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倾谈实录|用建筑和艺术创作传递能量:对话刘哥舒

2023-01-16 17:27 作者:REARD锐地星设计  | 我要投稿


刘哥舒对创作的探索,不受艺术形式所局限,也不为理性或感性边界而约束;他在设计中执着于用创作传达生活方式,赋予作品特殊的能量,勾勒设计者的理想蓝图。在与【城屿演新】的对话中,我们聆听到刘哥舒的创作感悟,感受他对于创造的热爱,和对设计传递能量的执着。


R

请问您从事建筑设计的初衷是怎样的?是如何定义自己的?

L

选择建筑设计的初衷源于对“创造”的热爱,透过设计为物品赋予能量,包括情感、认知,以及对于美学追求的能量,并藉由这些带来新的能量。我对自己的定义是,可以通过建筑设计和艺术创作传递能量给别人的人。

“梦想家“  2019

溪涌“物自体”的自在感知器  2019

“打堆堆”  2021


R

我们了解到您涉足了建筑、规划、艺术等多个领域,也意味着您不会以建筑师或是艺术家的某一种身份来框定自己的创作。那么过去这些丰富的跨界经历,对您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L

建筑与规划是理性的设计,艺术则是感性的创作。调动思想去转换创作是很好的事,代表你打开边界,找到了两边的钥匙。我们从事建筑和艺术创作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年轻人的流行趋势,目的就是要达到一些思想和审美上的突破。


相对于建筑设计,艺术和潮流更具超前性和不可预知性,我们需要去观察了解,将这些点子依照时间顺序一一排好,待到合适的时机,结合到创作中去用好它们。


“平凡的我对无限的世界充满好奇”  2019

手工制作和作品互动  2018



R

您曾参与到一些当代艺术设计节的活动之中,请问您如何看待创新的潮流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L

创作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正是有这样的线索,才得以激发共鸣,获得认可。相反,缺少传统内容就会让观众面对较为陌生的事物,不知如何认知与评价,就会缺少共鸣,意味着缺乏社会性和再创作的可能性,自然就被时间所遗忘。正因为如此,潮流文化总会带有一些传统的影子,经过时代性认知的一层层叠加,演化成新的样子。


R

在您不断演进的创作生涯里,有什么是恒定不变的,始终遵守的准则或理念吗?

L

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会一直保持作品的新鲜程度,塑造有趣的主题;通过作品传递给参与者特殊的能量,促进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和情感、美学方面的提升。



R

请问您是怎样挖掘作品的潜力,以拉近公众与空间的距离,产生丰富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的?

L

设计作品和观众的距离在历史上一直是可远可近的,关键在于设计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就像是精心设计的谜题,组成元素里专业性多一些,门槛就高了;相反专业性少一点,门槛就低了。


我们做的恰好就是后者,作品的观众是大众。我们将传统元素和潮流元素结合在设计中,让大众看到熟悉的内容,创造体验感和解题感。就像巨型麻将、机械的花朵、海边的笛子等作品,让观众在体验中稍获顿悟,领会新的能量。这种普世性也是建筑师的特征,在影响着我们。


R

对于城市更新和未来社区营造方面,您有怎样的见解和代表性作品与我们分享吗?

L

基准方中有很多很好的城市更新案例,从往年的造城运动到现在的城市更新、社区营造,在成都的建设发展中都有大量的落地实践项目。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所考验的是设计师将何种生活方式“恰好“地放入这个区域,真正地满足当地居民中远期的生活追求。


除了小中产和年轻人片区,我们也很关注安置区住民的生活状态。最近我们参加了成都首届“社区美空间”的全球征集活动,做了青羊区文家场安置区社区中心和社区公园的改造,获得了成都市十佳的荣誉。留痕、活化、赋新、共治是我们设计的初衷。我们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色相结合,植入到设计之中,让居民拥有广场舞、打牌以外更多的社交选择。社交长廊、舞蹈广场、慢跑道、宠物乐园、小孩乐园、社区茶书馆、残疾人再就业服务点这些空间全面提升了功能性,跟上人民生活进步的步伐,也是对于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社区公园改造前后鸟瞰对比图


茶书馆室内改造

社区中心轴测图

老社区中心立面更新

长街社区市场



·  END  ·


倾谈实录|用建筑和艺术创作传递能量:对话刘哥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