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观察 | 一年卖20亿+,汉服凭啥这么火?
格物观察 | 一年卖20亿+,汉服凭啥这么火?
图文来自: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文化在线
特别声明:本号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提起汉服热,近几年可以用“爆炸式”来形容。年轻人身着汉服出街,比比皆是。在各大热门景区穿汉服拍照的游客甚至成了一道风景线。
根据此前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天猫服饰发布的《2020汉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在阿里平台下单购买过汉服的消费者人数逼近2000万大关。去年,在淘宝平台上,汉服成交金额首次突破20亿大关。“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服热”逐渐升温不仅源于汉服本身的古韵之美,背后更多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是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互联网助推汉服圈扩张汉服从人们一无所知的概念,到时下流行的风尚,汉服的成功“破圈”可谓是现象级的,尽管汉服的“出圈”史并非一帆风顺。 2003年11月,在初冬的艳阳里,郑州电力工人王乐天身着一袭自制汉服,大大方方地在郑州商业街上穿行。这身服饰引发了路人的不解和嘲讽,甚至还有人还大喊:日本人穿着和服上街了! 后来的汉服爱好者,赋予了这次事件至关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它被看作是“汉服运动的开端”,王乐天被称为“当代穿汉服上街的第一人”,乃至“当代汉服复兴第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王乐天身穿汉服上街的照片,就是先通过互联网传播开来的。历史的安排,有时就是这么有意思——古老的汉服重获生机,靠的也是互联网。 如今,在年轻人云集的B站上,“汉服圈”的“UP主”每年以成倍的速度增长,发布自己身着汉服、精心剪辑的“国风”短片。据统计,2019年,B站的国风爱好者多达8347万人,其中83%为24岁以下的年轻人。百度搜索“汉服”“国风”等词条,相关链接突破1.4亿条。

《中国符号》纪录片总导演赵建华甚至在纪录片中专门用一集《汉服集萃》来介绍汉服之美。他表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现代年轻人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崛起之时,他们青睐汉服的背后,一方面是‘盛世文化兴’,改革开放让国人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从而有能力通过汉服作精神文化上的追求。二是随着国力不断上升,让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东方服饰文化优越感超过西方服饰文化时,汉服流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此外,据《2019-2021中国汉服产业分析报告》显示,从汉服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来看,有47.2%的消费者是出于对汉服文化的喜欢,也有40.3%的消费者是出于对流行时尚的追求。可见,汉服文化的魅力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最大的,而影视剧等网络宣传所定义的流行时尚,也是年轻人购买汉服的一大因素。

随着大众对古风文化的接受程度日益增高,很多人喜欢上了这种独具魅力的服饰,有的爱好者甚至将汉服作为日常服饰每天穿着。报告显示,2019年,有5.72%的人表示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过汉服,分别有13.13%和17.51%的人表示在过传统节日或者是参加汉服专题活动时穿过汉服。 可以说,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汉服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线,吸引更多的人亲身参与。他们在网上进行社区建设,也会策划活动,相约在现实生活中,将有关复兴“汉服”的理念付诸实践。以“汉服”之器触及文化本源曾经有人在网上发问“穿汉服和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穿件衣服就能复兴传统文化了吗?”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陈芳认为,汉服演变的时尚风潮,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服装史的丰富多彩,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特征,为后人探寻古代社会风貌提供了另一种角度。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则认为,一切都要从文化上去寻根溯源。“汉服不是古装,也不是复古的衣服款式,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我们穿汉服,绝不仅仅是为了好看,为了蔽体,为了形式,最重要的是通过‘汉服’这个器,来触摸它所连接的更深处的本源文化。”

杨朝明说,同理,琴棋书画、易学中医、经书典籍以及传统武术等,一切由中华文化所延伸出来的生活内容,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否则一旦丢失了文化,再繁荣的器物,也没有了灵魂。我们要做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全方位地重建起真正适合华夏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模式,为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建设完整的一系列的基础配套内容。 “而汉服作为日用之首,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杨朝明说。“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这里的‘礼’,说的并不是现代所谓的商务礼仪之类,而是指华夏民族数千年流传的礼法礼仪,蕴有华夏文化的精神指导和道德要求。而汉礼与汉服,从来都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杨朝明进一步阐释。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济南浮生若梦汉服体验馆创始人解明丽说,汉服爱好者可能会因为一件汉服的纹饰,进而了解这个朝代的衣食住行,顺便背了背这个朝代的诗文,又捎带手研究了一下这个朝代保存至今的文物……一条线下来,竟然最终“入坑”传统文化。 “现代人缺乏仪式感,一袭汉服礼服在身,后领挺立,一穿上就提醒自己注意体态,如同穿了一件时刻引导自己规整仪态行为的辅助工具。”汉服爱好者刘葳蕤这样理解。她告诉表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穿上某种特定的衣服,吃着某种特定的食物,这些被叫作“节日”的传统,如今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快节奏下,已经被稀释了。年轻人亲近汉服,是对传统礼仪回归生活的一种日常表达。汉服“出圈”彰显文化自信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转眼间,汉服复兴已经十七年了,昔日的小众爱好已经走向大众文化。2003年普通工人王乐天自制汉服走上郑州街头成为“汉服复兴第一人”,如今汉服已成为很多节日街头巷尾必不可少的靓丽风景线。与之相应的,汉服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从原先的零星小众到如今拥有上千万的爱好者,从原先的无人问津发展到今天2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

汉服的成功“出圈”,其背后体现的是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和社会包容性的增强,更体现了中国文化展示样态的不断丰富。文化是活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依靠国家层面的部署,还要依靠每一个民众的创造和参与。 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是真切自然的实际行动和开放包容的交流心态。汉服文化的兴起,可以说是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鲜活范例,是国民真正认同本民族文化的体现。自豪地将传统的生活方式展示给世界,才是真正由内而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