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是各民族服饰交融形成的(BC1600~BC200)

序言
中国的万物与万民,孕育了宽阔、雄浑的文明,纵然相隔万里,也能实现彼此心灵的相通。保存至今的历史痕迹已经证明,古代中原地区同塞外地区在文化上同根同源,交流交融,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汉服文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塞外文化的印记,塞外文化始终是中原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汉服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中原商制汉服
据史禄国和费孝通两位教授的考证,发源于中原内地的满族,与中原商族和本来说着同一种语言。从公元10世纪开始,满族先民从中原内地不远万里迁徙到了塞外林场。或许,只有最艰辛的旅途,才能衬托出抵达新家园的幸福感。正因中原商族与塞外满族有着共同的根源,因此中原商制汉服与塞外满服文化,才能一直相映成辉。
第一,从服色上来说,中原商制汉服与塞外满服文化一样,都崇尚白色。据《史记·殷本纪》中的注引可知,商族灭夏之后,「汤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会以昼」。《礼记·檀弓上》也记载:「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而两千多年之后建立金朝的女真族(满族之祖先),同样崇尚白色。《金史·太祖本纪》记载:「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
第二,从发型上来说,中原商制汉服与塞外满服文化一样,都崇尚剃发。满族具有剃发留辫的传统,此为众所周知之事。无独有偶,根据考古所发掘出的各式商代人俑的形象来看,剃发留辫是商族的时尚,这与周以后汉族椎髻的习俗大相径庭,却与满族相似,这并非巧合。
二、中原战国汉服
赵国实施胡化改革后,国力日渐强大,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疆域,并设置云中、雁门、代郡行政区,管辖范围扩大到今河套地区。其他诸侯国争相效仿赵国改革,胡服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因胡服轻便实用,很快就从军队传到了民间。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无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1961年,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考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赵北古长城后,创作了这首广为流传的《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这段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长城,是赵武灵王胡化改革的结晶,也是中原战国汉服与塞外胡服文化在河套地区交融的见证者。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各诸侯国为立于不败之地,纷纷变法图强。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正处在衰落时期,无力与秦、齐等大国抗衡,且常常受到邻国中山以及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战争频仍,赵国常吃败仗,眼看着就要被他国兼并。
赵武灵王思想敏锐,勇于革新,认为「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主张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接触中,他发现,游牧民族在服饰形制、作战方式等方面有一些长处: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时都比较方便。而地处中原的赵国,军服多为宽衣博带、宽袍大袖,行动起来极为不便,严重影响了战斗能力。因此,赵武灵王萌生了「吾欲胡服」的想法。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化令,在全国推行胡化之制。其主要形制为着短衣、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释名》云:「古有舄履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始服。」
三、中原秦制汉服
黄土底下,秦始皇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为今天的世界保存了大秦帝国的容颜。秦兵马俑的肃杀气氛,让人犹如亲临战场。中原秦制汉服军服源于赵武灵王的塞外胡服文化,即扬弃中原周制汉服的上衣下裳之韦弁服,改为上襦下裤便于骑射的形式。
中原秦制汉服军服的情况在古籍记载中几乎没有,秦兵马俑的出土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使我们得见中原秦制汉服的威严。秦俑上身均穿长至膝部的襦,革带束腰,内夹絮,紧袖,下着绔,服装的质地似为细麻。战袍的颜色有朱红、枣红、粉绿、天兰、粉紫和褐色,其中朱红色最多,或许是当时汉服军服的主要颜色吧。
结语
回望历史,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在中华文明的画卷上,中原和塞外之间文化共性的本质,是更深层的相融相知,才得以形成千百年来的多姿多彩、多元一体,才有了56个民族衣冠制度的交相辉映,以及中华文化的历久弥新。这是今天的我们面对世界引以为傲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