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究竟是热性的还是寒性的?

中医门诊实录

“朱医生,我最近怕冷,我吃点阿胶补一补,暖一暖手脚!”病人说。
“啊?但是你没有血虚的症状,你的情况吃阿胶改善不了你的手脚冷的症状。”我说。
“朱医生,你又开玩笑了,大家都知道阿胶是热性的呀!我怕冷吃一点有什么问题?”病人反问道。
“谁说阿胶是热性的呀?”我厥倒。
这是一位病人在门诊对我说的原话,我看着她真的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原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阿胶”是一味补阳气的药材,人怕冷可以吃阿胶御寒?不过我转念一想也对哦!老百姓对于阿胶的认识可能真的是这样也没有错,因为很多人吃了阿胶糕会上火,冬季也都服用阿胶糕来进补。进补、进补顾名思义补药肯定是温性的,温补温补,哪里会有什么凉补呢?所以一串逻辑推理下来,阿胶应该是热性的。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阿胶的溯源之旅

阿胶最早记录在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药性为甘,平,无毒。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东汉时期阿胶的药性记载为“平”,所谓平就是既不热也不冷。
同样是东汉时期的《伤寒论》中也有阿胶的记载,但因为《伤寒论》以一部临床专著而非本草著作,所以没有对阿胶做单独的论述,但根据“黄连阿胶汤”的条文显示此方为泻心火补肾水的著名药方。换句话说这是这里的阿胶是用来治疗“热病”的,那么热病用寒药来治,如同灭火需用水的道理是一样的,由此推断阿胶非热性,不然热上加热岂不是疾病越治越糟啦!所以《伤寒论》中记载的阿胶不是热性的。
但在唐朝之前的阿胶并非今日之阿胶,因为那时的阿胶不是用驴皮做的,而是用牛皮做的,所以只可参考。
唐代之后阿胶的制作原料慢慢变为驴皮,与今日阿胶所用原料相同,因此很有参考价值。但令人奇怪的是阿胶在随后的岁月里却并非当今社会上“如日中天”的补药瑰宝,反而诸多本草古籍中记载不多,并且对于阿胶的药性大都并未提及。直到金元时期的《汤液本草》中才再次出现较为详细的记载:“阿胶 气微温。味甘辛。无毒。甘辛平。”根据此书记载阿胶的药性记录为“平”。随后的主要本草著作如《本草蒙筌》及《本草纲目》均记载阿胶药性为“平”。
时间转到今时今日,《中药学》是中医本科教材,其中记载阿胶为性平,归类为补血药。
自古到今阿胶记载均为性平,而非热性,所以大家如果想用阿胶来御寒是不合适的。
阿胶如何能御寒

那阿胶不能用来改善怕冷的情况?答案是可以的,但是需要分情况。如果病人怕冷是因为气血不足特别是血虚引起的,那服用阿胶补血,血虚改善的同时畏冷的情况就能得到改善。
但如果不是血虚引起的怕冷呢?如果是肝气郁结造成的阳气被遏引起的怕冷呢?是脾胃寒湿太重引起的怕冷呢?是肾亏引起的怕冷呢?那非但不能用阿胶,反而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副作用。
医者不自医,何况是病家自己呢?上面这位病人是因为情绪不舒畅,阳气通行不畅造成的手脚不暖,因此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疏肝解郁,通行阳气,而非阿胶进补的错误方法。
我写的新书

《我想问中医——100个实用中医小知识》现在全网有售,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参考,谢谢!
朱氏内科非遗传人又来总结啦!

阿胶性平,千万不要搞错了哦!
没事别给自己下诊断,中医的寒证有真寒、虚寒、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寒热错杂等非常多的情况,不是网上几句话就能说的清,道的明的。诊断一错,万盘皆输,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由于现代阿胶的制作工艺会造成上火的情况,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总之用阿胶来御寒肯定是不适合的。

海上中医 皭庐朱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