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的一致性原理
当使用连接词“或者...或者...”时,人们潜在地应用了科学哲学的等效原理,比如:或者增加时间的长度,测量或预测的精准性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或者增加空间的宽度,测量或预测的精准性随空间的扩大而下降,时间的延长相当于增加了单个时间因素的不确定性,空间的扩大相当于增加了多个空间和物理因素的不确定性,由时间延长和空间扩大带来的测量和预测的不确定性遵守科学哲学测量论和预测论的等效原理。
比如:人类已经经历和未有经历了社会形态有五种,人们无法准确地预测第六种社会形态的模式和出现的时间。人们可以准确地计算两个相互绕转天体的运动轨迹,但人们几乎不能准确地计算三个和三个以上相互绕转天体的运动轨道。原子核外电子云的运动状态极为复杂,人们不能测量和预测核外电子此时此刻所在的坐标位置,只能检测和判断核外电子此时此刻在某个坐标位置出现的概率。
可以将哲学的等效原理称为等效用原理(等用原理)、等效应原理(等应原理)、等属性原理等(等性原理)等,在各门具体科学中有大量效用原理或效应原理的实例。经济学有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或边际效用递增原理,物理学有虹吸效应、法拉第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化学有同离子效应,当两种含有相同离子的盐、酸和碱溶于水时,它们的溶解度或酸度系数都会降低。等效原理在同离子效应中的表现是,加盐、加酸和加碱导致的溶解度或酸度系数的下降是一致性的。等效原理解释了同离子效应的推广情形,在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加入与该电解质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原电解质的溶解度下降。
心理学家列举了166个效应和100个著名的效应,其中有“安慰剂效应”:当病人相信治疗有效时产生了安慰效应,当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时产生了反安慰效应;“海马效应”:从未经历的人或事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以前经历过一样;从众效应:个人受群体影响,改变自己的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晕轮效应:在认知中产生了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觉得某人好,就觉得什么都好,觉得某人坏,就觉得什么都坏。心理学的晕轮效应违反了主观与客观一致性的原理,或者是主观效应不适当地高于客观对象,或者是主观效应不适当地低于客观对象。
可以把等效原理“一分为二”,分解为差异原理和无差异原理,反之,可以将差异原理和无差异原理“合二为一”,组合为等效原理。等效原理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当无差异原理转化为差异原理时,等效原理表现为差异原理;当差异原理转化为无差异原理时,等效原理表现为无差异原理。无差异原理即是一致性原理,或将一致性原理看成是无差异原望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致性原理即是平均化原理,或将平均化原理看成是一致性原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无差昇原理、一致性原理和平均化原理适从科学哲学概念论的等效原理,可以将无差异原理、一致性原理和平均化原理看成是等效原理的三种表现形式。一致性原理有很多的应用场景,比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水平保持一致性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保持一致时,增强了经济基础的实力,反之则阻碍和破坏了经济基础的实力。
实事求是的原则指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或一切从现实出发,社会理想和社会现实、人生理想和人生现实保持基本的一致性,社会和人生没有理想和目标是不行的,过高或过低的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和目标是也不行,人们在初级社会主义阶段不能做高级社会主义阶段的事情,在高级社会主义阶段不能应用共产主义阶段的原则。在物质生活贫乏的时期,人们首先要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19世纪的哲学家马克思和20世纪的心理学家马斯洛都把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看成是人们行为的“第一原理”。
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是一切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出发点,马克思和马斯洛对人的基本物质需求的论述表达了一致性的观点,人们首先要满足衣食住行和繁衍后代的基本需求,这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斯洛社会行为学的共同基础。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是动物永恒地受到物质和生理需求的“第一原理”支配,人则通过经济和文化的交往活动、通过劳动分工和科技生产力逐渐摆脱了“第一原理”的支配和束缚。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强调了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白天到田地和工厂劳动,晚上到琴房弹弹琴,到书房研讨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唯物论哲学。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分析了人的高级需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是人生的最高价值。马克思和马斯洛“二马”不反对人们追求人生财富自由的价值最大化,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理论表述方式,马克思创立了科学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马斯洛创建了人的五大需求的行为学理论,通过财富和文化人生的路径实现人的社会价值。
“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适合新哲学论的一致性原理,知和行或认识和实践的不可分离性或不可分割性遵循新哲学合成论的不可分离原理或不可分割原理。1509年,明朝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知是道和理,行是实干和实践。人们处世方式的思想和行为、认知和修行不可分离或分割,人的外在行为受内在意识的支配,知行合一时才能达到人生境界的“致良知”,完成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合一或统一。
王守仁解释过知行合一的含义,“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现代文的意思是说,知识和道德是人们行为的指导思想,知识和道德规范了人的行为,实现知和行的融合,既有知识水平和道德意识的自觉性,也有行为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保持言行、内外、理气和表里的一致性。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脱离了行的知不是真知,而是虚知和妄想,脱离了知的行不是笃行,而是愚行和盲从。王守仁即是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与孔子、孟子、朱熹平齐,而孔子是儒学创立者,孟子是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