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纪录片《红旗渠》有感
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今年的四月底到五月我们学校组织研学旅行去林州市的“红旗渠”让我印象深刻;观看纪录片《红旗渠》让我感受到了“红旗渠”的伟大奇迹。
位于河南省的林县(也就是现在的林州市),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地方。当地老百姓想要吃水变得十分困难。解放前流传过这样的名谣:
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
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
过去取水,村庄里一口井也没有;有的村庄虽然有水井,但是井深水浅;有一半以上的人待常年翻山越岭,到很远的地方去担水吃。感想敢干的林县人参照毛主席《水利水农业》的教导,决定去引水。
想要引水首先要寻找水源。附近唯一的河流就是浊漳河,浊漳河是河南与河北的界河,属于东西走向的河流。但是河流流经到林县境内时已经低于林县的海拔,所以有两种解决方法:1.把水抽到林县的海拔高度;2.挖水渠引水。显然第一种方法建设难度大,由于当时的技术落后,无法建造大型抽水设施,所以选择了第二种方法,挖水渠!
水渠引水点选在山西省猴壁,到林县的落差为14.7米。就这短的的14.7米,却要盘旋在半山腰70.6千米,而且要保证每8公里落差不能超过1米。在崇山峻岭中开凿这么一条“人造天河”,可想施工难度大,要求精度的高。
1960年2月,3.7万人普通老百姓踏上了开凿红旗渠之旅。当时的工地上,1无住房2无道路,有的住席棚,有的住山头。林县人民就这样在太行山下安营扎寨。一人持凿,一人持锤,就这样凿出了水渠。“遇到小山头怎么办?那就用炸药炸开!”这充分体现了林县人民敢作敢当的精神,随着几声“碰”炸开了通往幸福的路。
注意看,这个是由300名青年,耗时17个月徒手凿出来长616米,宽6米2,高5米的洞,得名“青年洞”。在最困难的时刻,林县人开始了开凿“青年洞”的艰巨工程。青年洞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是红旗渠的重要工程。
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撵;没有石灰自己烧。
为了满足对石灰的需求,为此林县人民创造了“无窑堆石烧灰法”。这是桃园桥工地,林县人民设计了“桥下走洪水,桥中过渠水,桥上能行车”的伟大发明。可能这个发明在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发明,当时在当时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在开始建桥的时候,有人说:“我在书本上都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桥”。社员们自豪的说:
咱们把桥建成后,写到书里去,书上就有了!
仅仅103天,就建成了长100米,宽6米,高24米的桃园桥。
仅仅150天,就建成了长413米,宽4米,高14米的
罗风度桥。
没有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就用石头来代替;没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就车拉肩扛;没有现代化吊车,年轻的女社员们就用土吊车。
这里是建造“曙光洞”的现场,社员们创造了“竖井分段作业法”同时打34个竖井,分段施工,也就是现在的“甲乙丙丁同时施工”法。王师存说:
毛主席教导我们:
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为革命修渠,什么困难也挡不住我们!就算挡住我们的是一块铁,我们也要把它挖个窟窿!
仅仅16个月,“曙光洞”便凿通了,同他的名字一样,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经过6年的艰苦奋战,林县人民终于在太行山的悬矮陡壁上建成了长达70.6公里的“红旗渠”!终于要通水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红旗渠的通水典礼。通水的那一刻,人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是毛主席给他送来的幸福水!喝在嘴里,甜在心头!
人们口中的一声声万岁,蕴含着他们对渠水的期待和对能喝到水表示高兴。人们又开始了红旗渠配套工程的建设——
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被誉为红旗渠总设计师的杨贵同志2018年4月10日0时48分逝世。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看完本纪录片,让我感受到当时毛主席的影响力之大,人们的坚持和付出也造就了红旗渠的建成。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一群人的力量是强大的。万人同心,其力断金。不敢相信,在当时哪个什么也没有的年代,仅靠人力,创造了“人造天河”。
是啊,红旗渠都能建成,那胡夫金字塔也就不奇怪了。
红旗之水漳河来,滴滴汗水滋农田!
《定叫山河换新装》
劈开太行山 漳河穿山来
林县人民多壮志 誓把河山重安排
心中升起红太阳 千军万马战太行
毛泽东思想来统帅 定叫山河换新装
心中升起红太阳 千军万马战太行
一锤一钎干革命 愚公移山志如钢
劈开太行山 漳河穿山来
林县人民多壮志 誓把河山重安排
条条渠道绕山转 座座水库映蓝天
层层山岭绿油油 荒山变成大寨田
条条渠道绕山转 座座水库映蓝天
层层山岭绿油油 荒山变成大寨田
劈开太行山 漳河穿山来
自力更生创奇迹 高举红旗永向前
高举红旗永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