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子女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无私奉献,竭尽所能;复杂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无私和自私的综合体,占比因人而异。这是普遍现象,也有以下特例。
父母能力强,瞧不上能力一般的子女。给予子女优渥富足生活的同时,也自然的干涉子女生活,掌控子女人生。有的家庭,孩子成家后,对子女的不满转嫁到子女配偶身上。孩子成年后不但提供房子、车子,还定期给生活费,结婚后依然如此。父母认为所有东西都是我的,当然有权干涉。可子女想法不同,我的人生,当然我做主,你们无权干涉。有的地方,子女认为拿父母的钱天经地义,父母也认为赚钱就是给子女的,要不赚钱干嘛,嘴上虽然这样说,内心依然希望子女出于蓝胜于蓝,再不济也得有份踏实工作,有能力养活自己照顾家庭。子女能力一般的,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无法从基层开始打拼,也受不了那份早九晚五的枯燥,每月工资还不如父母给的零花钱,既然别人努力的目标,父母早已提供了,无形中自然产生惰性。生活质量上去容易,下来难,想继续维持原有生活质量,只能求助于父母,前提是不能伤及自尊,可父母也是人,辛苦赚钱别人花,换谁也做不到毫无怨言,即使这别人是亲生子女,正因为是亲生子女,多少有点恨铁不成钢,这种想法渐渐渗透到言语中,对子女逐步紧逼,可子女已定性,接受不了这样的攻击,矛盾产生了。这就需要平衡,父母愿意给,给了就不说话,子女选择拿,拿了就听话,要不就不给,要不就不拿。
子女能力强,瞧不上能力一般的父母。父母再怎么收拾家务再怎么努力认真生活,依然达不到子女的标准,子女会当面指责父母,家务该如何收拾,工作又该如何,像教训孩子一样,一份较好的收入助长了优越感,丝毫不考虑父母感受;回到家这也看不顺眼,那也不舒服,一顿收拾,任性的按自己想法来,父母不自在了,经常用的东西不在原来位置了,家不是自己家了,好像怎么做都不妥,开始琢磨是不是子女嫌弃了;坐卧不安,沉默寡言,眉头紧锁着,与子女团圆的喜悦一扫而空,在自己家里反而拘谨了。即使不在身边,拿起电话,子女不关心父母身体如何,又是一通唠叨,这不行,那不行,父母在电话那头默默不语,往往主动挂断,而后开始深深自责,自责自己没本事,被子女嫌弃,让子女失望了。而后愈演愈烈,父母怕子女,不敢联系子女,更别说聊聊家长里短了,大小事父母自己消化。这样的关系,父母是不敢向子女要钱的,都是子女主动给父母,给钱时的表情动作,像施舍一样,拿着,给就拿着,好好花,多买点好吃的。那语气父母还不能拒绝,给了就大方的给,可语气中带着不耐烦,像做任务一般机械化表演,出于道义。另一方面,也悲哀子女的没良心,能赚钱又怎么样,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么嚣张,又气又恨,但自己的孩子,认了忍了。
有人可能辩解,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有时候,我们不敢承认一些不愿面对的事实,其实没什么,这是人性,认清能让我们懂得如何维系关系。很多人理所当然,这是我的孩子,我怎么做都是应该的,这就是亲情绑架了,子女来时并非本愿,子女成年了,父母应懂得及时放手。父母愿意给,给了就不干涉;不给,合情合理,养大不是供你到老,子女要自己奋斗。父母得为自己做好充分养老准备,如果生子女就是为了养老送终,带着这种目的性,一旦子女达不到期许,痛苦会加倍,子女养与不养,由不得你决定,这是子女的选择,与其把选择权交给子女,何不握在自己手里。想让道德来束缚彼此,道德反而失去道德的本意。彼此学会放手和尊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反而更加亲密。懂得爱与尊重。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林生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