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必懂工艺-迷人的透明元素
前段时间去逛香港的时候,在百老汇里发现了很多透明外壳的电子产品,例如哈曼旗下JBL这款TUNE225TWS Ghost 透明珍藏版,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了半透明材质设计,可能是透明PC塑胶材料,抗冲击性能优异应该不错,是不是看起来还蛮酷的。
前段时间去逛香港的时候,在百老汇里发现了很多透明外壳的电子产品,例如哈曼旗下JBL这款TUNE225TWS Ghost 透明珍藏版,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了半透明材质设计,可能是透明PC塑胶材料,抗冲击性能优异应该不错,是不是看起来还蛮酷的。
其实早在很多年前,许多家具产品就开始运用透明元素了。 芬兰设计大师 艾洛.阿尼奥(Eero Aarnio)于1968年设计的泡泡椅,亚克力材质,采用模具成型,像肥皂泡一样,用不锈钢圈套紧。至今仍火遍全球,成为科幻、时尚的代表作品。
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Patrick Starck)为Kartell设计的路易幽灵椅,PC透明塑料,模具一体成型,半透明色泽营造出简洁,空灵,怪异的特殊感受,将先进制造工艺与传统历史形态相结合。
而在电子产品中,各大厂商也是通过透明元素,成功引领时尚。 Sony 在1996推出Walkman WM-EQ2,大胆地将电路板和电池完全暴露,成为当时随身听中的时尚焦点,可以说是一款引领透明风格的先驱产品。
而在不久之后,苹果在1998年也一改死气沉沉的塑料外壳,设计了经典的iMac G3,抛弃了行业标准的直角盒设计,转而采用了弯曲、光滑的设计,创新的半透明外壳+鲜艳的色彩,显得灵动而又时尚。
iMac G3是乔布斯回归苹果后推出的第一款产品,它让苹果摆脱了一定的消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苹果不算第一家运用透明材质的消费电子类厂商,但却是第一家运用到个人电脑上的品牌,最终大获成功。
再到近几年的产品中,在造型很难突破的情况下,很多厂商也开始运用透明元素,试图打造全新CMF效果。 小米开始尝试往高端手机冲击,于是推出了小米9尊享版透明手机,后壳看起来好像能看到电路板,但该款并不是真正透明的手机,它只是使用了类似“透明”的设计,再加上附属的背板,来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外观。使用了镜面抛光和特殊涂层等技术,让机身变得颇具质感。
对于如今手机造型和功能严重同质化的市场下,新手机品牌想要脱引而出,是非常困难的。前一加联合创始人裴宇重新创业的海外手机品牌- Nothing,虽然有点iPhone的影子,但最大的亮点是手机背壳的透明元素设计,背后狂拽酷炫D炸天的LED灯带,还是成功吸引到了大家的关注。果然是OPPO出来的人,是懂营销的。
除了手机,Nothing Ear同样也是做了透明元素处理,看到耳机内部一些元器件的摆放,科技感十足,再来个小红点点缀,成功从红海耳机市场中脱颖而出,其实早些年有一些厂家推出过透明元素耳机,但都比较偏游戏和专业风格,Nothing偏苹果味道,所以大家接受度就高一些了。
除了JBL,Nothing,Beats同样也推出了透明耳机,不过采用的是半透处理。 造型延续了Beats studio 系列 鹅卵石设计风格,不一样的地方,是这次采用了半透处理,透过磨砂半透外壳,可观察到耳机充电盒内部的电路板、电池、磁吸磁石甚至是结构加强筋等元件,配合苹果一贯优秀工整的内部做工,让耳机科技感十足。
这些产品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原本不透明的东西变成了透明,这点非常有趣。而透明化的设计观念,不只是出现在产品设计中,空间、展览、展示等许多领域都有以透明来做突破创新。 透明材料有很多种,钢化玻璃,PC,亚克力等,一般产品很少用到的原因,一方面是外观可靠性要求,毕竟透明的外观表面,如果有刮痕的话那是非常影响外观质感的。另一方面是内部的电路板和结构设计,不透明的情况下,内部结构堆叠设计再丑都没人知道,但裸露的情况下,那就不一样了,所以对硬件和结构工程师的要求也很高。 透明材料不同于其他材料,其很强的透光性和良好的折射表现,所产生的特有的光泽美,使产品晶莹剔透,干净纯洁,满足了人的视觉经验对光的偏好。 所以做设计的同学是不是也应该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透明材料来一次颠覆式创新? 本期先分享到此,下次继续分享产品设计和其它材料那些故事,敬请期待哦~
— See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