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Come Alive mv视觉艺术设计解读part 2:

2022-12-13 15:05 作者:有云有花有墨镜  | 我要投稿

前提:比较长,这部分解释帮助一些也许需要知道才能理解我的解读思路的人,有理论基础的人可以直接阅读正文哦。 Part 2其实是写Part 1过程中分岔出来的思维,所以就像嘉嘉的magic man multiple universes,我的书写也有自己的多重宇宙,这就是我认知世界的方式。 Part 2 想要着重聊聊意义的指涉、折射、转映等等操作,看似约定俗成的意象(面具/妆造,也就是能指)背后可能有完全迥异的内涵(所指)。 文本内容承载的意义在创作者的立场上已然圆满,对观赏者来说却存在着『双方意识衔接的无垠空白』,难以按图索骥,也没有章法可循,因此阅读/聆听本身就是一个重新赋予意义的过程,我个人是从这个角度理解拉康对于语意链松散破碎之必然的阐释,而且我也认为嘉嘉在Come Alive mv中使用的形象设计是有解构主义思想的。 公认拉康的语言研究来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对于“能指(符号、语音等)/所指(意义、象征等)”的延伸解读,他把“约定俗成的语意”做了拆解,认为语意和文本都是流动的,而我个人因为身兼创作者与观众/读者,接受这种论点,并且也有我极为私人的解释。 再次重申,全文皆我流解读法,个人理解有意见分歧很正常的,大家按自己喜好的方式读就可以了,因为我的文字跟大家的理解之间,必然也存在『空白』。😅(注一) ———以下正文——— Come Alive MV的视觉文本的意象将观赏者如我原本预设是“复仇”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做了意料之外的转化。说实话,大家看到嘉嘉衣衫褴褛、遍体鳞伤地在地上爬行时,都有那么一瞬间预想到之后应该是绝地大反击吧?但mv立刻给了神来之笔的转折:不是revenge(复仇),而是rebirth(复活)。 而这种对预判意象、经验式解读的玩转,其实在Champagne Cool visualizer里面已经预告式地呈现了:“以为我在吸烟,其实香烟根本没有点燃。” 再到了Come Alive MV,嘉嘉点燃了一根中华🚬,但这气体却是复活其他人的生命原力。 blow的烟雾、cruel的流金火焰、champagne cool的香煙、come alive 的红烟甚至是嘉嘉吐入烟气的那颗红气球,可能都是同一个不固定、也追索不到的意象的变体。(是什么暂时没有定论,或许也没有定论,我猜嘉嘉可能把理解“它”的解释权开放给观赏者了) 是烟,但又不是烟。 fog/smoke/mist/cigarette/fireworks/fire/flame……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忽近忽远,能指之间也有形象联系,因此“烟”在嘉嘉的MV里得以“类似的面貌”重复出现在不同的歌曲画面当中,就像嘉嘉饰演的角色闯荡不同宇宙,在相似的外表之下观众都能感受到、读取到不同的意义,这不能不说是演绎符号(signifier)、转译意义(signified)的成功。 然而即使我不做如此曲折叠加的解释,最终大家也会看懂,直接地说,就是嘉嘉的MV一再透过各种影音文本设定昭示同一个主题:“意在言外”。 “意外”就是Come Alive MV的文本基调,在每一个人物被复活时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在串连magic man专辑不同mv宇宙之间无缝接轨。 我真的找不出来还有什么比这个操作是对于拉康语意链指出的“真实的不可得、意义的瓦解与随意赋予、误解的普遍存在”更神妙而嘲讽的实践。 嘉嘉的mv视觉设计也可以看出隔着不同时空互相自我参照的痕迹,例如Bullet to the heart与Cruel,Oxygen 与Blue,甚至是Papillon与Blow,似曾相识的痕迹宛如镜像对称,他在意识到并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不断经历『撕掉原有标签—重新建构自我』的过程。如今想来,即使他本人无意,从《Mirrors》到《Magic Man》似乎是“镜像理论”的巧合诠释(注二),是“拟像论”的不言而喻(注三),是生命迟来的生长痛,也是人生早悟的哲学题。 而更巧的是,拉康对语言塑造意义与主体意识之有力的肯定,似乎在嘉嘉对自己的心理重塑过程中实现了,他在访谈中不只一次提到制作人Issac首次坚持要跟他谈心的神奇影响:for the first time, to me, words mean something. It’s magic. “I hear you callin' my name I want you You're the match and the flame Oxygen to the brain” Come Alive的这段歌词真的很“言灵”,如果回顾整张专辑的歌词,许多看似意有所指的“you”,可能根本不指涉任何单一对象,而是一切名字、可被称呼的人物事相,语言本身即为定义、认知、与理解一切存在的符号结构,《阴阳师》里的安倍晴明曾说:“名即为咒”,也是同理。 至此,貌似生命中错综复杂的选择导致曾路过而未能踏足的雪夜林边小径(注四),因缘巧合再次汇聚于此时此刻,嘉嘉在17岁那年选择放弃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专业,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参与了他的人生,也提醒着他继续前行。 所有的错身而过,终将再次相遇;本已得到,从未失去。 *彩蛋:复活女舞者的那颗红气球,让我想起1956年的法国奇幻喜剧电影《红气球(Le ballon rouge)》,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一个有感觉有自我意识、但沉默的红气球,一起漂浮巴黎上空探险的故事,红气球是这个小男孩最知心的朋友。电影主题关于内心的孤独、自我价值实现,因此嘉嘉的mv用了这个红气球,确实有比喻magic friends的意思吧,真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啊。 注一:在文本分析方面的一点个人意见。我不但认为没有完满的解读,我也不认为有完美的文本,意义是在作品与作品受众之间不断交感而编织生产出来的。 注二:拉康的理论进一步表示所谓的镜像不只限于真实的镜子,也包括周遭他人的眼光与其对自我的反映,主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建立是经过各种不同的镜像反射,这也包括与周遭他人的互动与意见来形成或接受或排斥的认知。 而我刻意运用了镜子的“映照/折射”功能,与嘉嘉的前专《Mirrors》做了语意的交叉,纯属私人解读趣味。 註三:拟像论(simulacrum)(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布希亚认为影像才是真实的存在,而实物却在人們的认知中日益隐形,被各种各样的“包装”(文字、声音、影像、符号叠加等)所掩盖,人们不再能获得“真实”,只有“超真实/过度真实(Hyperreality)”,虚拟与真实的界线模糊,已无明显区隔。 我个人认为,布希亚的意思并非虚实二元对立,而是互为一体无法区隔。 注四:《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by Robert Lee Frost.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撷取个人特别喜欢的四句,感觉很呼应嘉嘉的经历,已然走过黑暗,风雪暂停,目标尚在前方,还要继续走下去。 PS. 感觉有点失控了,本来是想写点感性的轻文本分析就好,主要还是安利嘉嘉作品的,下一part我要回归正常状态。😓

Come Alive mv视觉艺术设计解读part 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