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杂谈】坠入极夜的天使——谈青少年抑郁症
近日经历一些事情有所感触,加上当下肠胃炎尚未痊愈,心理和生理上的情况都让我难以入睡,遂作此文。想来已是许久不写文章,深夜又或许不甚清醒,如果语无伦次,请多包涵。
短暂的第三学期课程已经结束了。我选的那门课程《健康心理与压力应对》,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次去到武汉青少年心理医院的实践经历。在那里,医学系的学姐给我们介绍了孩子们的一些情况,我们见到了许多患者小朋友,甚至还和几个孩子有简短的交流。据学姐说,这里的孩子患有轻重不同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但是尚且没发展到精神疾病的程度。她说,有的孩子在这里和医护人员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有的不愿意回到家里或学校,因为那里有他们心理创伤的根源。
人们总说,家是温馨的港湾,是避风港,而学校是和同学老师们一起学习知识的场所。可是当下有一些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宁愿一直住在心理医院与医生们为伴,也不想回到那些场所去。学姐的一番话,让我惊讶,让我心酸,让我无奈。
或许我们实在不愿意承认这样的现实,但是在当今社会,青少年抑郁症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青少年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早逝的重要原因。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交流日益便捷,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求助的信息更是随处可见。
我自己目前大概还是“青少年”的阶段吧。在我从小到大网络交友的过程中,认识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抑郁症患者,或是拿到诊断书的,或是自称的,不在少数。我清楚地记得一个认识几年的很好的朋友,因为患抑郁症,害怕影响我的学业,就悄然离去,至今不知身在何方;我的眼前又是立刻浮现出,某几位患抑郁症的朋友每天倾诉着自己的痛苦,可是我又无能为力,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法改变对方的状态。我想,正在读这段文字的你,是不是也或多或少地,与我有过同样的体会?
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如此之高,我想,第一大原因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难以治愈。
自古以来,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着等级关系。虽然已经步入现代社会,但是很多家长仍然将孩子视作自己的附庸,这就是所谓的“封建大家长”。他们对自己孩子的物质、精神生活进行了严密的控制,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扼杀了孩子的个性。长此以往,孩子的精神状态不断受到摧残,最后发展到了抑郁症的地步。
在现代,许多家庭中存在非常尖锐的亲子矛盾。举一些具体而常见的例子来说。一个例子是,家长从小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兴趣班,把孩子的每一天都填得满满当当,却不考虑孩子究竟想做什么。另一个是,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让孩子去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这也是忽视了孩子自主发展的愿望。再比如,家长独断专横,不允许孩子有任何违抗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否则就要责骂甚至殴打。诸如此类的例子太多太多,我们已然司空见惯。
青少年抑郁症的另一个病因,我认为是沉重不堪的学业压力和过分紧张的学校环境。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持续加剧,教育“内卷化”正在日益向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蔓延。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前景,许多孩子被迫陷入“内卷”之中。他们不得不将一天中除去吃饭、睡觉以外的绝大多数时间(甚至连这些时间也被剥夺)投入学习,来争取更好的成绩,为考入名校而不惜拼命。而学校更是像一口“高压锅”,把孩子们聚集在了一个压力极大的环境之下。他们持续地为分数和排名而焦虑,有时因为一时的成绩下滑,就要承受来自老师、家长的种种指责。一些孩子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最终不堪重负,滑入了抑郁症的深渊。
作为生在一个常年人口负增长的地区的孩子,我从小到大感受到的学业压力是如此之轻,加上中学六年一直成绩优异,我曾经难以理解那些因学业压力被压垮的同龄人。可是在我与同龄的抑郁症患者交流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这种情况其实是非常普遍的。一度怀揣着教师梦的我不禁思考:我们的教育真的是要用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童年、少年的牺牲,来换取一个孩子的成功吗?而这一个孩子或许也已经在成功的道路上换上了各种心理疾病?
青少年抑郁症的第三大病因,我认为是整个社会对于抑郁症,尤其是青少年抑郁症的偏见和漠视。
我们的社会中,似乎一直有种奇怪的风气,认为吃苦是高尚的,享乐是低贱的。所以,人们反感那些“不能吃苦”的人。我见过太多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他们也尝试过向家长、老师求助,可是得到的回答类似于:“你怎么如此脆弱,连这样一点挫折都承受不了呢?你是不是不想学习才装出这幅样子?”之后便失去了求助的勇气,可是心理问题终究不能自愈,只会一天天恶化。我们全社会对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的抑郁症,还普遍缺乏科学的认识。很多人还持有“他们就是抗压能力弱,无病呻吟”的偏见。这种来自社会的不理解,使得许多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无法讲出自己的痛苦,寻求积极的治疗。
总之,很长时间以来,和一些患者作为朋友亲密的交流,以及这一次实地考察,让我生发了这些感慨。我想,住在心理医院的那些孩子或许已经很幸运了,至少有人愿意将他们送到医院接受治疗,至少他们能够拥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疗养环境。可是,能够享受到如此条件的患者,我想是少数吧。更多的人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承受痛苦,最多是向网络上的朋友诉说。每每想起他们,我总是心痛不已。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是一群坠入极夜的天使。他们原本可以在晴空下尽情地挥洒光芒,如今却在极夜中拼尽全力散发出一丝光芒。谁能抓住这一丝光芒,将他们从极夜中拯救呢?
香风奇诺
2022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