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概论00529(重点梳理)NO.3
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
第一节 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的两种意义:艺术世界的有机性、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文学形像的具体可感性。
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
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
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审美理想:是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它一方面具有个人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又具有某些全人类的性质。所谓“观念尺度”不过是人在不知不觉中的审美活动中下意识地设定的关于某种美的标准。所谓范型模式则是呵护上述标准的感性形态。

第二节 文学典型
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
18世纪以后,开始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念为主导的时期,其中,黑格尔便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阶级论典型说。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说。
共名说。
必然与偶然的联系说。
中介——特殊说。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的主要创造途径是特征化。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
文学典型还必须具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
文学典型的丰厚历史文化意蕴。人类创造典型,是为了”直观自身“的审美需要,追求的典型所应该具有的审美认识价值,人是怎样在历史和现实中生活,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本来面貌如何。这样,凡是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现实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从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典型的艺术魅力:以生命形式、真实性、新颖性上呈现出无穷魅力。
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生活的具体历史文化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十七社会文化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文化环境行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典型环境,典型的人物就不能行成。而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关系系统。两者具有互动性关系。典型环境是行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第三节 文学意境
意境论的行成:在《庄子·齐物论》中“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是指 一种“无极之境”和“自由之境”的意思,为意境论的创立准备了条件。盛唐之后,意境开始全面形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以说是我国意境论的集大成之作。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情景交融的三种类型是景中藏情式、景中见情式、情景并茂式,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为“诗意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具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不尽之意”。所以又称为“神境、情境、灵境”等。
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
我国古代事论家邹一桂强调“实者逼肖,虚者自出”,道出了意境创造的奥秘。
生命律动: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或者说生命本身的美。
我国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提出,意境中“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生命律动是意境创造的本质特征。
文学意境作为一种心灵的生命律动,它具有以下特点:表诚挚之情、传万物之灵趣、状飞动之趣。
韵味: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又有“情韵、韵致、兴味”,等多种别名。

第四节 文学象征意象
象征意象的创造必须在抽象思维指导下进行。
意向的四种含义:
心理意象,即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
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
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象征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表现手段。荒诞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求解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哲理性是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作为“表意之象,所表之意,便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行成的对事物的哲理性观念、意见,或者说是一种哲理性思考。自古以来,意象诗人总以哲理入诗。例如朱熹的《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借泛舟的形象来表达哲理的诗。这是不是在劝诫读书人潜心治学,待机勿躁?或者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一通百通,左右逢源?还是说另有所指,让人思索玩味不尽。
象征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狭义上的“象征”如黑格尔所说,象征一般由两种因素构成:首先是意义,其次才是意义的表现。”但象征的意义表现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已经变成某种意义的载体了。例如卡夫卡《变形记》当中的大甲虫,余光中的《夸父》中的夸父。
荒诞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荒诞是由象征意象的形象的“荒诞”引起的。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指形象形态上的荒诞,例如“刑天”的奇异外表。另外是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现代派文学更是刻意表现人类生存的困境与荒诞,例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描写两个流浪汉在荒野里无望地等待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戈多,表现对无望的未来充满期待的荒谬悲剧,以示人生的荒诞性。
求解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由于象征意象创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哲理或观念,那么象征意象艺术的审美过程便形成了不断追问、不断求解的审美鉴赏过程,这种求解过程近似于猜谜。当象征意象以不合常理、不合常情的形象呈现于人们眼前,常常使人一接触它便顿生疑窦。所以,好的象征意象往往使人始终也难得出最确切的结论。
象征意象:是指表意作品中呈现的以表达观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目的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
以荒诞的幻想表达真实的意念。
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
意象应合的原则。
最早提出意象应和原则的人是我国古代诗论家何景明:“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是故乾坤之卦,体天地之撰,意象尽矣。”
意象化包括的两个方面工作:
努力捕捉客观物象与主观意念的对应关系,选择最佳的象征物。
准确把握对应点,在准确地把握对应点的工作中,加工象征物十分重要,一般常见的方法有:剪除不对应的部分,突出描写对应的部分。如果对应点不够,作家可以通过虚构细节、填设环境、创造氛围等手法,扩大和增添对应点,以求观念的完美表达。以及,拟人化的方法。
寓言式象征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暗示一种哲理观念,而这正是故事的主旨。符号式象征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