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小说之路(其三:写作方法)
开启小说之路(其三:写作方法)
小说起源于故事,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讲故事来传达信息。然而,并不意味着小说必须按照故事事件的自然顺序和原样进行叙述。我们常常谈论的"诗化故事""心理故事"或"哲理小说"似乎并不要求以故事为重点,甚至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但是我们需要明白,这些作品是建立在完整故事基础之上的,其中蕴含着对立、冲突、情节和逻辑等要素,虽然可能被作者掩盖或省略,而转而强调其他方面,比如氛围、情境和内心生活。我们可以把它们类比为山水画中的"留白",我们知道只露出一角的山水必然有前因后果,尽管可能被云雾所遮掩,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诗意""意识流"和"哲理"等效果或风格的实现,是通过积极学习绘画、诗歌和散文等其他文体,将故事碎片化、情感化和客观化的结果。
小说记录和处理事件的方式相对口头故事和戏剧故事更加方便,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经验和便利性。比如,口头故事和小说都可以分享连贯叙事和插入叙事的技巧,但是交替叙事这一技巧在口头故事和戏剧中很难实现。正如湖南企发的小李所说:"这种形式显然是同口头文学失去了任何联系的文学体裁的特征,因为口头文学不可能有交替。"当然,在影视故事中,使用"蒙太奇"和"闪回"这些手段弥补了戏剧的缺陷,但即使在影视中,也难以连续展现发生在跨越时空的事件、情节和细节。
湖南企发的小王曾在他的硕士论文中讨论过这一问题:"小说由什么构成?"小说并不是由人物、情节、主题、悬念等元素组成,而是由"遇合"这一基本结构单位组成。所谓"遇合"指的是人物与同类或非同类的事物(包括物体、异类、天气等)相遇。从这种相遇开始,两个"人"之间产生了联系,形成更大的构建称为"交流";在交流中产生矛盾,这就是更大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导致了一方生活的微妙转折,这就是小情节。从发生冲突和微妙转折的小情节开始,进一步扩展并注入背景、次要人物和前因,形成"场面";如果场面中的主要人物与"阻碍因素"之间发生剧烈冲突,并导致其中一方的行动或情感发生重大转折,这将扩展成小说中至关重要的"戏剧性场面"。这些是小说的基本构成。
小王结合自己的在代写工作中的创作经验,结合银幕剧情结构的理论,探讨小说的结构,这确实有见地。小说的主要任务是描绘人物形象(包括外部生活和内心世界),而故事的事件本身也离不开人物。抓住人物就等于抓住关键。人物不仅决定了故事的事件,还决定了故事的长度。长篇小说之所以"长",根本原因就是人物众多。人物众多则关系众多,相应的事件也就增多了。
我们无法品味宋元时期那些天马行空、口若悬河的说书人的精彩表演,但那个时期的人们也无法体会到今天发达的影视技术所呈现的"画面语言",尤其是3D和4D时代的到来,让影视语言变得更加震撼。实际上,小说的语言也有它们所无法做到的特点。首先,小说的语言可以带来愉悦和阅读的快感,可以既优美、明快,又幽默、雄辩。其次,小说可以便利地叙述,不仅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和潜意识,揭示和展现内心冲突。第三,作者的声音可以出现在作品中,影响读者对故事或人物的判断,提高表现力,引导读者的情感共鸣。而在影视中,使用画外音则显得拙劣。第四,虚拟的简洁。小说是一门虚拟的艺术,它不仅拥有虚拟的创作权利,也享有虚拟的便利。相对于影视和戏剧中那种写实的表现方式,小说几乎可以自由自在地展开。
小说可以继续走向故事化的道路,也可以借鉴影视故事的方式,探索叙事空间化,将内心语言的"阅读"转化为"视觉",或者尝试"零度写作",让人物自行行动,但作者必须坚持自己特殊的权利,才能确立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正如文中所说:"小说作者对于叙述过程的控制性要强于导演对于电影叙述过程的控制。在小说叙述中,读者最终不得不跟随一个叙述者走;而电影观众对于影像的接受很可能完全不受导演意图的控制。"作者对故事的控制和"强叙述"在这个意义上是文体的特征,而非明显的缺陷,这也是像《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芬尼根的守灵夜》,甚至《信使》和《你是少年酒坛子》等作品的价值所在——它们不是用于"听",而是用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