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大家不花钱了?

2022-04-26 11:25 作者:蓝白argentina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蓝白。


我们继续跟踪数据,更认真的看这个世界。


先说财政这本大账。


财政数据是高度标准化,高度规范的,而且,样本统计不存在偏差、口径调整这些问题。


可以说,财政数据,是各类数据里,最真实的。


因为真实,才更珍贵。


4月20号,财政部发布了一季度收支情况,1-2月份的数据,已经跟大家聊过了,所以今天咱们主要看三月份的。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3月份的财政,收的少,花的多。


财政收入,主要分三块:税收、非税收入和卖地。


先说税收。


3月份的税收增速,从前两个月的10.1%,降到了-0.2%。


其中,增值税、个税、消费税都在下降,只有企业所得税是增加的。


增值税跟工业有关,个税跟服务业深度捆绑。


咱们国家的工业产值,长三角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江浙位居前三,上海和苏州,更是数一数二的工业大市。


大家回想一下,3月下旬的时候,沿海的生产已经受影响了。


受长三角的辐射,连带着其他省市也不能跨市出行,快递大规模滞留,服务业支棱不起来。


这样一来,增值税和个税的收入,自然会变少。


还有车辆购置税,3月降幅达到了32.6%。


买车的人,确实在变少。


要知道,这还是3月份的数据。


汽车零部件的供应链问题,4月份才爆发出来,导致很多车厂产能受影响,这个月的汽车产销和车辆购置税数据,估计更不好看。


非税收入是个例外,因为大宗商品涨的很猛,所以,地方上的石油特别收益金专项收入、矿产资源专项收入,也收了不少,但说实话,放到全国财政这么大的盘子里,非税的增量很有限。


卖地收入就不用说了,肉眼可见的大幅下降。


3月份,土地出让收入同比跌幅是22.8%,整个一季度来看,卖地收入累计减收0.45万亿。


也就是说,过去三个月,卖地收入减少了4500亿。


民生证券周君芝说,按这个速度,全年的卖地收入,可能会减收2.1万亿。


两万亿是什么概念呢?


现在全国每年土地出让金的体量在八万亿左右,相当于缩水四分之一。


即便降了这么多,还有一点要考虑到: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很多地方的土拍,都是城投和地方国资托底的。


城投和地方国资的钱哪来的?


要么是土地抵押的融资,要么是举债来的。


那城投要还债,要还贷,还是要靠卖地。


所以,这个类似于“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最终还要着落到房地产行业,想办法吸引开发商拍地,卖地收入才能回暖。


再来说支出。


3月,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速达到了10.4%,进一步加速,一季度的支出进度,已经达到了24%。


财政花的钱,都投向哪些行业了呢?


增速从高到低的分项,依次有科技、债务付息、农林水务、文旅体育传媒、社保就业、卫生健康、教育。


显然,科技类支出,尤其是新基建项目,还有给原来借的债务付利息,是财政支出的大头。


好了,梳理完毕。


在“收的少、花的多”的局面下,税收和卖地都不太好看。


但是,税收和卖地不一样的。


增值税减少,那是因为供应链和物流出问题了,沿海工业产能下降。


个税减少,是人口流动不够,个体户、小微企业、服务业的生意不好做。


如果社会面迅速控制住,人气恢复,税收还能上来。


可卖地收入下降不一样,现在,央企国企开发商只拍有限的核心地块,大部分城市以往仰仗的民企开发商,还是躺平甚至摆烂的状态。


4月21号的业绩会上,一哥保利说,并购都是基于项目层面的,不追求并购的金额和数量,在项目研判上会更加谨慎。


连大哥级的央企都如此谨慎,说明什么呢?


说明大家都期待的并购大潮落空了。


说明房地产市场的形势,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峻。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重量级城市,都忍不住放开了。


截至4月20日,全国超过85个城市都发布了宽松政策。


放宽落户、公积金贷款额度增加、降首付比例、降房贷利率、放松限售、买房给现金补贴、重启棚改货币化。


该有的政策,一个都不落。


可正像我们看到的,如此大力度的轰油门,不管是卖地还是销售,还是没有起色。


销售数据是冰冷的、能感知到的。


财政数据是真切的、能触摸到的。


开发商只要不拍地,财政的压力就会持续。


聊完了财政,再来聊货币。


前几天,央行发了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


大眼一看,眼前一亮。


深究起来,问题不少。


来看三大分项:新增人民币贷款、社融、M2。


3月新增贷款3.13万亿,同比多增4000亿,超出市场预期。


新增社融4.65万亿,同比多增1.27万,大大超出市场预期。


广义货币(M2)余额249.77万亿,同比增长9.7%,环比和同比都在增加。


社融和新增贷款,对应的是经济的“需求”。


M2,对应的是货币的“供给”。


经济产业是田地,货币是水源,央行、财政部、各级政府,就是种田的人。


那像M2,社融这一类金融数据,告诉我们的,是“田地需要多少水的浇灌”,种地的人,灌进去了多少水。


像税收、专项债安排、卖地收入,这一类财政数据,告诉我们的,是今年准备耕多少田,田地里能产出多少粮食。


像PMI,PPI,CPI,发电量,客运指数,拥堵指数,这些经济产业数据,告诉我们的,是田地的土壤是否肥沃,决定了未来的收成。


大概就这个意思。


所以,单从3月金融数据的总量来看,贷款、社融、货币总量都在增长,我们也可以认为,货币和经济“供需两旺”,没毛病。


就像人们聊天,总是喜欢说半句,留半句,重要的,往往是后面的“但是”。


但是,看结构的话,企业的贷款表现,还算不错,居民端的贷款结构,不容乐观。


先说企业。


为什么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一下就旺盛起来了?为什么社会融资规模和贷款,都出现大幅增长?


还是基建的功劳。


在一季度,专项债发行量超过历史同期,发行进度史上最快,投向基建比例高达65.7%。


同时,一季度新增专项债用做项目资本金的占比,高达12.6%,高于去年全年的9%。


专项债是什么东西?发出去干什么?


政府发债,分两种,国债和地方债。


地方债的规模,要比国债更大。


2015年的时候,开始允许省级地方政府发债,随后,地方债开始井喷。


只从增量上看,这几年,地方债的发行量,已经接近国债的两倍。


地方债里,又分为专项债和一般债。


顾名思义,专项债,投向的是有收益的公共项目,比如高速公路,地铁、产业园区这些基建项目,后期靠项目的收益偿还。


要是项目建成后的收入不够,那就靠政府性基金收入,也就是卖地收入还债。


一般债呢,是用来弥补一般公共预算的赤字,更偏向民生补贴这一类无偿的公益性质,主要靠税收偿还。


最近几年,因为要严控地方债务率,对地方财政的赤字要求挺严的,所以,一般债的额度肯定就被压缩了。


那相应的,专项债的发行自然就会加速。


尤其是2018年以后,专项债发行规模占比,远远超出一般债。


到今年,因为是稳增长的大年嘛,专项债的占比,就达到了上面提到的历史最高水平83.5%。


专项债投向的基建项目,有很多。


农田水利,公路铁路,城市管网更新,基站和数据中心,应有尽有。


财政部4月12号有个吹风会,会上说今年专项债储备项目达到了7.1万个。


专项债发出去后,商业银行买了债券,这些钱转换为政府存款,用来作为基建项目的资本金。


基建,可以用来创造就业岗位,拉动投资。


我看到李奇霖发的数据,基建类企业订单数量暴涨,中国中铁一季度基建业务新签合同额5434.5 亿元,同比暴增了94%,都快翻倍了。


要想启动、完成项目,参与建设的上下游公司,也得从其他地方贷款,作为专项债的“配套资金”,那企业的贷款额度,自然就上来了。


捋顺了这个逻辑,我们再来看结构。


3月份,企业贷款同比多增4489亿,企业中长贷同比多增148亿。


很明显,短贷增加得多,中长贷增加的幅度小一些。


为啥企业愿意贷款?为啥短贷增加更多?


1,今年高层反复要求“适度提前开展基建投资”,一季度全国的重大项目都集中开工了,正是大干快上的时候,企业补充开工营运资金的需求,就比较强,而这一类需求,都是短贷。


2,疫情有反弹,央行反复要求要加大信贷投放,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短期融资支持,那像经营贷、短期票据就有了不小的需求,我前几天问了银行的人,经营贷的条件,已经很宽松了。


所以,基建项目开工,政府和企业,“债+贷”的融资需求,推高了3月份的金融数据。


这就跟上面提到的财政支出数据对上了。


至少从短期看,不管是被基建项目推着,还是被不断下探的利率诱惑勾着,财政确实在使劲花钱搞大项目,银行确实在全力放贷,企业也确实愿意贷。


有朋友会说,别管短贷还是长贷,企业只要愿意贷,就是好事。


这么理解,也没问题。


但下面,就聊到了今天的重点:企业拿到贷款了,手里有钱了,他拿这些钱干啥去了?


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们拿着钱,没有扩大生产,反而存定期,做理财去了。


信达证券解运亮有份报告,分析了一季度居民和企业的行为变化。


1,央行调查问卷显示,一季度城镇储户更多储蓄的占比,达到了54.7%。


还有,3月份居民短贷少了1394亿,中长贷少了2504亿。


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居民偏爱存钱,不管是短期的消费贷,还是中长期的房贷,都没兴趣了。


2,M1增速4.7%,跟上月持平。


但M2还在增加,增速到了9.7%,这样一来,M2-M1增速剪刀差,直接扩大到了5%。


M1是狭义货币,是整个社会的流通现金,加上企业的活期存款。


M2叫广义货币,是M1+企业定存+个人存款。


从概念上,我们就能理解:


M1里面,8成以上都是企业活期存款,所以,M1越高,企业越愿意花钱扩张。


它反映的是“现实购买力”。


M2里面,还包含了大量的定期存款,所以,M2增速越高,企业“死钱”就越多。


它反映的是“潜在购买力”。


如果M1增速>M2增速,说明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很乐观,都愿意存活期,随存随花。


M1增速<M2增速,说明大家预期悲观,都把钱存定期了,经济的活力也就变弱了。


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货币宽松,银行有放贷指标任务的时期。


今年的情况,跟2020上半年就挺像的。


我记得当时有家上市公司,账上几十亿的钱都去买理财了,却还在伸手向银行申请贷款,深交所当时还问询过。


不少公司账上明明有有钱,也不想扩产,反正央妈天天喊扶持小微企业,银行给的贷款利率低,甚至还有贴息,原来还有大量的结构性存款,怎么看都是只赚不赔的生意。


现在,我们看到M1不光小于M2,两者之间的差距还在扩大。


只能说明:


不管是企业还是居民,不管是不愿意花钱,还是不爱花钱,或者是不敢花钱,总之就是:


不花钱。


所以,这份金融数据,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1,货币开闸,可企业只愿意借短期的钱。


个人就更保守了,消费贷和房贷的意愿,都在下降。


2,钱到手之后,企业宁愿存定期买理财,买大额存单,也不想存活期。


蚊子腿也是肉,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结合上面聊的财政数据,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1,今年财政花钱的地方特别多。


2,工业和服务业恢复,税收就容易恢复。


3,开发商不恢复拿地意愿,卖地就难恢复。


把这两份数据,两份结论放一块,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囊括财政和货币的全景图。


我们再来捋一遍:


稳增长,要靠财政和货币。


财政,需要企业贡献税收,地卖给开发商。


货币,通过央行流向银行,再流向企业,再流向个人。


税收,需要企业扩产经营。


卖地,需要开发商有钱。


开发商,又寄希望于人们买房。


人们买房的前提,是收入增长的预期。


收入想增长,又需要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


土地、开发商、供应链、铁公基、工厂、作坊、酒店、小商店、小饭馆,整个经济系统不是孤立的、分割的,不是冷冰冰的定量公式测算,每当一个行业趴下甚至消失,就会以非线性的方式,向上下游行业加速辐射。


税收、卖地、专项债、经营贷、房贷、工资、绩效、劳务报酬,金钱需要在宏大的体系中循环,财富才能在每个家庭间流转,才能一点一点的提升人们对未来的信心。


总之,五个字:钱,需要流动。


宏大叙事是枯燥无味的数据,悲欢离合才是我们能触碰到的人间真实。


企业宁可拿着贷款去存定期,居民买菜囤货精打细算。


3000万名卡车司机披星在高速上穿梭,475万名大学生选择考研。


省会城市1万块的刚需盘卖不动,大都市千万豪宅要花百万喝茶费去抢。


有人排队在爱马仕抢上百万的包,有人给健身明星刷上千万的礼物。


还有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5亿人没有用过抽水马桶,1亿户农民还在使用旱厕,469万户连厕所都没有。


统一大市场,内外双循环,租赁房,共同富裕,调节过高收入,房产税,每一项政策背后,都藏着“公平”这两个字。


总之,也是五个字:人,需要公平。


人动起来,钱动起来,物流动起来,等待五月天的人间烟火气。


数据来源:


财政部:3月财政收支数据


【广发宏观】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承压,支出进一步积极


周君芝:让财政数据讲述抗疫故事


央行: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


解运亮:为什么我们坚定看好宽信用?


李奇霖:经济亟需政策的保驾护航


李迅雷:10亿人没坐过飞机,藏着中国最大的消费潜力

为什么大家不花钱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