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不可战胜的女性» 女巫审判与印刷术

原文:
女巫传说的诞生几乎与印刷同时,后者诞生于1454年。印刷术也在猎杀女巫的进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贝奇特在书中提到了“当时用到了所有信息渠道”的“传媒联动”:“给识字的人发书,给其他人讲道,给所有人发大量的图画。”两位宗教裁判官[阿尔萨斯的亨利·因斯托里斯(l'Alsacien Henri Instoris,德语名为Heinrich Krämer)与巴塞尔的雅各布·施普伦格(le Bâlois Jakob Sprenger)]于1487年推出的大作《女巫之锤》(Le Marteau des Sorcières)在发行量上可媲美阿道夫·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这本书再版了15次,共发行了3万多册,流通于全欧洲各大阶层:“在那个烈火熊熊的时代,在每次审判中,法官都要用到这本册子(注:《女巫之锤》详细列举了很多种识别女巫的方法。但不管受审者有何反应与表现,都会归结为“她是女巫”这一最终结论。——译者注)。他们会问出《女巫之锤》里的问题,也将听到《女巫之锤》里给出的答案。”(注:吉·贝奇特,《女巫与西方》。)以上史实完全打破了我们对印刷术最初运用的理想化预设……《女巫之锤》锤实了“危难在即,须用非常手段”的念头,让大众陷入集体幻觉中。它的成功催生了一种名为魔鬼学的行当,其驱魔除邪的题材倒成了图书业的一个金矿。那群写出魔鬼学“著作”的人——其中包括法国哲学家让·博丹(Jean Bodin,1530-1596)——在其文字间表现得像一群愤怒的疯子,但其实他们都是些博学且声望甚高的人。对此,贝奇特嗟叹道:“对比他们在其魔鬼学行文中表现出来的盲从与粗暴,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
«“女巫”:不可战胜的女性»
莫娜·肖莱 著
崔月玲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