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青春版《牡丹亭》的多重价值

2023-01-04 02:06 作者:tbhong  | 我要投稿


      青春版《牡丹亭》在观众中引起的轰动效应,最直接的受益者既有昆曲,也有汤显祖及其原著。无数人看了青春版之后饥渴地去读原著,去了解汤显祖。这是一般文学课堂所缺乏的魅力。大多数青春版的观众在看过之后爱上了昆曲,也是其他昆曲表演无法达到的影响力。

     在这样一部爱情悲喜剧中,沈丰英投入真情实感的本色表演,把天下第一有情人杜丽娘塑造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正如有观众所说,沈丰英让杜丽娘活在了人间。她的清丽婉转,婀娜多姿,千娇百媚,是天生的。激情处的热切眼神,悲伤处的泪水涌出,都是恋爱中人的真实呈现,她在经历杜丽娘,不是在演。当然还不止沈丰英一个人如此,青春版全体主角配角群演都像是为《牡丹亭》而生,犹如八七版《红楼梦》的演员。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些青年演员技术不如老演员,却能取得如此成功,甚至有些自以为是的人有一百个不服。其实都是不懂得艺术规律的妄念。艺术是人术,人文、人性、人情才是它的核心价值。对于艺术作品,它是否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叶嘉莹语)才是最高的标准和境界。技术永远是为表达感情和塑造人物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当青春版演员的表演达到足够强的艺术感染力,普通观众便沉浸在人物的命运沉浮和剧情当中,直观地感受情与美的奇光异彩,忽略了技术与技巧。张继青说:演昆曲犹如绘画,要达到“意到笔不到”的境界(沈国芳分享)。青春版就是做到了意到笔不到,感情到了,技术算得了什么呢?很多昆曲前辈技术都炉火纯青,可昆曲却曾有灭绝之忧,说明光有技术不够。    

    即便在昆曲表演方面,青春版也有超越其他版本的艺术成就。有张继青和汪世瑜把关,它严格遵守了昆曲的四功五法表演传统,有些折几乎原封不动保留了几代人的传承,比如游园、寻梦、写真、离魂。沈丰英深得乃师真传,演得回肠荡气,丝丝入扣。但有些身段设计汪世瑜做了改变,比如惊梦,更好地表现了原著精神,梦中情更加如梦似幻,美轮美奂。另外近三分之二的折子是汪世瑜和翁国生的天才创意,训女、闺塾、冥判、旅寄、幽媾、折寇、如杭等等等等,与经典折子风格一致,又各有特色,精彩好看。像冥判一折,一袭白衣的艳鬼杜丽娘和五花八门小鬼的强烈对比,满场挪动的各种造型,极富美感;地狱判官的惊天一跳,配合杜丽娘的横甩水袖,简直让人倒抽一口冷气,拍案称奇。相比传统版,这一折一骑绝尘,也许几十年后会成为昆曲的新经典。

     青春版的最大魅力就是回归了用昆曲的四功五法讲精彩故事、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艺术原教旨。青春版之前,《牡丹亭》只有折子戏,最多就是几个串折戏,一开始就是惊梦,然后到离魂结束,这压根儿就不是汤显祖讲的完整故事。没有读过原著、也没有看过昆曲的观众,看到离魂,必定觉得杜丽娘就是个神经病,莫名其妙的就做梦了,莫名其妙的就死了。没有起承转合,没有铺垫剧情,怎么感动?怎么喜欢?得把故事讲完整,合理又离奇,意中又意外,才可能吸引观众。等观众喜欢上了故事,就会深入了解承载这个故事的艺术形式—昆曲,才可能去欣赏展示昆曲技术技巧的折子戏。众多青春版观众爱上了昆曲,就是这种爱屋及乌的过程。可以说青春版是白先勇及其同仁,把观众引向《牡丹亭》原著和昆曲的一个诱饵、陷阱、糖衣炮弹。当然,观众心甘情愿上钩、入坑、吃糖,由衷地感谢他们。很多观众进入昆曲世界后,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欣赏到昆曲的美,是好事,也是白先勇和青春版《牡丹亭》创编集体的终极目的。青春版不仅替自己圈粉,还替昆曲圈粉,这恰恰是青春版为振兴和推广昆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必将永垂青史。

     


青春版《牡丹亭》的多重价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