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目中格物的猜想
首先,历代学者都有对《大学》中的格物的“格”有两种解释,一是“来”,二是“去”。
来,指知道好的一面越深,好事就会来,同样,坏的一面越深,坏事便会来——郑玄
去,最有代表的是王阳明,其中最能体现王阳明的思想是阳明四句教,而四句教就有“为善去恶是格物”
来,它的解释在朱熹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有探究事物的意思
去,则有去不良欲望的意思,如存天理,灭人欲。它是二程两位夫子的道德追求
但是,这些都是后世学者,根据自身的实践对其意思的理解,是否曾子的意思就不得而知
如果想知道先秦的古汉语,不得不说《说文解字》。
格,木長皃,以木長別於上文長木者。長木言木之美。木長言長之美也。木長皃者、格之本義。以木長別於上文長木者。長木言木之美。木長言長之美也。木長皃者、格之本義。引伸之長必有所至。
注意最后一句的两个动词,引伸 和 所至。
可能这么说,还是不太好理解,如果结合诗经的首篇《关雎》,和《易》下经首卦《咸》就好理解了
其实《关雎》和《咸》表达是一个意思,就是遇到喜欢的人(引申),并对其进行追求示爱(所至)。
如果把人换成物,就是主动去接触事物,并且感受它。
事物的本身,对感受者意义不大,但是感受者对事物的认知,并对其产生 感觉 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说,格物后致知,致知后诚意
诚,就是真实不虚,且饱满的状态——对其解释来自于《说文解字》诚者,信也。
所以,诚意就是,感受者对事物最真实的感受
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这也就是古本大学,是从诚意篇开始论述的原因,因为作者的出发点是感受者,即是人。如果脱离这个根本,世界便没有意义,世界有意义是因为人的存在。阳明观花也有相似表达的内容
(这里可以参考《活出生命的意义》和《思维的囚徒》会对这句话有较深刻的理解)
这就是格物在,大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感受事物,得到认知,获得感受
但是以曾子为人朴实,不喜欢花里胡哨,比如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很好理解,但是为什么格物的格,不用感或者咸呢?而是用‘格’这个困扰历代学者的字眼呢?及使‘致知’在古本大学中没有篇幅,历代学者也没有争议。但是‘格’却有这么大的争议呢?
以下就是我猜想的内容,可能 格物 是比先秦,甚至周朝还要早的语言,可能是殷商时期的语言
理由是什么?
还是回到说文解字,木長皃
以木長別於上文長木者。長木言木之美。木長言長之美也。木長皃者、格之本義。引伸之長必有所至
什么时候才需要主动接触事物,主动感受事物?
是祭祀的时候,因为在这个时候祭祀者,需要沐浴更衣,斋戒保持身体和心灵的纯粹,去供奉神灵
在古代,祭祀是一件非常庄重和且严肃的事情,只有祭祀者主动接触神灵,和神灵才会相互了解,才会有对神灵最真实的感受,神灵才会对祭祀者赐予祝福
而鬼神之祀最多,就是殷商
这只是古人的观点,是否存在对其祝福就不得而知。
而且周朝取代了商朝后,重心开始从鬼神转移到人的身上
可能周商之争中,人们发现鬼神赐福不在于祭祀的牛羊,而是在于人心
殷商祭祀者对鬼神用真挚纯粹的心灵去供奉,能打动鬼神的话
如果作用于人的话,便能撬动人心的力量,估计就是周朝开创者胜利的主要原因
这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革故鼎新、温故知新的传承方式,从 鬼神 到 人心,从 神治 到 人治,影响着后世的人们
可惜没有实质的证据,只能作为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