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曾奇峰《精神分析五十讲》(11~20)

2023-06-12 10:40 作者:正经教主  | 我要投稿

第十一讲:肛欲期

曾氏语录:

1. 机械、固执、呆板等人格障碍一般是肛欲期的问题;

2. 所有的人都会在轻视他人时很迟钝,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

3. 越自由的人,越能够为自己和他人承担责任;

4. 我们需要相信,每个人被生下来,然后慢慢发展出了自我的功能,是可以进行自我管理的,但是如果自我管理被其他人骚扰的话,就相当于被别人替代了然后在没有别人干预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

5. 由4得,一个人的好多毛病,都是为了配合别人而产生的,相当于开放自己自我功能的通道以便别人进入;

6. 比起真理、美、最高智慧,在所有文化中间,自由是最高的价值;有道是“如果还想在自由之上附加其他什么东西的话,这个人支配做伺候他人的事情”;

7. 里根:“政府不是来解决问题的,政府就是问题本身,因为它管的事情太多”;政府的职能如果超出了协调人与人关系的范围而变得庞大,那么这个政府是有问题的(“肛欲期”问题状态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投射);

8. 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症状更强大的力量了;没有任何(心理)疾病是完全坏的(虽然疾病本身会带来痛苦),就像没有任何优点纯粹就是优点;(优缺点都是有适应性特征的)

9. 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内心感受是什么,这样可以让自己有我正在活着以及我活着有价值的感觉;

10. 我们所有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毛病,和这些毛病所附加的羞耻感活着的。

11. 从依赖的角度说,在世上只要坚守两点就可以活得很好:

11.1 我已经是成年人,我应该是不依赖任何人就可以活下去的(超越口欲期的固着,最早期的依赖,婴儿的依赖,是为了控制;成年后的依赖是婴儿式依赖的幻想的潜意识作用—“我依赖你,你就被我控制了”;如果这个潜意识里“内心的婴儿”被意识化,被揭露后,它就不在对个体产生致命般的问题了);

11.2 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应该有能力让别人给我帮忙(这样活着相对会简单容易些,没必要死顶硬撑地生存);

12. 从健康的角度说,孩子“吃里扒外”是成长的表现,如父母不在是唯一的权威,同龄人或老师在心中的地位提高等;


Note:

1. 我们的边界不断被突破的时候(如父母的过多有意无意的干涉),我们就把自己的一部分功能给了别人;

2. 肛欲期的固着的好处:可以使个体能够更好地控制周围的环境,以免环境的变化导致内心的焦虑;升华状态--收藏;口欲期的欲望与固着的升华—讲师、演说家(但未必是口欲期的问题诱导的,与叨叨不断的人不同),

3. 一个人如果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充分呈现内心的风景或爱恨情仇—人格发展的高境界,这实际上不是口欲期或肛欲期的固着,而是处于俄狄浦斯期了;这与用语言虐待别人或语言空洞无物不同;一个人是否处在口欲期固着不在于说话数量多少,而在于他的表达有无表达上的效率,听者是否舒服;

4. 传达内心感受的三种方式:

4.1 我告诉你,我很难受,使你知道;--心理人格发展水平较高的状态—能够用语言化方式—神经症水平、俄狄浦斯期;

4.2 我只能够用行为,使你知道我很难受,e.g.头痛是只抱着头;

4.3 用让你同样难受的方式,使你知道我多难受;

4.4 足够独立的人格的表现:在别人让你不舒服时,不采取打击报复,而采取理解他人的方式;这样你跟别人就分离了,不会纠缠不清边界模糊;

第十二讲:俄狄浦斯期

曾氏语录:

1. 一切神经症问题都是俄狄浦斯期问题;

2. 处女情结是俄狄浦斯情结;

The complex of virgin belongs to oedipal complex;

3. 胡因梦: “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但是父母爱孩子是为了跟孩子分离”;从精神分析角度说,孩子在心理上对父母抛弃的越彻底就越健康,这也说明父母要有强大的自我功能;

4. 学习精神分析要会多利用感觉;

5.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人格足够强大的人,这个人可以起到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可以替代曾经被我们内化了的妈妈的样子;(因为我们在突破自己的局限时都有种俄狄浦斯冲突,一种对惩罚的恐惧)


Note:

1. 经典精神分析里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俄狄浦斯期;

2.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对俄狄浦斯期的理解:俄狄浦斯冲突不是人类的共同命运,只有在父母对孩子不好的时候,孩子才会有俄狄浦斯冲突,处于一种(对异性的父母一方)想赢但有不敢赢的状态中;

3. 俄狄浦斯冲突主要是神经症水平的人的内心冲突;其冲突主要是:生与死、男与女(也包括男男或女女)、成功和害怕成功之后的惩罚(最主要的);

4. 俄狄浦斯冲突:

4.1 因害怕惩罚所以不让自己过度地成功(如考试焦虑症,考试本身就是攻击性的表达一种、成功后对自己的自我攻击、产后抑郁—一个女性超越母亲的方式、);

4.2 父母对孩子有过于严厉的要求时,或过多地影响孩子的愉快、成功的体验或者攻击性的释放时,小孩会有种感觉:只要我让自己舒服了,就会有惩罚;

5. 给予“抱持性环境”--避免俄狄浦斯冲突的方法:让孩子的攻击性和力比多不断象征化,有了更高级的成功也不会有惩罚,让孩子感到自己配得上自己成功带来的欢乐;

第十三讲:性与死亡

曾氏语录:

1. 人类面临的最大困惑也许并非是生与死,而是男和女;

2. 性交是用女人的存在证明自己的存在;


Note:

1. 俄狄浦斯冲突是见识问题,见识让你可以获得更解放的人格;(见识≠知识)

2. 心理治疗的意义—打破代际之间的强迫性重复;心理治疗干预个人时,也相当于在干预这个人的家族链;

3. 俄狄浦斯冲突的表现之一—女性生孩子恢复后的性冷淡;

P.S. 性快感缺失或者强度不够的女性,都是以这种方式对母亲“忠诚”,潜意识的意思是指没有独立使用身体享受的权力,我还是未成年人,我的身体还是父母的;

有大量调查显示,女性在35岁时达到性体验的最高潮,男性是17岁;(文化还是先天因素?)

性高潮(orgasm)又称a little death;

4. 婴儿般的恐惧—死亡如此可怕!不是因为我自己消失了,而是因为周围的人不见了,所以可怕;即对死亡的恐惧比不上对被抛弃的恐惧;

5. 没有客体回应的死亡:我们常常所说的死亡,并不是自己的肉体或生命消失,而是那些证明我活着的人不再给我客体的回应,所以我们死了;

6. 不同阶段时期的死亡焦虑:

6.1 口欲期:如果我咬了妈妈的乳头,会觉得妈妈会抛弃我;

6.2 肛欲期:如果不能控制妈妈的话,我就会死亡;

6.3 俄狄浦斯期:如果有与性有关系的活动,我就会死亡;

7. 温尼科特:“过渡性客体”:我不能很好地控制妈妈,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时,我至少可以控制一个中间物;

8. 创造力的形成:在孩子与妈妈的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就通过想象和创造来弥补妈妈的不足;

男人在天然的创造力上永远不及女人,因为女人能生孩子,这个创造可以抵消男人的所有其他创造,所以以各种创造发明弥补这种不足;天然创造力以外的创造力来自早年因母婴问题而需要的弥补的力量;

但这不意味着拥有创造力必定要经历早年的母婴关系挫折,因为创造力不是这世上最重要的东西,最主要的应该是感受幸福的能力;

9. 温尼科特:没有继承就没有创造;

10. 性行为就是两个人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有互相的边界的突破;

眼神对视也是意味着心理上边界的突破;(关于社交恐怖—对视恐怖、余光恐怖—感觉到永远处在被指责、挑剔甚至攻击的状态中)

11. 男性来访者对一个年纪较大的女心理治疗师有性幻想,这表面上是与性有关,但实际上有可能是(与成人的性无关的)婴儿般的依恋;

12. 俄狄浦斯情结:即表现为仇恨的对父亲或母亲的变形的爱;

13. 精神分析不分析美好,美好的事物及感受给我们都是享受的体验,而分析表面上看来像是“仇恨”,潜意识里可能是没有解决的俄狄浦斯冲突;--辨别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俄狄浦斯情结及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误解;

第十四讲:梦的解释

曾氏语录:

1. (某学生)“梦里面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事情”;


Note:

1. 梦具有实现愿望(desire)的功能;e.g. “猫梦鱼虾鸡梦谷”;

2. 力比多(潜意识驱力)是最重要的梦的创造者,也是梦的心理能力来源;

3. 通向潜意识的捷径:梦、口误、笔误、自由联想、催眠等;

4. 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

4.1 显梦:被记忆及被叙述的部分(能回忆起的部分);

4.2 隐梦:隐藏在显梦后面的潜意识冲突;

4.3 梦的工作:凝缩、象征、再度校正、转移、特殊表现力;--链接显梦和隐梦的工作;

5. 梦也是大脑分工局限性的佐证,即视角功能区可能与其他部分重叠,所以在梦中也“看见”现实的彩色世界;

6. 释梦的三个步骤:

6.1 梦里的情绪;

6.2 梦和现实冲突的关系;

6.3 梦和来访者人格的关系;--“梦如其人”,梦更不容易撒谎;

7. 共时性—荣格对梦的内容的理解—事件之间的非因果关系(“共时性”一词荣格视为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8. 超我焦虑;

9. 对梦里的“肮脏”的三个解释:

9.1 潜意识里有自己不认可的幻想;--即“反差”;解决:使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精神分析),并增加新的客体关系经验,使潜意识内容意识化时得到肯定和回应;

9.2 与客体关系有远和近的冲突;--与某人拉近距离会有道德焦虑或自我边界被突破的危机,同时又有对独立生活的向往;

9.3 潜意识里的冲突可能涉及施虐和受虐;--让自己(在梦里)与脏东西接触是典型的受虐表现;如果梦里作为自己来接触脏东西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自己(以转移的方式表现为自己),可能是将对别人的施虐转移为对自己的施虐;

10. 梦的功能:实现愿望、记忆固结、问题解决、减少应激、创造力、冲突解决、情绪调节;

11. 弗洛伊德之后关于梦的精神分析理论:

11.1 显梦对分析也有重要性;

11.2 梦,被认为是多种躯体功能参与的多功能的创造;

11.3 自我与超我的规则变得重要;

11.4 客体关系理论日益重要;

第十五讲:揭示我的一个梦


Note:

1. 梦是维持人类心理及生理健康的重要过程;

2. 做梦者将梦的每一个片段进行连接的心理过程可以使梦进一步浮现,从而揭示梦的潜意识(内隐)意义;

3. 想不起来梦的内容本身也有意义—阻抗;

4. 从精神分析是角度说,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同性恋或者是潜在的双性恋(倾向);

5. 和一些我欣赏的男人喝酒,保持很长时间的友谊,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说,都是象征性的同性恋行为;

6. 我如果要避免你吞噬的话,我一定要做一些在你那里被看成罪孽滔天的事;--保持独立性的潜意识表现;

7. 日常里,如果我们愿意跟某个人做小坏事,说明我们之间的关系更亲近了;

8. 为制造冲突寻找借口—人为地过分强调文化间或种族间的差异,是我们的疾病;

9. 反向形成;

10. 对梦的实验性研究发现—没有什么事情是和梦一样的:

10.1 在多数梦中,视觉感知约占60%,比听觉和其他躯体感觉的感知更多;

10.2 梦中的思维过程也能被检测到,甚至比感觉或情感过程更频繁;

10.3 梦中的情感内容与清醒状态的有同样品质,如喜悦、哀伤、愤怒等;

10.4 在梦中最明显的情感是喜悦,甚至多于烦恼或焦虑的体验;

第十六讲:梦的延展分析

曾氏语录:

1. 梦是一个人的人格开出的鲜花;

Note:

1. 置换是梦进行伪装的最重要的活动;

2. 关于惩罚的梦代表了稽查愿望的实现;

3. 被追杀的梦:从防御角度讲,自己把对别人的敌意投射出去,然后再逆转,使自己对别人的敌意变成了别人对自己的敌意;

解决:使自己潜意识里对别人的敌意意识化;

4. 考试焦虑的梦:潜意识里不让自己充分释放力比多和攻击性;一个超我太强的人,或者一个力比多和攻击性都非常压抑的人,不会让自己的释放过于顺畅,因为过于顺畅可能会导致道德上的内疚感;

解决:减少自己的压抑,解决一些俄狄浦斯冲突的问题;

5. 爬楼梯的梦:也与力比多和攻击性有关;爬楼梯那种不断上升的过程,跟在性活动里不断积累的性刺激,最后来一次高潮的释放,在感觉层面是相似的;

爬楼梯可到达高处,高处是一个易功易守的地方;不敢占领高点是害怕过多攻击别人以及附带的道德内疚感;或是攻击性以逆转的方式转向自己;

6. (比昂)梦是对心理破碎的功能的整合:一个人的人格健康到一定程度,才能够面对做梦时,所体会到的自我功能的完整性;e.g.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做梦:梦可能导致分裂的各个自我被拼凑成一个整体,而这个不是一个精神分裂患者能够容忍、承受和容纳的,所以患者没有勇气或能力把自己的梦呈现给自己;

7. 不是所有的梦都有意义;即与现实冲突或人格特点不相关的内容;要区分由现实刺激导致的梦和由内心冲突导致的梦;

8. 梦的三股“材料”:力比多—最核心、日常生活残留的碎片—所谓现实的冲突、梦的稽查员—各种梦的工作“加工”;梦的丰富性在于这三样东西以不同的比例呈现出来;

9. 来自梦的灵感:DNA双螺旋结构、苯的环结构;

10. 解梦的五个步骤:

10.1 来访者把梦的内容和做梦过程具体讲一遍;

10.2 来访者就梦的情景和人物来自由联想;

10.3 纯粹只谈来访者的现实冲突;

10.4 了解来访者的原生家庭和来访者的人格;童年经历、双亲的性格、对自己的抚养教育方式、对自己人格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受教育经历、从事何种职业、当下的社交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状态;

10.5 请来访者谈谈对未来的生活和理想的向往;即“自己对超越自己的过去有何种向往”—突破过去的限制和过被理想引领的生活;

P.S. 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来访者提到自己的梦,除了释梦还要要求来访者提及对分析师的印象、与分析师的关系怎样;--即谈移情和反移情的状态,来访者与父母的关系会通过治疗的设置投射到跟分析师的关系中;


11. 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的梦随意告诉别人是危险的;

12. “M-body”,听来访者说自己的梦,考察听者的感受和躯体感受,以此来辅助释梦,并要求来访者二次叙述,通过两次叙述的差异考察梦;梦的信息通过来访者的叙述而“附着”在听者身上并使其产生相应的感觉;

13. 小结—梦的个体性的重要阐述:

13.1 (对)每一个做梦者都有必要进行反复推论,每一个梦都是高度特异的个体产物,而且必须被这样对待;

13.2 必须通过考虑做梦者的真实情境以及梦被植入的情形来阐释梦的主观意义,即使存在正常的或重复的梦,也没有大体上有效的象征;

13.3 尝试创造总体的梦的象征更像是生产童话尾巴而不是科学的内省力;

第十七讲:梦的象征性意义

Note:

1. 梦魇是神经症性或其他非精神性障碍的表达;

2. 隐喻的重要性:每一套理论都使用了隐喻,即理解任何东西时,都必须有模型;

3. 坠落的梦:早年跟原始客体的链接,有一部分高度隔离、或不正常、别扭、令人难受。这种难受的感觉印刻在人格中,然后在成年后的某晚以做梦的方式,呈现了一直都可能被压制的难受的体验;

4. 性梦:直接梦见与一个人有性关系,或梦见身体的部位等;

5. (某案例,梦见巨大的男性生殖期)与性没有直接关系的性梦:与其他的男性在知识、技能或其他方面的竞争导致挫败感,做一个自己有巨大阳具的梦来补偿自己自恋的受伤;

6. 与性有关的梦:长了飞翔的翅膀、爬山坡、享受美食的梦;

7. 噩梦:好似清醒时创伤的强迫性重复;在梦魇的时候,这些攻击性的东西或与力比多有关的东西,“绕过”了梦的加工,直接呈现它最原始的一面;

8. 梦见在世的亲人死去的梦—一种亲密关系处于冲突的状态:

8.1 经常梦见父母死亡的人,可以理解他对父母在梦里的攻击,实际上是他在寻求独立的表现;

8.2 从与客体关系角度讲,死亡—一种婴儿般的幻想,在要求独立或控制权时若有过多干扰,会幻想干扰者(亲人)死亡—即消失,而不是身体的死亡或生命的终止;

9. 梦见牙齿脱落的梦:

9.1 牙齿—身体最硬的部位,咬肌—强劲的肌肉部位;--最具攻击性的地方,也是早年有攻击力量的身体部位;

9.2 强烈地释放攻击性后,可能会有巨大的向内的攻击或者内疚感,以此缓解攻击性释放后的惩罚恐惧;

10. 梦见毛毛虫而感到恐惧的梦:

10.1 依赖实验(小猴子与铁丝猴和毛绒猴);

10.2 毛绒物与亲近感有关;

10.3 毛毛虫—毛绒状但有毒性,毛毛虫意味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间,既想靠近又害怕靠近后受伤害的恐惧,与毛毛虫的关系也涉及到控制感;

10.4 解决对毛毛虫极端的恐惧:稍微淡化对依恋关系的高度需要—拉远对毛毛虫的距离或强大自己的形象;

11. 梦见开车、开飞机、骑自行车的梦:意味着对某种亲密关系的控制;关于疏离和亲密,被动转主动的梦;

12. 梦见坐火车、火车向上行驶、无轨道滑行、行驶过危险路段:在现实人际关系中,可能出现某些强迫性重复的失控行为,或者是在早年关系中,没办法控制周围的环境;

13. 梦见自己的身体被其他生物侵入或啃食并感到高度紧张和焦虑的梦:从心理动力学角度讲,在早年的亲密关系里,自己与原始客体的边界不清楚,自我功能被干扰,在成年后,就以梦里强迫性重复的方式感到自己的身体被侵入;

14. 释梦时,分析师要“分身”—高度关注自己的反移情:

14.1 梦给分析师的身体或情绪的感受;

14.2 来访者叙述方式给分析师的身体或情绪的感受;

15. 小结:

15.1 对梦的解释大多会引起做梦者的阻抗,可能表现为做梦者给予自己的梦非常详细的联想或犹豫不决的联想;

15.2 任何情况下等待来访者的想法都是值得的,去了解想起梦中什么内容,鼓励他对梦继续进行思考;

15.3 对梦进行解析能够促使更好、更快地理解实际的治疗情境、移情、反移情••••••

15.4 梦使得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能够进行深度及亲密的交流,梦经常引领来访者及治疗师进入内心隐藏的潜意识世界;

第十八讲:温尼科特论母婴关系

曾氏语录:

1.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2. 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相互残杀的关系;


Note:

1. 20世纪30、 40年代英国精神分析协会里两大流派,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学派,梅兰妮•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学派;

2. 两派的分歧在于对儿童的精神分析:

2.1 自我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自我功能很弱,精神分析治疗要有教育指引的疏导;

2.2 客体关系理论:儿童的自我功能不弱,甚至强于成人,对儿童的精神分析与对成人的可以一样;

3. 温尼科特(克莱因的学生)—独立于上述学派分歧的第三个学派;

4. 温尼科特“实际上没有婴儿这种东西”,即婴儿不可能独立存在,如果看见婴儿,就一定会看见婴儿的妈妈,就是说,母婴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5. 温尼科特的独特视角:关注的不是母亲或孩子的单个人的状态,而是母亲和孩子之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怎样促进或阻碍孩子的发展的;后继的学派—自体心理学(美国、科胡特);

6. (温尼科特)假性自体:如同包裹真性自体的“外壳”;来源:在早年的生活环境里有很多危险,个体需要建立一套保护系统来保护真性自体;

7. 真性自体:在早年婴儿时期母亲如果能够非常细腻地感受孩子的感受,能够给孩子提供及时的需要,孩子的真性自体可能发展的非常好;如果母亲经常地忽略孩子,或处于产后抑郁状态,没有能力满足婴儿细腻的幻想,孩子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心理上的自体,甚至人格也可能处于破碎的状态;

P.S. 温尼科特认为“所有的正常的母亲都会恨她的婴儿”原因有十七条;

8. “挑拨”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能让孩子继续健康的成长;如果一个母亲只能觉察自己对孩子的爱,而不能觉察自己对孩子的抱怨和憎恨,她就可能会把这个孩子吞噬;--母亲以爱之名对孩子为所欲为;有没有母亲问过自己的孩子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是好妈妈?

9. (精神分析里有个说法)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对孩子有一点恨并表达出来,相当给孩子成长a gentle push—温柔一推--孩子发展出健康人格的可能;即母亲对孩子的恨能让母亲对孩子抱持恰当的距离,使孩子人格的发展更健康独立;

10. 父母对孩子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一个好画家知道在纸上留白的位置而不是在纸上画什么;一个好妈妈应该知道不对孩子做什么和说什么;

11. 原因之一--很多正常的妈妈感觉到生孩子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来自自己母亲或丈夫或丈夫母亲的压力或上一辈的压力;

12. 原因之二--婴儿习惯性地咬母亲的乳头,可能是没有情绪的习惯行为,也可能是自恋受挫—不能靠自己活下去,要靠母亲和母亲的乳汁;

13. 原因之三—婴儿对母亲的没有回报的百般依赖—需要时召之即来或哭之即来,不需要是倒头便睡或不再理睬,母亲有种“被使用”的感觉;

14. 原因之四--婴儿或孩子—随着年龄增大或身心成长会有对母亲的理想化幻灭;

15. 原因之五--婴儿不知道母亲所做的“牺牲”,甚至有时会对母亲的亲近拒绝;

16. 温尼科特列举的“正常的母亲憎恨婴儿”的17条原因:

16.1 (出生后的)婴儿不是母亲所设想的那样子;

16.2 婴儿不是母亲童年时游戏或幻想中的样子(不是自己与父亲或兄弟所生的孩子的样子)等等;

16.3 婴儿的出生不具有神奇或浪漫的色彩;

16.4 婴儿妨碍了母亲的私人生活;

16.5 母亲生孩子是为了安抚自己的母亲(在中国还有丈夫、上一辈),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孩子;

16.6 婴儿伤害母亲的乳头;

16.7 婴儿很无情、百般依赖又自恋,对母亲像对待一个下等人,没有报酬的仆人;

16.8 母亲从开始只好爱这个婴儿,以及婴儿的一切;(不被允许表达一点抱怨和不喜,甚至对婴儿的排泄物)

16.9 婴儿总是设法伤害母亲,习惯性地咬母亲;

16.10 婴儿表现出对母亲的幻想破灭;

16.11 婴儿得到自己想要的之后就置母亲于不顾;

16.12 婴儿在开始就一定处于支配的地位,被保护免于偶然的伤害,生活必须以婴儿(所能承受)的节奏呈现;

16.13 婴儿在早年一点儿也不知道母亲所做的一切,和所做的牺牲;

16.14 婴儿表现出怀疑自己的母亲,甚至拒绝母亲的好食物,使母亲怀疑自己,却和另一个人吃得很好;

16.15 度过了一个糟糕的上午,母亲和婴儿一起出去,婴儿向陌生人微笑,陌生人觉得婴儿超可爱。诸如此类;

16.16 如果母亲从一开始就抛弃或疏忽婴儿,她知道孩子将永远报复自己;

16.17 婴儿使母亲兴奋,也使她挫败,她不能吃了孩子,也不能与孩子性交;

第十九讲:过渡性客体与60分妈妈

Note:

1. 孩子在某些能力上的欠缺都是被父母扼杀的结果;

2. 父母爱孩子,这从来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该如何去爱;

3. 斯宾诺莎:“直觉是最高级别的知识”;

4. (温尼科特)“过渡性客体”:

4.1 概念: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是在主客体间的地带;即在婴儿和妈妈的关系中间,既不是妈妈或妈妈的乳头,也不是婴儿自己,而是婴儿与妈妈之间的一个存在物;

4.2 安娜•弗洛伊德对温尼科特提出“过渡性客体”的高度评价:“过渡性客体”的概念迷倒了伦敦所有的精神分析师;

4.3 一般第一次出现的“过渡性客体”—拇指;其他有:某个玩具、某个毛绒绒的东西(即“非我的拥有物”,不属于身体的一部分但为我所控制);e.g. 在一个婴儿慌乱或焦虑时,会用非常快的速度把大拇指塞进嘴里当成乳头来吸吮,然后变得一脸安详;

4.4 过渡性客体的意义:小孩需要对过渡性客体有绝对控制权;在自己的妈妈不是随时陪伴可随叫随到的情况下,和自己对四肢和大小便的控制机能也没发育成熟时(婴儿虽然不考思考知道,但身体能感觉到),自己能够无所不能地控制某一部分东西的状态,对婴儿的人格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 婴儿观察是学习精神分析的重要功课;

6. 母亲在孩子上幼儿园时悄悄把孩子的脏毛毛熊洗干净,会有使孩子人格破碎的危险—过渡性客体被别人强行改变了;

7. 孩子抓着毛毛熊在桌沿非常用力地摔打—好比对妈妈和妈妈的乳房的控制,是婴儿对环境的控制的无所不能的感觉—绝对控制权;成年期的这种表现之一是在恋爱关系中,男性或女性都有自觉不自觉的像100%控制对方,特别在关系开始的阶段,享受到很多退行到早年时的那种乐趣,随着关系的发展和对对方的幻想的破灭,这种乐趣会越来越少—即我们都不可能永远地回到婴儿时代,我们只能在部分的时候,与部分的人在一起时,回到自己的婴儿时代;

8. 满足我们自己全能的需要—控制自己:在孩子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手脚和自己的大小便的时候,就不在需要一个身外之物作为过渡性客体;

9. 如果某人在青少年甚至成年还抱持拥有一个“过渡性客体”的行为习惯,不一定是有心理问题,也不可仅仅凭单一的表现来判断,如果这个人日常情绪基本稳定,也有基本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无非是个人的特别的甚至可爱的癖好而已;--某哲学家:“人无癖不可交,人无痴不可交”—没有毛病或没有深情的人不可跟他玩,因为这种人没有生气;

10. (温尼科特的概念)“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好到恰好、刚刚好那种—即“60分妈妈”(曾奇峰译):介于十分不好与完美无缺之间;

10.1 糟糕的妈妈:在孩子感到极大的恐惧和绝望的时候还没有出现;

10.2 完美的妈妈:在孩子还没感到恐惧和绝望时就迅速地解除了危险和把婴儿从潜在的危险隔离,使孩子丧失了一次体验自己焦虑和恐惧的机会;--一个孩子在没有任何对自己安全感的威胁的情况下长大,他可能在人格上是多么的弱不禁风;

10.3 60分妈妈:让婴儿体验安全和危险的情景,体验失望的情绪,但没有到绝望的状态;这样可能是孩子在人格上形成强大的力量和信念—在我最糟糕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帮我;

10.4 思考拓展:在很多关系或做任何事情中,你只要试图(强行)做得完美,就表示你没有办法承受自己做得不完美之后导致的屈辱感,那么你就可能把所有的不好的东西都投射给他人,以免自己承受所难以承受的不好;--追求完美是无法忍受屈辱感的表现;

10.5 当一个妈妈要求自己完美的时候,她就会把自己的不完美投射给孩子,然后孩子就越来越糟—一种和施虐一样的效果,夫妻关系、师生关系亦然;

10.6 比较好的关系的状态是,关系中每个人承受一部分不完美,这样压力就不会在一个人身上,关系中的人就会是一种舒服的、好玩的、轻松的感觉;

11. 温尼科特的猜想—孩子在看母亲的脸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

11.1 温尼科特回答:看到的是自己;即妈妈的脸和镜子一样可以照出孩子自己的状况;

11.2 温尼科特对所有妈妈的建议:在孩子恨妈妈之前,先恨孩子;“恨”是一种把孩子推开的力量,避免孩子与妈妈“共生”;

12. 要真正做到精神分析,就必须接触自己的最原始的东西—即自己如果没有体会过纯粹的精神的痛苦,就不可能理解别人在什么样心理的状况,所有就不可能帮到别人;(指人格障碍或神经症水平的症状,不包括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

13. 荣格的心病

第二十讲:母婴间隙和创造力

Note:

1.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造就了孩子的性格;

2. “青春”之所以被深深地记得,是因为成长之痛;

3. (温尼科特)恰到好处的挫折:按时间来考量一个挫折是恰到好处的还是相反地制造创伤—即挫折持续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心理刺激的时间,而不是在这个时长之内;恰到好处的挫折可以促进个人成长;

4. (温尼科特)抱持性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即即可在婴儿的自体满足中给予认可,也能在婴儿经历挫折时给予保护(的环境);--一个好妈妈或好的治疗师能够给孩子或来访者提供抱持性环境;

相反的环境因素则是“穿小鞋”、动辄得咎;

5. (温尼科特)涂鸦治疗—温尼科特很看重游戏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原始的、象征化程度不高的游戏对孩子成长更好;

6. (温尼科特)母婴间隙(span):间隙是一个小距离(不如distance),温尼科特认为,婴儿跟母亲之间、孩子跟家庭之间、个人跟社会之间、甚至不同的世界或民族之间,都应该有一个小间隙;强调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我之间有着不可消除的边界;母婴间隙的前提(可能是):一种导致信任的体验;--母亲(父母)信任孩子;换言之,间隙是信任导致的;

7.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正常情况下)在没有任何外界的强制性的控制时,个人也会自动地选择被主流社会所认可;

8. 成长—个人内心发育程度与母亲的距离;与母亲的关系过近会导致孩子的成长不充分;

9. 关于创造力:在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中没有被满足的部分让孩子获得了创造力,不能满足的部分不能太大,否则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60分妈妈没有满足孩子的部分,会由孩子的幻想来弥补;--创造力是孩子修复与妈妈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这种努力是孩子成年后的创造力的来源;

10. 生命不可以被他人规划,人应该自然地出生,自然地成长。人们不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让一个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就被提前规划自己的生命,这是反人性的;

11. 温尼科特认为,解释只不过是让来访者能够知道治疗师对他的理解的局限性;

12. 温尼科特认为,(对来访者)分析的失败就是分析师的失败,因为分析师没有就这个病人的状况做出调整;

13. 心理治疗的关键:来访者所说的内容和观点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说这些东西时的情绪和背景(背景?);即“我不在乎你说的是对是错,我只在乎你遇到的什么事,发生了什么”;


曾奇峰《精神分析五十讲》(11~2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