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操分享 | 亲子共读的好处,你知道吗?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而最好的习惯,就是阅读的习惯。

/ 小鱼师姐 /
高级儿童阅读指导师
优秀儿童阅读推广人
语文骨干教师
从宏观层面看,阅读关乎国家民族命运。
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人精神的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从微观层面看,阅读和一个人的人生前途息息相关。
早在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就已经规定:每个孩子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当不少于145万字。

而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不管是阅读量、阅读速度,还是阅读策略,都对儿童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亲子共读的好处
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的封面写着: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亲子共读,能帮助孩子发展听力,发展阅读能力。
科学研究发现,儿童的听力发展比视力发展要更早更快。听力与语言的发展、理解力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亲子共读,还能够帮助孩子积累词汇,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帮助孩子增强协调沟通能力。
同时,在共读的过程中,孩子能够积累更多的故事,提升写作能力。
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或许在短时间内无法展现出来,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从孩子的综合素养中体现出来。
艾登·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理论指出,儿童阅读中最核心的要素是“有能力的成年阅读者”。而亲子共读,其实就是让父母去成为孩子的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具体来说,父母要会给孩子选书,要在孩子想要阅读的时候,为孩子提供独立的阅读空间和时间。
当孩子读完了书,父母可以给孩子良好的回应,比如讨论这本书的内容、围绕这本书问一些问题等等。
因此,父母首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阅读理念;其次,要付诸行动,起到榜样作用。
享受亲子阅读之乐
在给孩子朗读书籍时,父母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怀抱是有温度的,是能够把家长的情感传递给孩子的。
其次,家长的声音是带着情感的。
在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的《幸福的种子》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家长朋友打热线电话问松居直,他家的孩子可以去听更好的人来讲故事,比如播音员,为什么一定要让家长亲自读书?
松居直当时就反问了这位家长:“那个播音员,是孩子的爸爸,还是孩子的妈妈呢?能够把孩子抱在怀里吗?”“讲故事的进度能根据孩子的节奏走吗?”这位家长哑口无言。
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家长亲自给孩子读故事,更重要的是朗读的过程能传递一种美好的情感。
有的家长或许会问:“我的孩子已经学习了拼音,自己已经能够识字,那我是不是就不用再读给他听了?”
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一个三岁的孩子已经学会走路了,那么会走路了是否意味着他能够走三公里了呢?理论上是可以的,因为他会走路了,功能是健全的。
但事实上,他能不能走过去呢?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阅读也是如此。学会了拼音,掌握了识字的能力,不代表能够独立理解整句话、整个故事。
例如,“享受阅读之乐”这几个字,对于刚学会拼音的小朋友来说,他就只认识“快乐”的“乐”,其他几个字都是不会的。那么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他就需要把80%甚至更多的精力放到识字上去。
总结
亲子共读中,父母要成为孩子阅读的协助者,要在共读的过程中给予孩子以陪伴和回应,让共读成为亲子之间沟通和交流情感的过程,让孩子在共读的过程中增强语言能力、学习协调沟通、积累更多故事、提升写作能力。
最后,给大家推荐四本书:松居直《幸福的种子》、樊登《终身陪孩子成长》、五味太郎《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这四本书既适合家长读,也适合所有的幼儿老师读。
它们会给你带来很多颠覆性的理念,甚至让你能够发现儿童原来是这样的。你会发现原来在我手里的这样一个像恶魔一样的小人儿,其实也是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