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正宗

詩歌,通人神形,致達天地。
詩經和楚辭的內容,都是可歌可樂的。
詩的美,是表現在聲音上的。
人們生活在自然中,吸收了天地的氣息,
感觸了景物人事,交和出來的呼應,便是動人的詩歌,
這就是古人真實的體驗。
隨著學習的不同階段,和不同時代人們的應用,有了不同的狀況。
如果唱不出口,只徒留文字,便不容易有奧妙滋味,
學詩歌也就少去了重要的樂趣。
樂音的美妙來自於人心感同天地情誼,也就是人身感同和諧之氣的作用。
詩歌的形成:
聲音無形比擬天,文字有形比擬地,人情感通,遂行仁義。
聲音的感觸是對應著生命而存在的,它起源於人心感應環境與萬物生命。
有了情緒投入而形容出來的就是聲音。
聲音連結了人的認知,有了定義就形成語言。
語言用於溝通,用工具寫下來的叫做文字。
以人的聲音作為基點來主發成樂的,會有長短調節,配合氣息來連貫,
依照聲符來行抑揚頓挫,和諧地串接首尾,可以是一篇樂曲了。
從組成的結構看,一個單字音,串聯組成的方式有一定的比擬。
一個字有一個音,四個字可以有一個調,四個句子可以模擬某一種規律,
音律相串終始可以有一個曲,安排了起承轉合可以有一個豐富,
總合起來有主題可以做一個名,了解文義內容就可以訂個基本情緒。
這樣用人來唱或演奏都可以。
詩就是樂章,會作詩的,沒有不懂做歌的。
導出人聲或附上樂器,就看詩自身而定,都會有不同的應用。
有詩詞的一定可以唱,而演奏的不一定能唱。
引用了樂器就可以演奏。搭配的樂器也各有特色不同。
每個樂器都有一種性格,這是由於樂器的音色所影響的。
用于主奏或協奏,裝飾潤色等等各有不同用途。
這也與詩的內容分析和搭配有關。
樂音能動人的主旋律,會來自於人聲響應。
外物與器具必須有和諧的模擬,在樂曲的表現上才有意義。
不然很多人會陷入,器物化的陷阱裡,而喪失教育效力。
如果詩歌不是音樂,而且也沒有人聲?
或許,這正是一些人不了解樂音,能導人溫柔敦厚的原因吧。
詩歌的真善美。通人為真,義正為善,旋律為美。
詩的美必由聲樂表達出極致,
詩的善必由內容的正義來衡量,
詩的真在於是否能通人。而內容是理解過之後才會有認同的。
就例如在今天,有新的文藝作品,人們會爭相索要,希望去得到,
不是因為它寫出了一個新的道理。而是因為人們耳目一新!
願意了解,能夠接受的緣故。
至於道理,那是一種恆常的存在,
差別是在於有沒有發現,理解,相信,用以力行。
樂聞南風 的 禮樂詩教
所以說,寫出詩文不可以不用歌聲來表達出來,
詩的靜在于令人自得體會意涵,
而詩的動在于人行歌和樂。
詩的動靜二氣,猶如人命與天地感應不可分割,
以行詩歌動靜來體會天地氣息,
正是最好的禮樂大門,最純正中和的性情原教。
這便是 禮樂詩教的發明。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