣。)
武力 C+
(拓跋珪尝服寒食散,药数动发,喜怒乖常。谓百僚左右人不可信,或以怀恶在心,乃手自殴击,死者皆陈天安殿前。)
军谋 A-
(拓跋珪运筹画计,燕兵坑於参合,秦卒制於柴壁。若无闻垂失措之举,犹可为一时少敌也。)
智略 A+
(拓跋珪显晦安危之中,屈申潜跃之际,虽冠履不暇,栖遑外土,而制作经谟,咸出长久,斯抑不世之神武也。)
内政 A
(拓跋珪初拓中原,留心慰纳。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见。存问周悉,人得自尽。苟有微能,咸蒙叙用。及称尊号,典官制,立爵品,定律令,申科禁,国家之基,自此定也。)
魅力 B-
(拓跋珪嶷然不群,众咸异之,刘库仁常谓其有高天下之志,及於淝水后,珪朝拱人神,显登皇极,文武之道,斯为盛矣。而屯厄有期,祸生非虑,盖人事不足,岂天为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