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3060——赴海南省海口市、山西省晋中市探究森林碳汇实践团队 实践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响应学校“双碳”目标行动计划,7月26日至28日,数理系“助力3060——赴海南省海口市、山西省晋中市探究森林碳汇实践团队”赴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建群村林场、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林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地点的选择主要考虑到了两地树种的多样性,乌金山林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境内,乌金山林场具有典型的华北地区太行山土石山区植被特征,森林茂密,植被丰富,且保护完好。山上乔木灌木及其他植物种类多达330余种,形成了浩瀚壮观的天然油松、侧柏、白皮松混交和天然山杏、山桃与油松混交的风景林带。
乌金山林场主要由针叶林组成,如松树、云杉等。针叶树种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较强,同时它们的针叶能够在秋冬季节保持绿色,延长了二氧化碳吸收的时间。针叶林的根系和树干也能够储存一定量的碳,将其固定在植物体内。作为碳汇地,乌金山林场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植物组织中的有机碳。乌金山林场的森林茂密,树木繁多,使得这里的碳汇能力非常强大。

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林场,团队成员深入针叶林和阔叶林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到针叶林和阔叶林的植被资源在吸收二氧化碳和固定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获取了大量的森林碳汇相关数据。对碳汇量进行精确测算,优化碳汇审定,提高碳汇效益。同时,在林场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团队成员还参观了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到这些植物也对碳汇有一定贡献。

海南岛作为中国的热带岛屿,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其中一些植被类型适合用于碳汇。碳汇是指通过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在植物体内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海南岛拥有广泛的热带雨林,这些雨林通常具有茂密的树冠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热带雨林的树木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在树体中。海南岛还有丰富的红树林资源。红树林具有强大的吸碳能力,并且红树林的树木和根系能够有效地固定二氧化碳,将其储存在土壤中。
在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建群村林场,团队成员深入热带雨林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通过对林场植被覆盖、树木生长状态等指标的测量,团队得到了更准确的碳汇数据,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他们亲眼目睹了热带雨林的茂密树冠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了解到热带雨林对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和储存碳具有重要作用。与林场工作人员交流后,团队成员了解到海南岛的植被资源在碳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必须加强保护和恢复工作,以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海南和山西的植被资源对碳汇的重要性,认识到森林碳汇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同时,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无人机测绘技术在森林碳汇审定中的优势,通过高精度的数据扫描,快速获取大范围的数据,可以提高碳汇审定的效率,本次实践也推进了项目的实地试用和落地实施。接下来团队将积极参与学校的“双碳”目标行动计划,继续践行双碳理念。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激发更多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共同为实现碳中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