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英回韶山,村民追讨父亲欠的13块大洋,主席寄还250万
作者:小波
1950年5月21日,在一条通往银田寺的小路上,三个人牵着马从远处走来,这个地方是湖南韶山县云湖桥镇。
牵着白马走在前面的年轻人20多岁,身材高大,穿着一双草鞋,另外2名年轻人也穿着同样的衣服。路上的村民们看见这三个人都觉得有些奇怪,是因为他们都是牵着马走路,有马不骑非得走路?要知道,两天前韶山下起了大雨,在乡间的小路上坑坑洼洼,这三人的裤腿上都被泥水溅了一身。

这一次,岸英代替父亲回到韶山。众所周知,主席少年远离家乡韶山,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主席一直没有机会和空闲时间回乡看一看。新中国成立后,主席日理万机,仍然没有时间回乡,就让岸英代表自己回老家看一看。

韶山冲主席故居
临走前,岸英去和父亲道别。主席十分关切地说:岸英,虽然你长期在外面工作过,但你还年轻,生活和交往经验不足。这次回湖南探亲,一定要谦虚谨慎,你应该去长沙你母亲墓前祭拜一下,随便带些礼物,去祝贺你外祖母的大寿,也帮我问候一下村民!

湖南长沙县,杨开慧烈士之墓
听了父亲的嘱咐,岸英正要走,主席突然叫他停了下来:岸英,你回家探亲要特别注意以下的三个细节。
第一:你必须提前下马步行,表示尊重家乡的乡亲。
第二:不要因为你是我的儿子,就在村民面前摆官威,见了老人家要叫爷爷奶奶,长辈叫叔叔阿姨,同龄人叫兄弟姐妹,没有亲属关系的叫同志。
第三:我知道你没有存款,带上我这些稿费,如果你遇到有特殊困难的村民,你可以救济一下帮助他们。
这一次,岸英是秘密地替父回乡。离开时,主席给了岸英三封信,让他带回湖南老家,岸英牢记父亲的嘱咐。就这样,28岁的岸英于5月中旬抵达湖南。见到了他的叔叔和外祖母之后,岸英第一次去长沙东乡板仓祭拜母亲杨开慧。

【杨开慧的母亲杨老太太,主席多次安排岸英、岸青和其他亲人祝寿和看望,定期寄生活费,1962年老人去世,享年92岁,主席安排人为其送终】
1930年10月,岸英及其弟弟与母亲杨开慧一起被敌人逮捕。母亲在监狱里被关了20多天后,就被敌人带走,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岸英得知母亲被敌人杀害了。从那时起,岸英兄弟被他们的叔叔和其他人救了出来,辗转送到苏联学习。
岸英来到母亲的墓前,跪下来痛哭,然后用树枝做了一个简单的花环,完成父亲交代的这一事情后,岸英和随行的两个堂兄,踏上了赶往韶山的路途。
因为这是他长大后第一次回韶山,不认识路,他害怕骑马穿过了银田寺。于是他早早地在云湖桥乡下了马。一路上,他不停地问堂兄:“到银田寺了吗?我们不能骑马过去!”
韶山有许多复杂的小径,毛特夫和毛远翔也不是很熟悉,只记以前曾经走过这条路,所以他们只能回答:“应该还没到呢!我们到达时,应该能看到刻有‘银田寺’地名的路标。”
岸英对这个回答自然不满意,于是他带头下马,牵着马开始走路,害怕骑马过了银田寺。岸英与堂兄们清晨时就出发了,直到中午,下马走了20多公里后,他们才看到银田寺的地标。
当他们三人出现在银田寺区府时,看见里面有几个干部正在开会呢。岸英生怕惊扰他们,小心翼翼地在门口等着。里面的干部看到外面有人,就出来问。
这时,岸英大步走了进来,急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介绍信。而一旁随行的湘潭县副县长毛特夫对几个干部说:“这位是主席的长子岸英同志。”
听了毛特夫的话,几名干部都站了起来,很惊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在看完信后,确认是主席笔迹,确信站在他们前面这位裤子沾满泥巴的年轻人是主席之子。岸英连忙说:“各位同志,我是岸英。我父亲时常挂念家乡,挂念乡亲们,他让我向大家问候。”
见毛岸英三人腿脚裤子衣服上都是泥渍,一名干部好奇地问:“瞧你们,是步行来的吗?”
岸英笑着点了点头:“没错,我是牵着马步行从云湖桥走来的。”一位年轻干部不解地问:“你们为什么有马不骑,非要走路?”
岸英解释说:“我父亲嘱咐到了银田寺这里必须步行回家,我不认识路,所以必须提前下马,以免骑马走过了。”听了岸英的话,大家伙都非常感动和尊敬。
当岸英再次踏上家乡时,他感到难以言表的激动和幸福。一路上,岸英像个孩子一样,不断地问:“这是什么地方?”当他在路上与干部群众聊天时,得知当年父亲领导的农民自卫队有很多同志在自己走过的“白马团”这片土地,被敌人残忍杀害、英勇就义的事迹后,岸英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这是什么地方?”在一座越来越窄的山峰上,他发现了一座古老的庙宇。“它被称为引风亭,如果没有敌人的践踏,这里的风景会多么美丽啊!”
干部们问岸英下一步的行程,是否吃过午饭?三位年轻人摇了摇头。于是,干部急忙叫找人准备一些食物填饱了肚子。经过短暂休息后,三人继续上路。在30公里长的泥泞山路上,三个年轻人从中午走到晚上。当他们到达时,天色已经变暗,看不清路了,许多村民准备休息,他们三人带着行李住在毛鉴公祠。
毛鉴公祠当时已改成韶山县府办公室,里面没有床,只有几张会议椅。他们准备取下大门的一块门板,就在这搭床休息,计划第二天一早去拜访村民。
谁知道,不知道是谁透露了岸英回乡的消息。村民们拿着火把,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岸英回来了!”村民们蜂拥而至,整个村庄沸腾起来。人们挤满了祠堂,都挤去看岸英。就这样,毛鉴公祠被热情的村民们围住了。
人们都聚在岸英周围,问他很多问题:“岸英,你都长这么大了哦!”“主席什么时候回来看看大伙?”“你们吃晚饭了吗?”……岸英虽然多年生活在苏联,只有小时候在韶山住过,但他还能用韶山口音一一作答。按照他父亲的指示,每次他回答一个问题时,他都带上相应的称呼头衔:爷爷、奶奶、叔叔和婶婶……这种亲切熟悉的称谓,让村民们感到很亲切。

毛鉴公祠
而后,乡亲们迫不及待地问:什么时候能给咱们韶山冲修条公路啊?
岸英这次来到韶山,亲身体会到在山路上行走的困难,面对乡亲们想通公路的急切愿望,他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因为这个问题不在他能决定的职权范围内,他回答说:爷爷,咱们韶山冲的公路以后会修好,现在可能还有难处啊。
要知道,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农村地区基本上没有公路,岸英知道,父亲不会搞特殊化,给韶山冲修公路的,所以他只能以这种方式回答。
岸英满面笑容地对大家说:“谢谢乡亲们的挂念。我父亲非常想念大家,这次回来,我主要完成父亲交给我的三项任务。一个是去长沙看望我外祖母的家人,二是给我母亲扫墓祭拜,三是父亲让我代表他,看望家乡的各位叔叔、婶婶、祖父母。还有,让我告诉大伙们,很快就会着手进行土改,分给我们老百姓耕种的土地。”

新中国土地改革
乡亲们听了这些话,都兴奋地笑了。岸英十分忙碌,耐心地回答乡亲们的问题。
一名青年干部说:“大家伙不要着急,岸英这次回来,就是带着好消息回来的,我们大家的好日子有着落了!可是现在岸英走了很远的路,舟车劳顿,饭还没吃呢!”
热情的村民把岸英拉回家吃饭,岸英还被邀请参加韶山冲的干部会,他非常感激乡亲们的邀约。干部会结束时,村长毛乾吉站了起来,说:“现在请我们请岸英同志汇报!大家掌声欢迎!”
一阵掌声过后,岸英从椅子站了起来,非常谦和地说:“咱们韶山冲的事,我没有在这里生活多长时间,我了解家乡的事,也是听各位乡亲们说的,知道得不是很全面喽。村长要我讲,我就是发表几句自己的看法而已,更不用说做报告了。”说完,他坐了下来。
毛乾吉看着乡亲们满怀希望的眼神,希望岸英多讲一下政策,对岸英说:“岸英啊,乡里乡亲的都是一家人,你就不要谦虚了。你是从北京大城市来的,见多识广,你就多少透露一点吧!”
又一轮热烈的掌声,岸英很不好意思,无法拒绝村民的好意。他用生涩的韶山话,若有所思地说:“我觉得韶山冲这个地方,由于是山多地少,受地形的限制,加上从本村的收入、粮食产量、支出来看,必须因地制宜开垦山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产量。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同时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解决用水问题。同时,发展农副业生产,增加经济收益,应多多尝试所有可行的产业结合,例如打鱼、种玉米、种辣椒、种土豆,等等。”
岸英看着乡亲们满怀希望地看着自己,于是继续讲了下去。夜色越来越深,乡亲们似乎没有想离去的意思。很晚了,村民们邀请岸英:“岸英,到我家过夜吧!”
在吃住这方面,岸英很随意。他从大门上取下门板,放在会议室的两张长椅上,为自己做一张临时“床”。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当时许多大门是拼凑在一起的。他从行李袋里拿出一个小靠垫,铺在门板上,说:“就地解决了!方便得很!

第二天早上,岸英去了自家的老房子。在这里,他听到许多亲人烈士的事迹,说:他们死得很光荣,他们付出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人民的幸福……
岸英还走访了贫困户,进行了社会调查,他先后去了几户人家调查,最后去的是毛瑞和家。他看到房子又脏又乱,周围的墙都被熏黑了。房子的中间,有一张用土砖支撑的木床,木床上面挂着一个破旧的蚊帐。
看到老乡家中家徒四壁,岸英站在门口思量很久,被一个老人的声音惊醒了:“哪一个来了?”当他得知门口站的人是主席的长子岸英,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惊讶地说:“谁!是润之先生的儿子?快请坐!”
老人拼命地睁开双眼,起身来迎接岸英,但由于长期卧病在床,并且很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他下半身已经瘫痪了。
岸英大步走在床边,叫了声:“满阿公!”握着老人的双手,请他不要起来,关切地问:“您老人家吃过饭了吗?”躺在床上的毛瑞和,无声地摇摇头。
岸英走到锅炉前,打开炉盖,闻到一股煮熟的野菜味道。他拿起筷子,把一把野菜放进嘴里咀嚼,吞了下去。他又从衣服口袋里拿出一张纸,包好一些野菜放进口袋。看到满阿公家里如此贫困,竟然靠野菜充饥,岸英双眼满含热泪。
尽管岸英已经工作了,但他经济上并不独立,也没有存款。他和刘思齐的婚礼,是在菊香书房举行的。主席为婚礼支付了所有的费用,只给了他们一件半新半旧的大衣作为新婚礼物。
这次他回韶山,父亲给了他一个皮包,说里面有一些省下来的钱,看到有困难的村民可以帮点忙。他从父亲给他的皮包里,拿出5万元(旧币)塞到毛瑞和的手里,安慰道:“您老先拿着这点钱买点吃的,不久之后,将要进行土改了,到时候我们大家生活就会好起来的。”

岸英和刘思齐
毛瑞和接过钱,眼泪滴在旧被子上。他结结巴巴地说:“这钱我不能收啊,主席他能记挂着我们,我就心满意足了。”岸英真诚地说:“满阿公,您年纪大了,手脚不方便,您是我的长辈,您生病了,我应该来看您。”
说完,他从皮包里又掏出5万元的钱票,交给他的九叔,嘱咐他去请郎中,给毛瑞和老人看病。
岸英一路不断地接济乡亲,皮包里的钱越来越少了。他从毛李氏口中得知,父亲当年拿了毛贻全的13元,现在还没有归还。

那是1925年,主席和杨开慧回到韶山,在家乡组织农运。军阀下令逮捕,听到这个消息后,主席准备撤离。他打扮成一名郎中离开,细心的弟妹王淑兰,知道主席身上没有钱,出门在外要用到钱。她跑到主席的叔叔毛贻全家里借钱,毛贻全听说是给主席出门要用的钱,翻箱子找到了13块大洋,交给了王淑兰。
新中国成立前,毛贻全就去世了。去世前,他向妻子和孩子讲述了自己曾经在主席开办的夜校工作过,无意中提到主席欠他13块大洋的事。毛贻全死后,家里生活很艰难。无奈之下,毛李氏让儿子毛泽毅给主席写了一封信。
但毛泽益一时还没有收到主席的回信,而毛李氏家中已到了没米下锅的程度,见到岸英后,不得已又提到这件事。事实上,主席收到信后,第一时间就给他们回了信,并给他们寄了钱。然而由于通信条件有限,毛贻全的家人当时还没有收到。
听了毛李氏的话,岸英深深地向她一家人鞠躬,他不好意思地解释,现在口袋里没有那么多钱还。他当着大家的面向毛李氏承诺,他无论如何也要归还这笔钱。
之后几天,岸英一直记着这件事。他担心毛李氏一家等得急,于是写信向湖南省主席王首道借钱,并在信中解释了借钱的原因。
王首道收信后,立马安排人将100万元(旧币)送到了毛李氏家中,岸英这才松了一口气。毛贻全一家收到100万元(旧币)之后,非常高兴,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么快就收到了钱。
不久,他们又收到了主席的回信和250万(旧币),至此共收到350万元(旧币)。
岸英在家乡韶山住了六天,得知他要走了,乡亲们把平时舍不得吃用的鸡、鸭、腊肉、辣椒等,作为礼物送给他,岸英满含热泪,逐一婉谢。第二天早上,岸英悄悄地离开了。当村民们冲到山坡上,远远地望着走远的岸英,喊着他的名字,为他送行。
岸英这次韶山之行,谨记父亲的三点嘱咐,给乡亲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几个月后,朝战爆发了。岸英主动申请加入志愿军,告别父亲,瞒着妻子赶赴抗美援朝战场。1950年11月25日,岸英光荣牺牲,年仅28岁。

噩耗传到韶山,乡亲们都很难过。岸英烈士的骨灰和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一样,安葬在于异国。乡亲们为了纪念这位俊才,在白田寺附近给岸英建了一座纪念墓地。如今,经常有许多人在这里敬献鲜花,致敬这位回韶山不骑马的好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