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极致速度,刻在“磁浮人”骨子里的渴望
注:每日专栏发布上限5篇,更多资讯欢迎进群了解。

文章来源:中国铁道建筑报
源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S1DIq4fd6vwYBhETrzXpaA
坐标上海龙阳路地铁站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体验乘坐高速磁悬浮列车
它是被吉尼斯认定为
世界上最快的陆上交通工具
最高时速可达431公里
从龙阳路到浦东机场大约30公里
7分钟就可以到达
是上海旅游的著名景点之一

国庆期间
项目经理周全文带领着团队
完成了81座高架桥墩施工
为时速1500公里磁浮真空管道架设
打下了坚实基础

多态耦合项目
是四川省今年首个开工的重大科技项目
中铁二十三局从上到下
都高度关注
集团党委副书记田宝华
多次带着专家团队奔赴现场
对项目上场、推进进行指导

田宝华是中铁二十三局磁浮事业的领路人
每一次技术迭代总能让他
追忆起在磁悬浮轨道梁研发领域
艰辛跋涉的二十余载
一个个挑灯夜战的深夜
一张张绘了又绘的图纸
一组组反复测试的数据
还有那一批批在磁浮研发路上接续奋斗的人
着眼未来
做高速磁浮的探索者
中铁二十三局人征战磁浮的故事
要从“第一代磁浮人”讲起
时光拨回2001年3月
世界首条磁悬浮商业运营线
在上海正式开工建设
而早在1998年
时任中铁养马河桥梁厂(中铁二十三局前身)
总工程师的田宝华
就将目光投到了磁浮技术
并开展了有关研究
上海磁浮工程的开工建设
给了他和团队
一试身手的机会

此时的磁悬浮交通系统
由车辆、控制、驱动和轨道系统组成
前三部分都是舶来品
唯有轨道系统由中方负责研发
高速磁浮列车对轨道梁要求极高
梁体弹力误差必须控制在±2㎜以内
这种高精度要求
即使在当时技术发达的德国
也只有轨道钢梁能做到
在“粗线条”的混凝土制品生产技术中
堪称一场革命

根据设计理念
需采用“先张+后张”相结合
的工艺进行施工
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田宝华与研发团队
在实际制作第一榀试验梁时
他们全程进行数据监测
依据实际环境对应力的影响
精准调整、反复试验
找到最优技术参数
而那时都是手工计算、绘图
他们进行了上千次试验
计算了上万组数据
绘制了上万张图纸
自主设计了一批计算小程序

张长春作为最早的研发团队成员之一
每天要在现场组织施工
从材料选择到工人操作培训
各项工作都是从零起步
沟通协调、细致观察、详细记录
为了验证调整主钢筋参数
他与设计人员在现场连续奋战两昼夜
最终让设计人员采纳了我方的意见
经过一个多月的高强度试验
当第一榀梁终于试制成功时
团队将鞭炮摆成一个巨型“心”字
当鞭炮响起的那一刹那
许多人都哭了
“一切都值得!”

2002年12月31日
上海高速磁悬浮工程正式通车
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德国总理施罗德
为通车仪式剪彩
“常导高速磁悬浮长定子轨道系统设计、
制造和施工成套技术研究”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孕育于世纪之交的磁悬浮梦
培养了张长春、胡志勇、黄静
等一大批技术、管理人才
他们如“黄浦一期生”一样
成为后来中铁二十三局
磁悬浮事业发展的脊梁

" 既然闯进上海滩,就不要再回川了! "
时任厂领导对研发团队说
自此,他们扎根上海
继续磁悬浮事业的追梦之旅
后组成中铁二十三局集团轨道公司
锚定方向
做磁悬征途坚定的先行者
事实上
起初磁悬浮轨道交通的
发展并不顺利
不少人质疑它的可行性
“但梦想不应该被戴上枷锁”

人不能停下逐梦的脚步,困难时候想想初心,研究越深越能认识到它的优势就越有信心,在持续的跟进研发中,磁悬浮的优势益发彰显。
——田宝华
面对质疑
中铁二十三局人
在质疑声中坚持了下来

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来看
高速磁悬浮的经济性很显著
中低速磁悬浮具有
爬坡力强、转弯半径小的特点
特别适合在城市中穿梭
而在超高速磁悬浮实现的那一天
将真正将世界变成“地球村”
自主国产
做中低速磁浮的潜行者
2014年5月16日
我国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中低速磁悬浮开工建设
中铁二十三局获得全线轨道梁的制运架任务
承担此次决战大潇湘重任的是
上海磁悬浮研发团队成员张长春和黄静等人

长沙磁悬浮线梁型复杂多变
平曲线、竖曲线、缓和曲线、直线等组合后
主要梁型达100多种
且精度要求为±5毫米
传统的预制梁模板均无法满足要求

在张长春的统筹安排下
黄静带领一支由谭斌、周勤礼、潘微旺等
80后组成的青年突击队
绘制了一张6米长的进度图
将攻关计划、进度标在上面
借助BIM等新技术
研究出全自动曲线梁模板系统
解决了轨道梁高精度、梁型多变的难题
研制出智能同步张拉系统
实现“应力”“应变”双控和“多顶同步”控制
研制出自动控制蒸汽养护系统、
智能压浆系统、侧方位提架一体式架桥机、
可调式整体预绑胎具等一系列创新技术
荣获8项国家专利
长沙磁悬浮荣获
詹天佑奖及国优工程金奖
并入选建国70周年“经典工程”

此后,他们又将长沙磁浮的科技成果
成功推广至清远磁悬浮工程
在清远磁浮一期工程中
不断改进轨道梁生产技术
目前已取得2项国家专利
还有多项专利正在申报中
速度刷新
做国产磁浮的追风者
2023年3月31日
谭斌在长春见证了
我国首套未来时速可达600公里以上的
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全要素试验系统
的首次成功运行
此次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在
高温超导电动悬浮领域
实现重要技术突破
为此
谭斌和他的研发团队
奋斗了整整四年

谭斌痴迷于磁悬浮技术研究
在长沙磁悬浮时期
就和黄静共同主导了
中低速磁悬浮的一系列技术研究
2019年1月
中铁二十三局参与了
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
高温超导磁悬浮交通发展战略及技术路线研究
需承担该试验段
70片轨道梁和2个检修平台的
研制、运输、安装任务
时任中铁二十三局轨道公司
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的谭斌
毫不犹豫地接下了此次研发重任
列车以时速600公里运行
细微的梁体尺寸偏差
就会对列车的安全性带来巨大影响
同时,高温超导技术原理
还进一步要求轨道结构需具备“无磁性”
研发难度可见一斑

田宝华指导谭斌和他的研发团队
从材料选择、轨道结构设计、预制安装工艺
等多面进行创新
2021年1月18日
第一榀高温超导试验段磁悬浮梁顺利发出
此次研制的磁悬浮轨道梁
预制精度达±0.5毫米
安装精度达±1毫米
为高温高速超导磁悬浮的成功试验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
谭斌还肩负着另一项科研重任
负责中国铁建重大专项课题
时速600公里常导高速磁浮建造关键技术研究
在成都研制基地开展技术攻关期间
谭斌带领团队
对现有技术进行调研
围绕时速600公里常导高速磁悬浮
轨道结构新的设计理念
对生产预制技术进行探索
摒弃原有整体加工技术路线
采用对预埋件进行高精度定位
并对梁体后期变形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
满足了高速磁悬浮轨道梁在
精度、强度、刚度等各方面要求

2023年1月5日
国内首榀时速600公里磁悬浮试验梁
在中铁二十三局成都梁场完成预制
这次试验的成功
为国内开展常导高速磁浮工程化应用
奠定了基础
勇攀高峰
做地面极致速度的追梦者
2022年5月11日
由中国铁建、中铁二十三局、中铁四院
联合体EPC总承包
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项目
正式启动场坪施工
研发者准备建设一个
长度1500米、管道直径3米
最高试验时速1500公里的
高架结构真空管道磁悬浮交通试验线
及其相关配套设施

已是公司主管领导的胡志勇
大力推进此项研发工作
在他的统筹安排下
公司新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王飞
带着周全文、何格非、陈海等一大批年轻人
义无反顾地接过了前辈手中的接力棒
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目前,项目研发正在稳步推进中

从高速磁悬浮到国产中低速磁悬浮
从常导高速磁悬浮到真空管道磁悬浮
中铁二十三局一代代磁浮人
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敢于创新、不断突破
用智慧和汗水
不断开启磁悬浮研发新篇章
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逐渐变成现实