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漫平台没在内容行业立足,那做好互联网行业了吗?》的一些讨论
关于漫画平台的讨论也是老生常谈了,不过这一期谈到一些实质的核心了。说白了还是平台的盈利模式,但一谈到这个大家都很容易局限在现有路径上,围绕流量付费还是内容付费、搞用户画像挖掘付费潜力。但是这个现有路径是经过融资烧钱畸形发展的结果,有没有可能这个现状本身就忽视了一些可能性?
漫画平台随着泡沫开始起步,一直保留着两个遗留问题,一是没有想明白自己的产品生产流程(也可能是路径依赖导致不愿意改变),二是因为一导致没有解决盈利模式问题(同样可能是路径依赖导致不愿意改变)。
首先这个生产流程不是指对于创作者的创作流程,而是平台作为一个公司,没有想明白怎么生产自己需求的“产品”。这时先来看一看杂志,因为纸质杂志的面版相对于可刊载内容是有限的,所以要靠筛选择优选出最终刊载的内容,读者调查表制度进一步优化了这一筛选模式。于是最终符合杂志需求的产品其实是在这一筛选标准下一步步确定生产出来的。这里的关键其实是产品的标准,是由出版社来提出的。所以实质上这个产品的买方和卖方是读者和出版社,而作者和出版社的关系类比为ODM、贴牌更接近。作者设计一套自有方案后,提供给出版社进行筛选,当满足出版社标准后可以“贴牌”售卖给读者。于是出版社依靠购买方案并生产产品的成本和获利的差价赚钱,并且很容易得出人力、稿费、材料等成本的总和,并参考定价得出销量达到多少时可以开始获利。这样的生产流程和盈利模式是契合的,因为买卖双方是出版社和读者,出版社按照自己的标准定制产品并自负盈亏。
但是到了网络漫画时代,很多物理性质上的变化使得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网络漫画的理论面板是无限的,理论连载作品也是无限的,但可支付稿费的资金也是有限的,所以一样需要筛选,但是这个筛选的原因已经和杂志的筛选不一样了。可是当时仍然喊得是学习日本,在编辑能力上学习日本没问题,可是筛选模式可以直接学吗?杂志连载多少部漫画,一个漫画平台连载多少部?大角虫当初号称日更千部,可问题是相对于杂志模式多出这么多倍的连载作品,如果按照连载作品/投稿作品得出的比例和杂志模式还是相近的吗?如果仍然是相近的,那是否意味着同样连载一部作品,网络漫画平台都和出版社一样淘汰了类似数量的投稿作品;还是说实质上是放松了标准,才使得更多漫画实质上得到了连载。如果是后者,那么显然因为放宽标准而得以连载的作品并不能获得与头部作品类似的盈利效应,那么从哪个位置的作品开始盈利效应会变得不可接受,谁决定了这一点?在平台主流倒向彩漫后成本进一步提升,那么在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是平台需要的?这时平台的答案显见是点击量了,于是一切导向流量,但这不是因为这个模式可以盈利,而是仅有这个指标可以拿来参考,这一点想来大家都很了解。因为流量本身不带来收入,所以大约18年前后开始,整个行业都在想怎么赚钱的问题,但是进入流量这个固有路径后,所有的解决方案基本都依赖于此而无法摆脱。
因为平台手上只有流量,所以平台的解决方案其实很难放弃流量完全转向,这等于要否定以前跟投资人许下的所有诺。平台当然也考虑过其他可能性,最初一直在讲授权、讲周边,但这显然也是依靠产品来带动的,但这个筛选模式似乎无法让作为主体的中部都靠这个模式盈利。那还有什么办法呢?流量变现当然是一条路,所以出现了广告,但问题其实和之前类似,中部的作品带来的流量可以拉动这个收益吗?想一想本站的现状大概也能明白。最终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还是产品本身,所以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付费漫画,但是这个看上去无比正确的答案真的解决问题了吗?B漫看一话约8毛,起点看一话约1-2毛,但于此同时漫画周更而网文日更,漫画如果编绘一体也至少也需要一到两位助手,网文只需要一个人。如果再加上平台方的对接人员,一旦作为长周期考虑漫画的成本就会高于网文,但收益却低于网文。这样的对比当然并不公平合理,但其中的误差能够显著缩小两者间的投入产出比吗?那么漫画就完全不值得做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世界上其实还有成本远高于漫画的产品,而销售这种产品的平台活的或许比网文更好。
不过先让我们把视线放回到漫画平台的盈利模式上,行业的解决方案最终是漫画付费,我认为这个模式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最终的实现似乎不怎么美好,反而有些搞笑。最初的付费模式是向作者支付固定的稿费,然后平台向读者收费。这个模式实质上是完全向杂志的盈利模式看齐,但问题是平台有多少连载漫画?所有漫画都可以靠这个模式实现盈利吗?如果不能,那么能盈利的头部作品要向不能盈利的作品补贴多少?如果整体实现了盈利,那算上平台自身的成本后呢?平台当然也很清楚,于是砍了不少作品,最后又完全甩掉包袱,不再支付稿费而是跟作者谈分成,原来付你稿费现在五五分成,我们编辑也有付出的这样也很合理吧?当然,这个模式本身仍旧没有问题,但是放在漫画平台的状况下就出现了一个很搞笑的情况。前文谈论过漫画产品的生产流程,杂志实质是向创作者付费购买方案,所以作为出资方可以提出要求和标准,这些要求和标准又是因为他们要自负盈亏售卖这些定制的产品。但是分成模式还是这样吗?在做贴牌的时候你是甲方,那做分成的时候你又是什么角色?作为平台,有如商城、批发市场一样向商户收取租金、管理费的,有电视台、影视剧平台一样付费采买“贴牌”的,有连锁店一样收取加盟费的,也有授权给代理商代销分销的。这里面有哪一个是我不承担成本风险,但是利润五五分成,同时我还要对你的“生产”提出要求的?那这个要求如果造成了损失是谁来承担?凭什么是双方一同承担?强势的渠道不是不存在,手机游戏的渠道商曾经就占据过主导地位,但即使那时渠道也不会对每一款上架游戏的生产都要提出要求和标准,也不会因为你答应了渠道的苛刻要求但不符合渠道的内部标准就不给你上线。而且游戏渠道的发展结果就在我们眼前:作为内容生产源头的游戏厂商开始自己派发后,渠道服还有过去那么辉煌吗?
还记得前文说过成本远高于漫画的商品吗?这里说的是游戏,而那个平台就是steam。我想这时或许会有人认为漫画的盈利根本不配与游戏相提并论。当然,但我们讨论的是平台,steam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游戏更赚钱,而是因为当游戏成功时steam能获得丰厚回报,而游戏失败时只损失数据存储和流量等极低的成本,而与此同时对于游戏的容纳量理论上是无限的,这一点是不是很像网络漫画平台?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steam的主要运作方式是售卖抽成,游戏的贩售steam抽成30%,这个比例和苹果app store一致,但更大型的游戏发行商会获得更低的抽成比例。这个模式看上去是不是还挺像目前的漫画平台付费模式的?但漫画平台的抽成是50%,而且试想一想,如果steam上架游戏时有人告诉开发生,你这个游戏这样不够好玩,我们的大数据表明你需要这样这样改,会发生什么?然后我们继续讨论产品盈利的问题,游戏的盈利却是可以做到很高,那苹果的app store这样的应用商店呢?好吧,也许它的盈利也会有很多游戏的充值渠道,那我们来举一个甚至有可能产品本身导致亏损的平台,基金。2022年公募基金合计亏损近1.5万亿,但管理费收取1400亿。这里我们不讨论这样是否合理,而是基金靠收取1.5%的管理费不论产品的盈亏都是确保获利的,当然它也靠风险认知把成本转回投资者身上了。这里就不扯远了,问题是同样是收取分成,如果漫画本身盈利低,那么该怎么降低成本?同样生产一个“产品”,基金需要多少人,steam需要多少?漫画需要编辑、审核、运营,有时候需要美编,有的平台还要商务,为了摊薄人力成本,那就让他们同时负责多个产品,所以现在的一切不论如何奇怪,终归还是合理的。但其实大家应该也都能意识到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把这些人都开掉成本不是更低吗?像渠道一样只收取分成不就好了吗?船大当然难调头了,何况这些人是通过时间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他们也在维持当前仍能运转的这个模式。而且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何况编辑模式真的就走到尽头了吗?
现在我们先来设想一种完全理论化的漫画平台模式。这个平台的“产品”存在三个分区,免费区,付费区和平台推荐区。免费区是社区化的,等同于有妖气的自主上传或是论坛;付费区是由作者自己开通定价,基于同意平台条例的前提,平台抽成20%甚至10%的低比例,因为这个收费只要能覆盖数据、流量等基础成本平台就是获利;平台推荐区由作者和平台协商付费定价,平台收取跟高比例的抽成,指派编辑负责协助作者,完成编辑应有的工作,平台当然也会有资源倾斜。这个模式其实与之前某一期里日本平台的模式类似,同时也有许多需要讨论的空间,比如社区管理、审核方式,比如平台推荐区相对于付费区增加的“服务费”如何验证效果,比如从免费区到付费区到平台推荐区切换的门槛和机制。但归根结底还是试图回答问题:如果漫画平台是在切实生产某一个“产品”,不论是自己制造还是贴牌来贩卖给读者,是不是应该自负盈亏;如果漫画平台是在收取作者直接贩卖给读者“产品”的抽成,是不是只应该收取提供曝光、流量、搭载作品的对应比例;如果漫画平台收取更高的抽成,是不是应该提供对比前者更有效地服务,并对该服务负责兑现。这个设想并不充分,对现有平台也不具备可操作性,或许只对新成立的平台能有些参考,许多问题或许文字能展现的仍然有限,就先停在这里。
虽然还有些其他想聊的,但已经写了很长了,就算了吧。漫画行业曾经是有机会走出来的,但历史不会再给一次同样的机会,希望经济复苏时漫画行业也能找到合适的路吧。
如果您看到了最后,感谢您的阅读,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